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嘉 關軍(1.天津音樂學院 天津 300171;2天津南開翔宇學?!√旖颉?00190)
我國“校園體育文化”研究現(xiàn)狀綜述與展望①
賈嘉 關軍
(1.天津音樂學院天津300171;2天津南開翔宇學校天津300190)
該文采用文獻資料等方法,從校園體育文化的理論研究和發(fā)展狀況研究等方面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系統(tǒng)綜述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對校園體育文化的研究方向等進行評價和展望。研究結果表明, 在理論研究方面,對校園體育文化與社會文化大環(huán)境的關系、與教育政策法規(guī)的關系等方面的研究較薄弱;在建設研究方面,對其形成機制和建設效果等方面缺少深入細致的研究;在發(fā)展狀況研究方面,多數(shù)只停留在描述性分析,缺乏優(yōu)化深入研究。因此,“校園體育文化”的相關研究還需增加廣度和深度,加強調查與評價方法研究,開展實證基礎上的系統(tǒng)優(yōu)質研究。
校園體育文化綜述
當跨學科、跨地域的交叉研究成為一種趨勢之時,以文化學的視角審視體育學科的相關領域便成為偶然中的必然,“文化”與“體育”不可避免的被列在了一起,關于體育文化的研究隨之展開。而作為體育文化重要分支的“校園體育文化”,自然也成為眾多體育界和教育界專家學者們研究的對象。
目前關于“校園體育文化”的研究逐年遞增,研究內容豐富多樣,涉及校園體育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建設、發(fā)展等各個方面。根據(jù)研究內容的不同,將其歸納為以下方面。
1.1校園體育文化的概念
對校園體育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是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來定義校園體育文化,認為它是師生在校園活動中通過長期的體育實踐所創(chuàng)造物資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一類觀點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但過于簡單,不能充分反映其實質性內涵。
第二種是借用文化的概念來界定校園體育文化,將其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層面是參與學校體育活動的文化主體(學生和教師等)所創(chuàng)造出的所有內容的總和;狹義層面是指體育精神、體育態(tài)度等文化形態(tài)。持這一類觀點的研究者將其概念的外延限定在精神領域,但筆者認為這種定義仍然不夠全面。
第三種是借用文化結構來界定校園體育文化概念,將其分為三個層次:外在物質層面(學校體育運動設施等),中間制度層面(學校體育相關規(guī)章制度等)以及內在精神層面(體育精神、體育思維方式等)。這種分層次的觀點;體現(xiàn)了文化的開放性和整合性,描述了文化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綜合來說,所有這些對校園體育文化概念的界定,都是在承認學生和教師是校園體育文化主體的基礎上,將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鍛煉等體育活動納入文化范圍進行考量,試圖從文化與體育活動的關系中揭示主客體的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
1.2校園體育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正如對校園體育文化的概念理解尚未有統(tǒng)一認識一樣,不同的專家學者對校園體育文化功能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通過對其進行概括總結,認為目前已有研究提到的校園體育文化的功能有以下幾種:(1)健身功能;(2)教育功能——包括導向功能、激勵功能、熏陶功能等;(3)社會功能——包括同化功能、輻射功能、調控功能等;(4)情感功能——包括娛樂功能、審美功能等[1]。
從上述表述中不難看出,這些功能有些是“體育”本身賦予的功能,有些是“文化”本身賦予的功能,可以說校園體育文化既有體育的部分功能又兼具了文化方面的功能,而經(jīng)過“體育”與“文化”的相容,并且附加上“校園”這一特定環(huán)境,又衍生出“校園體育文化”特有的功能。
正是因為校園體育文化有上述這些多樣化的功能,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有:(1)傳播社會體育文化,宣傳體育精神;(2)營造運動文化氛圍,提升學生的德性和修養(yǎng);(3)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4)完成學校體育的培養(yǎng)目標和任務[2]。
這些觀點中,筆者同意對前3點校園體育文化作用的描述,但是第4點和體育教學的作用相混淆,因此值得商榷。筆者認為校園體育文化僅僅是對完成學校體育的培養(yǎng)目標和任務起輔助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
目前的相關研究中,有相當多的文章是關于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方面的,可見這是一個學者們比較關心的研究方向。綜合起來,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途徑有:(1)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2)發(fā)揮體育教師的主導作用;(3)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4)建立積極的余暇體育消費觀;(5)以高水平競技體育項目為榜樣,提升學校內部對體育的關注程度;(6)推進體育教學方式的改革;(7)注重學校的體育制度建設;(8)注重校園體育物質層面的建設等[3]。
歸納起來,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圍繞著校園體育文化的物質文化、體育制度和精神文化這三個層面展開的。但筆者認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應該根據(jù)學校的類型、培養(yǎng)目標、辦學規(guī)模、辦學條件、師生結構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地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
針對某一地區(qū)(省市)校園體育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的研究,由于研究的時間和地域不同,其研究結論一般無法歸納和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此類研究的研究方法及其衡量標準。
目前關于校園體育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的研究大多采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現(xiàn)將其衡量指標歸納如下:(1)物質層面:體育經(jīng)費、體育場館建設、標志性體育建筑、體育標識、體育資料配備等。(2)制度層面:體育道德規(guī)范、體育規(guī)章制度等;(3)精神層面:體育態(tài)度、體育口號、體育目標、體育核心理念等;(4)行為表現(xiàn):每周參加鍛煉的次數(shù)和持續(xù)時間、體育活動方式等。[4]
研究結果證實,物質層面的體育基礎設施,是校園體育文化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載體,它可以直接反映出某一地區(qū)(省市)校園體育的整體發(fā)展水平;制度層面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是發(fā)展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保障,反映出某地區(qū)(省市)發(fā)展校園體育文化的力度和決心;精神層面的觀念態(tài)度等指標,能夠反映出某地區(qū)(省市)的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視和繁榮程度;行為表現(xiàn)方面的指標是校園體育文化的直觀表達和具體體現(xiàn)。
調平衡作用,所以其余各參數(shù)指標中右側相關系數(shù)相對高于左側。
3.3異側同肢體肌肉大小的比較
如表3所示,左上肢與右上肢肌肉的肌肉大小比較中,左上肢的均值小于右上肢;左下肢與右下肢肌肉大小比較中,左下肢的均值大于右下肢。即右手肌肉比左手肌肉更發(fā)達,左腿肌肉比右腿肌肉更發(fā)達。這可能因為右手是人體的慣用手,肌肉相對較發(fā)達,左腿又是右手的協(xié)調肢體,所以相對的要發(fā)達于右腿。
該文選擇左上肢重量、右上肢重量、左下肢重量、右下肢重量4個指標,通過對52名體育舞蹈運動員實際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相關性,得到以下結論:(1)右手肌肉最發(fā)達,與左手、右腿的相關程度高,但與左腿相關性不高;(2)除右手外,其他部位的肌肉相關明顯;(3)左腿肌肉要發(fā)達于右腿。此外,有些人左側為慣用肢體(左撇子),肢體相關性可能會相反,對此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李丹.廣東優(yōu)秀青少年體育舞蹈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的現(xiàn)狀研究——長度、圍度、寬度[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1):1518-1520.
[2]陳偉,李江華,王帥,等.人體上下肢與軀干肌肉的相關性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5(13):15-16.
[3]張海平.肌肉形態(tài)特征與肌肉力量相關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3(1):44-46.
G80-05
A
2095-2813(2015)12(b)-021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214
①賈嘉(1981,7—),女,漢,山西太原人,碩士,天津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關軍(1978,2—),男,漢,天津人,碩士,職稱: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