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
摘要:阿德勒社會興趣理論主要包括社會興趣的內涵、三大問題、四種類型的人和社會興趣的形成,阿德勒認為培養(yǎng)兒童社會興趣對兒童終身的發(fā)展至關重要。但目前,對兒童社會興趣的培養(yǎng)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目標功利化、內容認知化等,從阿德勒社會興趣理論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可以得出一些關于兒童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阿德勒;社會興趣理論;兒童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3-0042-02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奧地利著名的醫(yī)生、心理學家,是精神分析運動中最早具有社會傾向的人物。1911年,他創(chuàng)立了個體心理學。阿德勒人格理論包含追求優(yōu)越理論、生活風格理論、社會興趣理論。社會興趣是阿德勒社會性發(fā)展與教育理論的一個獨特的概念,他強調對兒童社會興趣的培養(yǎng)是兒童社會性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阿德勒社會興趣理論的主要觀點
1.社會興趣的內涵?!鞍⒌吕照J為,社會興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種先天需要,一種與他人友好相處、共建美好社會的需要,它包括團結協作的精神、助人為樂的品質、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諧相處的愿望等?!彼麑⑸鐣d趣等同為認同感與同理心,“以別人的眼去看,以別人的耳去聽,以別人的心去感覺?!笔紫?,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一種先天需要、一種潛能,但這種潛能必須經過后天的培養(yǎng)才能獲得發(fā)展,而這種發(fā)展是一種有意識的發(fā)展。社會興趣是遺傳而來的,必須是在社會生活中對社會興趣進行認識才能得到發(fā)展。其次,他認為社會興趣是終生都在發(fā)展的。發(fā)展內在潛能的第一步就是靠母子之間的合作,而且兒童出生后接觸的第一個社會人就是母親,所以母親是一個人的社會興趣能否得到充分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母親不僅要學會和兒童合作,還要讓兒童樂意與自己合作。為此,母親要了解兒童的真實需要,和兒童建立良好的、健康的親子關系。兒童社會興趣的發(fā)展經歷從母親到父親及其他家庭成員,再到團體,社會甚至全人類。“缺乏社會興趣的個人組成了問題兒童、罪犯、精神錯亂者以及酒鬼的圈子”。最后,他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是社會化的存在物,人在社會中出生、成長,應關心社會、關注他人,這也表現為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感。“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找不到一種不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生活方式。沒有人曾經離開人類社會生活單調生存過?!眴蝹€人的能力有限,所以人類必須相互合作,團結起來,同時對一個個體的理解不能脫離這個個體所處的社會關系。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
2.社會興趣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阿德勒認為,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必須解決三個重大問題,即社會問題、職業(yè)問題、愛情和婚姻問題。這些問題的順利解決依賴于發(fā)展良好的社會興趣。(1)社會問題,是三大問題中出現最早的。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人們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不斷地學習各種社會行為、社會標準和規(guī)范,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2)伴隨著個體的成長,職業(yè)問題也開始出現。個體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促進社會的發(fā)展。(3)戀愛和婚姻問題,主要解決人類生活延續(xù)的問題。在戀愛和婚姻中,特別需要同情心和同理心,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即具有較高水平的社會興趣才能維持好戀愛和婚姻。這三個問題是相互聯系的,人們只有順應社會,培養(yǎng)較高水平的社會興趣才能解決好這些問題。
3.依據生活興趣劃分的四種類型的人。阿德勒依據人們所具有的社會興趣的程度,把人分為四種類型:(1)統(tǒng)治支配型:傾向于統(tǒng)治支配他人,具有很少的社會興趣。(2)索取依賴型:總是竭力從別人那里獲得他想要的一切。(3)躲避型:以碌碌無為、回避問題的方式在人生中避免失敗,具有較低水平的社會興趣。(4)社會有益型:正視問題,試圖以一種有益于社會的方式加以解決。前三種人的生活風格是錯誤的,因為他們缺乏社會興趣,是錯誤的生活風格;只有社會有益型者具有正確的社會興趣,才會有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
4.社會興趣的形成。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一種內在的潛能,必須經過挖掘,才能得到充分發(fā)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喚醒、挖掘社會興趣的潛能。兒童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能使內在的社會興趣發(fā)展起來。
二、幼兒社會興趣培養(yǎng)的現狀審視
1.目標功利化。現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希望孩子能獲得掌握社會世俗生活所需要的知識技能的教育想法,要求教育的結果要立竿見影。但是,培養(yǎng)兒童的社會興趣是潛移默化的、持久的。由于受到家長、社會的雙重壓力和社會興趣培養(yǎng)的特殊性,教師將活動的目標設置成顯性目標,希望一個活動的教育效果是使兒童獲得社會交往技能、社會規(guī)則等顯性的結果,而不是從培養(yǎng)兒童對社會環(huán)境、社會中的人的興趣等內部心理因素入手。
