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西南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少數(shù)民族預科語文教育的重新定位思考
張毅
(西南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預科“大學語文”的教學,課程的指向基本上著眼于為學生將來進入大學后能順利完成其大學學業(yè)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而在新的形勢下,尤其是隨著民族預科教育基地的建立,這種指向已不能涵蓋預科學生根本的學業(yè)需求,更不能僅僅看做是中學語文的一種簡單重復和延續(xù)。
少數(shù)民族預科;語文教育;定位
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層次。1984年3月,教育部、國家民委在《關于加強領導和進一步辦好高等院校少數(shù)民族班的意見》中,對有關民族預科班的教學和管理問題做了明確規(guī)定,規(guī)定預科階段的任務是“根據(jù)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特點,采取特殊措施,著重提高文化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使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與提高,為在高等院校本、??七M行專業(yè)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廣大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基本素養(yǎng)已獲得巨大提升。預科學生的高考錄取分數(shù)線已與本科線幾乎持平,部分高校和學科的錄取線甚至已經(jīng)達到了重點線,尤其是許多屬于“985”、“211”的委培院校的預科學生水平已遠遠超越于二本院校的本科學生,因此,預科大學語文的教學也就面臨著教授學生如何重新定位的問題。
這些年來預科“大學語文”常常被戲稱為“高四語文”,從形式上看,預科語文課與中學語文課都選講課文和作文,似乎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在這個層面上,可以說它們是相通的。可是中學語文課在文學作品的選擇和教學上,往往是零散的、不成系統(tǒng)的,不能形成文學史觀。中學語文教材的編訂是按照中外詩歌、散文、小說、戲曲(戲劇)的體例進行的,從古代到現(xiàn)當代,從中國到外國,這種編訂所突出的其實只是“歷史”的順序,而不是“文學史”的順序。因此,要想對整個中外文學有一個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就必須回到文學史的路上來。預科語文的教學就正好可以彌補中學語文教學的這一不足,讓學生可以站在一個宏觀的、聚合的角度來關照每一篇文學作品。比如學生想要真正弄懂中國現(xiàn)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關系,就必須從詩歌體例的演進,文言到白話的變化入手,厘清中國現(xiàn)代新詩到底是對古典詩歌的否定還是繼承這一根本問題,而這其中如果沒有一個文學“史”觀,是很難敘說清楚的。
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中學語文具有某種工具性,它的主要任務是傳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使用語言工具的能力。而預科語文,盡管也起到傳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運用語言工具能力的作用,但它不是一門純粹的知識課,它的主要目的是除了提高同學們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與寫作能力外,還要通過對文、史、哲經(jīng)典的教學進行人文教育,或者說是寓人文教育于語文教育之中,它將引導同學們進入我們民族古代與現(xiàn)代思想文化的寶庫,與那些創(chuàng)造了中國文學最精美的精神產(chǎn)品的大師巨匠、學者文人進行精神的對話和心靈的交流。因此,這門課的學習,是要求同學們的主觀介入和感性投入的。每次的閱讀都應該充滿嬰兒般的好奇心,帶著探索的心情,抓住閱讀的第一感覺與感受。在閱讀中要感同身受的與作品中的人物共命運、同歡樂,體察他們心靈的每一個細微的顫動。若能這樣,同學們就可以在閱讀和學習中逐步獲得自己對人生萬象、生命本體最深切的關注和思考;對彼岸理想美好的想象、熱情的呼喚,對此岸人的生存困境的痛苦的逼視、勇敢的揭露。這樣的思考對每個人的成長必然是一種莫大的促進。
廣大預科生在預科學習期間是沒有具體專業(yè)的,他們都是在預科修完一年或者兩年以后才最后選定自己所報考本科院校的專業(yè),因此在預科的這一年是他們相對最輕松最好讀書最好施展自己的才華的一年。所以當他們學習大學語文,走進文學語言的世界時,就能以一種輕松、愉快、從容、灑脫的心態(tài)來面對。他們讀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是為了得到精神上的解脫與享受;讀一篇篇精彩的小說是為了探知另一種人生的豐富與痛苦。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會給你打開一個新的天地——或者是你不熟悉的,或者是在你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有新的發(fā)現(xiàn)與開掘,而這一切都不是僅僅為了考試。在這個意義上,讀書,讀一本本、一篇篇文學作品,就是一次次的精神的探險。因此,預科語文教育的這一指向和側重點就給同學們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這也正是預科語文這門課程所希望達到的目的。
“大學語文”是全國各類高校預科教育的必修課程,長久以來預科語文已經(jīng)擁有了一支較為穩(wěn)定的教師隊伍。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教師在當下的任務已不同于前,如果還是按照既有的陳舊的觀念和方法進行教學,我們是很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更難達到上述那種詩性的解放。因此,教師自身觀念的更新,個人基本素養(yǎng)的提升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根本保障。為此,教師要做到的第一就是理解,承認學生所存在的差異性,把他們看做是可以和自己平等對話的成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內(nèi)外兩面的生活,也有其獨立的意義和價值。第二便是指導,教師只是指導者協(xié)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第三就是解放,要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在這個前提下,教師還必須將師生關系從權利關系、利害關系、交換關系的扭曲中解放出來(這是傳統(tǒng)教育中存在著的較多狀況),同樣強調學生不是教師的附屬,教師也沒有絕對支配學生的權利。教師教育學生,學生接受教育,也絕不是知識的買賣,彼此都是獨立的,既不存在權利的依附,也不存在金錢的依附。教師對學生的愛護,學生對教師的敬愛,都是出于人的天性。教師對學生應盡“理解、指導、解放”之責,而且是不求報償?shù)臒o私奉獻。只有擁有這種理念和職業(yè)素養(yǎng),預科語文教學才能真正獲得我們所期待的理想結果。
[1]王步高.大學語文應先行邁入高校研究性教學殿堂——試論重點高校大學語文等基礎課程的研究性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1年第1期。
[2]冉云飛.你配不配教語文[J],名作欣賞,2014年第19期。
[3]趙謹.論分層教學法在民族預科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2期。
G642
A
1671-864X(2015)11-0111-01
西南民族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青年項目《少數(shù)民族預科<大學語文>分層教學模式改革與語料庫的構建研究》(批準號:2013QN45)。
張毅(1981-),男,文學碩士,西南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字、中國現(xiàn)代新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