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林
摘要:弗洛姆愛的思想與中國當代社會建設相結合,指出了弗洛姆愛的思想對中國當代社會建設的價值,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對現(xiàn)代社會人的愛的思想和行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弗洛姆;愛的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0-0052-02
作為西方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弗洛姆通過自身真實生活和經歷為基礎,對人類的愛進行深入理論研究,以期幫助人們在社會獲得幸福。弗洛姆認為:“愛是指熱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質、積極地建立與他人的關系,是指在雙方各自保持獨立和完整性基礎上的相互結合。”愛包有兩個不同的方面:一是它既是人相處生存時趨向于群體生活意識,二是要在大眾群體中保持自己獨立的思想和獨立的人格,總之,愛是一種行為,愛是一種人與人的交往,在交往過程中要平等,互相尊重。弗洛姆認為:“愛本質上是給予他人而非索取?!苯o予,不是舍棄自己的幸福,而是在給予過程中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從而覺得自己的生存的意義所在?,F(xiàn)代社會中,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豐富和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人們不斷追逐物質收獲的成功感,卻越來越忽視精神世界的愛護與關心,人際冷漠、精神空虛、社會矛盾沖突等問題日益頻發(fā),物質和精神、索取和奉獻、自私與關愛等的失衡,使人們日益偏離真正幸福的道路。弗洛姆愛的思想賦予了幸福更深層的含義,提出愛在本質上是“給予”,將愛分為神愛、自愛、母愛、性愛、博愛等層次,提出了愛的實踐方式,指明了人通往幸福和諧的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及其內容是立足于為人們群眾建設精神文明家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上首次正式提出的,“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立足國家層面概括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白杂?、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社會層面概括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皭蹏⒕礃I(yè)、誠信、友善”是立足公民層面概括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十八大報告中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述來看,面對道德的多樣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卻用3個“倡導”、12個關鍵詞,以最大的包容性把一些傳統(tǒng)的道德資源比如誠信、友善等納入其體系,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尋得了歸依的家園,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道德共識。而弗洛姆愛的思想對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對培育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和諧”要素的啟示
理論上講,哲學的原本含義在于“愛智慧”,在于“愛”和“智慧”的良好結合與實踐。和諧哲學更加強調的是要在結合中加強“愛”的分量和力量,希望人類及社會對“愛”的關心關注超過對“智慧”因素的關切?!熬幽蠛跖c人為善”,和諧哲學為人類社會愛的精神提供了廣闊的思想空間,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為人類愛的理念提供了廣闊的實踐空間。和諧哲學倡導人們要有憐憫之心、同情之心,倡“博愛”、“寬容”、“仁慈”和“團結”,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愛人”,愛既是人類社會行為的至高規(guī)范,也是人與人交往的道德思維方式,是人與人、人類社會處理世界上眾多關系的重要準則。實際上,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斗爭、猜忌、隔閡等不和諧的現(xiàn)象,在根本上源于物質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對人的內心和精神世界帶來沖擊導致的失衡狀態(tài)。要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就必須從當代人的內心深處喚醒愛的價值觀念的改變,重新塑造人的個性的和諧。在一定程度上講,人們內心精神、心理的和諧,是影響社會秩序準則非常復雜、非常長遠的內在因素。要做到身心和諧,首先要用正確的理論指導愛自己,然后將之擴展為愛他人、愛自然和愛社會,也就是我們中國所講的“獨則窮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人類的愛其首先開始于自愛,在人關心自己的內在生命價值時,他才有能力把這種自愛之心不斷向外擴展。弗洛姆認為,愛能使人與社會、自己、他人關系變得融洽,可以消除當時西方社會人類所面臨的困境,愛是建立于人與人的對等、不依附彼此、互相認可的基礎上,雙方彼此緊密地聯(lián)系、和諧共處。人們希望擺脫孤獨感,向往生活在健全的社會中建立各自獨立的個性,享有安全感。人類受到愛的鼓舞彼此才有了凝聚力,社會、國家、民族便會長盛不衰?,F(xiàn)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人所處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性、人的意識、精神和品行與生產力的發(fā)展、物質的充裕和經濟社會的富裕是成正比的。