司利亞
摘 ? ?要: 語文,源于我們的生活,同時服務于我們的生活,是典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讓語文融入生活,不然,脫離生活的語文將成為一潭死水。本文從語文學習內容的生活化、學習方式的生活化、作業(yè)設計的生活化三個方面入手,具體闡述了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策略、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 語文教學 ? ?生活化 ? ?教學策略
《新課標》(2011版)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當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雹偃欢?,面對現(xiàn)在幾本簡單的教材,如何讓孩子們進行語文實踐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只有讓孩子在平時的實際生活中學習、積累和實踐語文。在實際生活中隨時對孩子進行語文知識的傳授與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中要隨時把所學內容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整合起來;讓來源于生活的語文回歸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只有這樣“語文之花”才能在生活這片“沃土”上越開越旺。最終,讓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完成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學習的內容生活化
1.把離我們“遠”的學習內容,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拉近到我們面前。
“與其讓孩子眼巴巴地看著樹上未熟的桃子不知道什么味道,還不如讓他親自摘一個并咬上一口去體會那種酸澀的味道”。同樣,這句樸實的話語對語文教學也蘊含同樣的道理。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課文與生活相關,但是課文內容又離我們“實際生活很遠”,教學中我們可以模擬實際的生活場景,讓孩子們“身臨其境”,通過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讓他們在學習中聯(lián)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課文,從而讓他們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例如,在教學《小稻秧歷險記》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演一演文中的“人物”,通過簡單的場景模擬,讓學生理解小稻秧與雜草們的對話內容,并產生同情小稻秧的心理;同時學生通過場景模擬學習,他們的學習可想而知。再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后,讓學生續(xù)寫狐貍和烏鴉再次相遇的情景。我先讓學生在課堂上演一演,后來得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烏鴉叼了一塊石頭,把狐貍的牙砸掉了好幾顆,獻血直流……)。把文本內容轉化為孩子舞臺的劇本,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演”,是對離生活“遠”的課文生活化學習的有效策略。
2.把在我們面前的學習內容,直接放到生活中實踐。
新課標明確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語文教育的教學目標必須從單一的知識傳授目標轉向以生活化為主的多元化目標上;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這些多元化學習目標的培養(yǎng)與達成要求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參與親身實踐,而實踐的“陣地”就是日常生活,因此語文教學目標的生活化更是刻不容緩,是其他所有學習內容的“先導”。例如:在教學《奶奶的菜地》一文時,我們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讓孩子學習本課相關的生字新詞和單一的課文知識,更是要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孩子親身來到“菜地”,感受每一棵菜在不同的生長時期有著不同的成長需求,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施肥,什么時候除蟲,等等,從而讓孩子在學習中體會農民伯伯的辛勞,最終向農民伯伯學習“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的最高學習“目標”。
3.通過學習民間故事這個“點”,把我們的學習延伸向生活這個“面”。
語文從生活中來,因此也必須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說語文學習必須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因此,在我們平常設計學習方案的時候,必須盡可能地把所學內容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拉近語文與生活的距離,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貼近我們的實際生活。例如,我們在教學完民間故事《哪吒鬧?!?,可以讓學生向家長和身邊的老人詢問并收集我們周邊的民間故事,并逐一地在同學中交流,可以辦板報,也可以搞展覽,還可以辦故事比賽。這些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完成的學習內容,學生何嘗不快樂?
二、學習的方式生活化
1.親身體驗,感受生活。
親身體驗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實踐新知識的重要形式。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當學生學完一項語文基礎性知識的時候,可以再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生活中,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親身體驗、理解文本中的相關內容;并在參與體驗后形成對文本的再度升華,從而達到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例如:在教學口語交際《問路》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在課堂中模擬需要問路的場景,讓學生在回顧自己平時的一些問路常識后參與到“課堂”這個“問路”的活動中,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把文明問路的幾個關鍵要素理解與運用完整。稱呼的選擇、準確描述要問的路和在自己得到別人幫助后的致謝等,學生在這樣的“親身體驗”后,再讓他們到實際生活中再應用、再實踐、再學習。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2.參與活動,表現(xiàn)生活。
這里的活動一般都是指學生能夠自己獨立完成或幾個學生合作完成的小范圍的專項活動,學生通過學習后再在自己或小范圍同學當中組織這個活動,從而達到對一個已學內容的再理解。例如在教學完《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后,我們可以讓學生組織一次以保護地球的繪畫專題,讓他們在他們的繪畫世界里再次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親身參與到愛護地球的行列中。同時通過保護地球的繪畫專題,讓他們身邊的其他人也受到一定影響,最終能一起為保護地球作出自己的貢獻。
3.美文欣賞,感悟生活。
課文的文本是生活中“美”的體現(xiàn),它通過語言文學把實際生活中的物、景、事、人等這些“美”的東西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感受美、享受美,從而對認識這些“美好”的事物有質的提升。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文時,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作者游覽桂林山水時的心境,從而上升到自己對桂林山水的向往之情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三、作業(yè)的設計生活化
1.發(fā)掘教材生活化素材,使語文作業(yè)生活化。
現(xiàn)在的教材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開放性,不僅注意了基礎知識的獲取,更注意建構整體課程體系和聯(lián)系生活課程體系;不僅加強了學科間的相互整合,更加強了這些學科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在這些學科作業(yè)的設計上更要注重課堂向生活的延伸,以課堂中所學的內容為中心,向生活各方面發(fā)散,起到一定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時,為鼓勵學生多認識姓氏,通過舉辦班級姓氏整理活動,認識班級其他所有同學的姓氏,同時認識與這些姓氏相關的漢字與詞語,課后引申到了解家庭周邊人姓氏等。在這樣的作業(yè)設計后,學生不僅學習了常見的姓氏,更學習了與這些姓氏的來歷和這些姓氏用字相關的詞語,使學生的學習在興趣中變得高效,在生活中變得更有意義。
2.結合學生自身實際,使語文作業(yè)生活化。
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因此不同學生的生活實踐空間也就不同;因此,在布置語文生活化作業(yè)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教材的延伸,更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生活化的作業(yè)對于學生來說更有意義。例如:在教學《春聯(lián)》一文前,我根據(jù)當?shù)亓曀?,讓學生回家收集并整理自家門上貼的春聯(lián)內容,課后又讓他們針對課前、課中對春聯(lián)的理解再寫春聯(lián),并延伸到春節(jié)的時候自己親自寫春聯(lián)貼到自家的門上,使當?shù)氐拇郝?lián)習俗和文本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學生學起來才不會覺得空洞,才會覺得更有意義。
總之,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也處處都用到語文。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貼近生活,只有這樣文本與課堂才會在開放、自由和靈活的空間中成長。也只有這樣,才能賦予教材與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發(fā)掘課文中潛在的意義,才能引導孩子們在生活的大環(huán)境中理解語文,同時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更好地感受生活,最終讓他們成為生活的強者和主人。
注釋:
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江蘇:高等教育出版.2012:91.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余蕾.語文教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溫儒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