2.內容認知化。社會教育包括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目前,幼兒園社會教育較多的是社會認知部分,而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的內容較少。社會認知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基礎,社會情感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動力,社會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外在行為表現和標志。雖然社會認知在兒童社會性發(fā)展中起到奠基作用,但是其發(fā)展離不開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只有三個方面協調一致,兒童社會興趣才能獲得本質上的發(fā)展。幼兒園社會興趣的培養(yǎng)過分強調知識性、外顯性,把社會興趣培養(yǎng)活動當作知識的傳授的過程,而對社會興趣的情感因素重視不夠。
3.方法上,教師主導。幼兒園社會興趣培養(yǎng)的活動從方法上看,是教師主導的,社會興趣教育活動往往是單向的知識灌輸,兒童缺少主動的體驗、感受社會興趣重要性的機會。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兩個,一是目標的功利化,教師希望兒童在有限的活動中獲得“有用的知識”,就過多地指導兒童,沒有時間等待兒童去感受、發(fā)現社會興趣。二是內容的認知化,認知性知識的傳授必然是教師主導。方法的不適宜部分程度上是由內容的不適宜造成的。兒童社會興趣培養(yǎng)的活動,重說教和知識的傳授,是目前社會教育方法的現狀。endprint
三、阿德勒社會興趣理論對兒童教育的啟示
1.重視對兒童社會興趣的培養(yǎng),適當地對其進行引導。教師和家長要重視對兒童社會興趣的培養(yǎng),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發(fā)展觀,理解良好的社會興趣在兒童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培養(yǎng)兒童社會興趣的活動目標不應僅指向兒童獲得的外顯知識的獲得,還應指向兒童在其現有社會興趣發(fā)展水平基礎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這就需要因材施教,教師要了解每個兒童的具體情況。每個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父母教養(yǎng)方式、出生順序等不同,其社會興趣發(fā)展的水平也不同。教師要觀察每個兒童社會興趣發(fā)展的程度,特別是小班兒童剛入園時,能否適應在幼兒園的生活,能否在新的環(huán)境中和新的伙伴友好相處,然后,根據兒童已有社會興趣的水平,有目的地引導兒童發(fā)展他們的社會興趣。
2.培養(yǎng)兒童社會興趣的活動內容應取材于兒童生活,并正確把握教育時機。兒童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教師應把社會教育活動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從中挖掘教育價值,讓兒童親身體驗身邊有關社會興趣的真實事件。這樣,與單純在活動中被動地接受知識相比,兒童在體驗中獲得的感受對幼兒來說更有意義。同時,培養(yǎng)幼兒社會興趣的活動,不應僅限于社會教育活動中,要滲透到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3.利用游戲契機,擴大兒童交際范圍。一方面,家長要了解、傾聽兒童內心真實的需要,首先要培養(yǎng)兒童的樂群性,想辦法讓兒童先學會和自己合作,再擴展到和其他人合作。從小要培養(yǎng)兒童合作、移情等能力的發(fā)展,游戲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既包括親子游戲,又包括同伴間的游戲。另一方面,教師要巧妙地利用游戲,發(fā)展兒童的社會興趣。寓教育于游戲中是幼兒教育的一大特征,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從社會行為的角度看,兒童的游戲是從獨自游戲到平行游戲、聯合游戲再到合作游戲。教師要根據兒童所處的游戲水平,有目的地進行指導,還可以提供不同的游戲材料引發(fā)不同的社會層次的游戲行為,如果想鼓勵多個兒童在一起玩游戲,可提供一些娃娃家游戲的玩具材料,可以促進兒童社會興趣水平的提高。
4.家園合作,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家長要配合教師對兒童的教育和要求,家長和教師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兒童的認識能力差,不能分辨是非,家長和教師提出的要求必須是一致的,否則,容易造成兒童行為的“兩面性”。社會興趣是不斷發(fā)展的,而兒童的意志力薄弱,社會興趣的發(fā)展可能會出現反復性。家長和教師還要保持教育的一貫性,他們的態(tài)度和行為對兒童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十分重視榜樣的作用,認為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的后果而間接地產生學習。兒童通過觀察家長和教師的社會行為、社會興趣的后果,獲取直接經驗,從而促進或阻礙社會興趣的發(fā)展。我們在借鑒阿德勒社會興趣理論優(yōu)點的同時,也要認識到該理論的不足。阿德勒社會興趣理論把人的社會性發(fā)展看成是先天固有的,忽視了環(huán)境對個性形成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要對阿德勒社會興趣理論辯證地進行學習、運用。
參考文獻:
[1]劉真真.阿德勒社會興趣理論關照下培養(yǎng)青少年社會興趣之探討[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2):28.
[2]張更立.論柏格森“生命哲學”視域中的教育時間觀及其對兒童教育的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1,(7):45.
[3]嵇琣.我國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思考[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1,(7-8):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