相反,在社會的背后,還存在著嚴重的精神危機。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進行,人們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的改觀,人的精神空間有了極大的拓展,但由于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太完善,難免對人的發(fā)展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人的異化、精神匱乏、道德淪喪、社會沖突等社會問題我們正在遇到。弗洛姆認為愛是主動地與他人保持融洽的關系,對人的本質得到完全認可。博愛等理論,有助于幫助人們學會去愛,從把自我融入社會之中,從狹隘的自我中走出來,在愛中享受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樂趣。有助于幫助人們之間彼此關心、彼此尊重、彼此愛護、彼此幫助,幫助人們以正確的方式自愛,同時把愛的對象和范圍逐步擴展開來,實現(xiàn)愛父母、愛他人、愛自然、愛社會,延伸到實現(xiàn)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融合。
二、對培育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自由、平等”要素的啟示
人類的生存不僅僅停留在一個物質的層面,社會制度體系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自由和平等,但不是全部的構成動因。如果我們對社會充滿了愛與友善的關懷,人人才可以處于和睦、協(xié)調、自由的氣氛中生活。只有人和人之間主動構建起真誠的溝通,彼此關愛,用愛交換愛,彼此傳遞并構造出真正和諧溫暖的世界才能持久。所以,人必須具備愛的能力,從自我的狹隘中脫離出來,置身于由不同的人組成的社會群體之中,相互信任,相互關懷,使個體和全體全然融合,在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共同實現(xiàn)的基礎上實現(xiàn)共同的理想。弗洛姆一直不斷重復強調:“愛本質上是給予而非獲取?!蹦敲醇热粣鄣恼嬲驹匆饬x是給予,“愛的目的是使其對象獲得幸福、發(fā)展和自由”,也就是說,愛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幫助他人獲得幸福和自由。弗洛姆把愛按照對象的差異而分為五種不同類型:第一種是博愛,它是各種愛的基礎,是一種人類之愛、廣闊之愛,愛他人、愛眾生,且眾生平等。弗洛姆闡述其所謂的愛的責任、關心、對人的尊重、了解是促進人們通往幸福生活的法則。弗洛姆強調,獲得的愛基礎是給予。給予首先是指施愛者要有廣闊胸襟,把自己生命中的興趣、歡樂、知識、理解等奉獻出來,實現(xiàn)充實、豐富、幸福他人。給予不僅僅只意味著自我犧牲、舍棄和付出,而是在給予和付出中,施愛者領略到他的財富、能力、力量,幫助他人從困境中走出,感受到力量和潛能的充分實現(xiàn),由此感到身心愉悅、無限歡欣。同時,弗洛姆還強調愛具有差異性其包括兩點:一方面需要以愛去戰(zhàn)勝自身的寂寞,來與社會相融合。另一方面維持自我的個性,害怕在社會中自我被埋沒。也就是說,愛是一種相互交往活動,是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它是建立在彼此獨立、雙方平等、相互肯定、相互尊重基礎上的人與人的結合,人與他人的和諧相處。在弗洛姆的博愛思想中,愛意味著奉獻,愛的精神要義是崇高的,愛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建立和穩(wěn)定。由此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固有的博愛注重對他人、社會愛的宣揚,希望用愛來實現(xiàn)人的思想的完美。但弗洛姆的博愛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的成分,要想成為博愛的人,就必須要滿足社會對博愛的定義,一定要對他人和社會表現(xiàn)出關心、表現(xiàn)出奉獻。弗洛姆愛的思想閃著智慧的光芒,這種思想光芒可以讓人們的精神世界、內心世界變得充實,為人們指引通往樂于“給予”的崇高品德,使社會變得公平自由、和諧美好。
三、對培育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誠信、友善”要素的啟示
擁有愛,具有愛的能力就意味著要遵守社會賦予的契約,遵守社會的規(guī)則,遵守信用,誠懇相愛,愛作為一種原則在社會中成為標尺,誠信友善自然而然就會成為這個社會的風氣,當前的社會矛盾就會逐漸得以消除,社會秩序就會井然有序。
弗洛姆提出,除了給予,愛還由其他四個要素所組成:關心、責任心、尊重和知識。從情感的角度來看,這四個要素里面都包含了友善和誠摯。愛可以使人們生存在一個均衡的社會,把人與人的思想情感彼此對應,促使人們相互關心,用愛的意志和力量去戰(zhàn)勝自身的不足,進而使自己生存在一個融洽的社會環(huán)境中。弗洛姆認為,責任在今天經常用于指某種外加于人的職責,但本真意義上的責任乃是絕對自愿行為,是自我對他人心照不宣或明確地提出條件做出相應回應。責任體現(xiàn)了誠信和友善,是一種積極的回應。弗洛姆將社會范疇與態(tài)度、能力相聯(lián)系,他認為愛若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品格,代表著要用善良的心態(tài)看待人人,他認為愛的品德不應該只存在于家庭中,也應該存在與社會與人的交往過程中。他把愛看作一個社會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弗洛姆強調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友善友愛,這種思想能通過拉近人們的情感距離,使人們對于承諾有更強的責任感,人們之間的信任程度和情感更加密切相關,公民之間的“友善”交往將為互信的深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陳愛華.論弗洛姆批判資本主義的倫理維度——弗洛姆《健全的社會》解讀[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2,(03).
[2]祁霞.論弗洛姆的個人主義自由觀[D].南京師范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