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霞河北省高邑縣中韓學區(qū)河村學校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
李君霞
河北省高邑縣中韓學區(qū)河村學校
1.教師的期望值過高,缺乏有效指導。
語文教師在作文訓練中普遍存在重教法,輕學法的傾向。教師只注意研究作文如何出題,如何批改,如何講評等,對學生不懂觀察生活,不會捕捉生活中可以作為寫作題材的人和事,對作文存在害怕心理,缺乏寫作方法等問題,卻很少加以研究。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仍沿用“教師出題——學生作文——老師批改——教師講評”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由于教師指導不得法,這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抑制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此外,有些教師不善于作文,于是學生也怕作文,造成惡性循環(huán)。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學生不會寫作文,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教師自己不會寫作文?!辈簧僬Z文教師照本宣科,照葫蘆畫瓢,把范文當成靈丹妙藥,離開范文就寸步難行。
2.教師評價單一。
詳批全班幾十篇作文,教師即使全力以赴也要積壓較長的時間。學生得過一二周才可得到教師這個唯一“讀者”的意見:一個分數(shù),一個“閱”字或一些空洞的評語。有些教師不及時批改,學生對教師的批改結果不重視,很難獲得教師和學生意義上的溝通。
3.閱讀課和作文課失去鏈接。
在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不重視表達方法的教學,不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注意引導學生學習選擇、組織材料和確定中心等寫作方法,造成學生無話可說,無情可抒或者有話難說、有情難抒,其結果導致學生怕寫、厭寫作文。
4.學生課外閱讀量少,視野狹窄。
照《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的要求,語文教學除完成即定的教學任務外,義務教育“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三個學段的課外閱讀量應不少于145萬字,見下表:
學段 年級 閱讀量 補充要求第一學段 1-2 不少于5萬字 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第二學段 3-4 不少于40萬字 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 5-6 不少于100萬字 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
在“課標”中提出具體的閱讀量,這在以前的各種版本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是從未有過的。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外閱讀沒有合法的地位,各種作業(yè)擠占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造成學生無暇讀書;甚至部分教師和家長為提高幾分成績,把課外閱讀視為“異端”,也制止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學生無心讀書??梢哉f,現(xiàn)在大部分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遠遠沒有達到“課標”要求,不少有識之士對此種忽視課外閱讀的做法大聲疾呼。
1.教師要轉變作文觀念。
進一步明確小學生作文的性質。小學生作文的性質是練筆,是習作,不是創(chuàng)作。課程標準規(guī)定,低年級寫句子、寫話,中高年級習作。作文一點也不神秘,只要會說話,會寫字,就能寫文章。高玉寶、高爾基等人沒上過多少學,卻寫出了著名的作品,便是證明?!白魑木褪怯霉P寫話”“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種點綴,一種裝飾,而是生活本身。作文“如同衣食一樣,成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個項目”,它能夠使生活更加豐富,更加充實。明確了小學生作文的性質,就不會要求過高、急于求成,就不會讓所有學生的習作向“優(yōu)秀作文”看齊,揠苗助長。
2.分階段進行訓練。
教師要明確各個階段課標的要求:1、2年級(寫話)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3、4年級(習作)。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根據(jù)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5、6年級(習作)。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jù)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能根據(jù)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鐘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習作。
3.教師的指導要到位。
先說作文指導。以往的作文指導,公布作文題目之后,大講寫法,然后讓學生扣住題目循法而作,限制過死,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作文指導,如果能激發(fā)學生習作的興趣,使每個人都有內容可寫,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就是很大的成功。至于寫法,不宜灌輸,在作中指導,比較有效。
在作文指導課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激發(fā)興趣,打開思路。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中,才能產生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贝蜷_思路的最好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無拘無束地漫談這次習作都可以寫什么,進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特別想寫的內容。
接下來,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圍繞本次習作內容,都寫些什么。最好有新的內容,新的角度,新的認識。比如,很多同學都寫過《介紹自己》一類的習作,我們可不可以換個角度,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學校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現(xiàn),寫寫雙重人格的《兩個我》,觸及自己的內心世界,寫出一個真實的我,促使自己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再比如,寫《我的父親》、《我的母親》一類的作文,我國小學生往往想想便寫,搜腸刮肚,閉門造車。我們可不可以學學外國,讓學生采訪與父母關系密切的人:他們的父母、親人、同事,獲得第一手材料再動筆習作。這樣寫出的作文,內容更具體、更真實。
4.評價主體多元化。
作為教師,盡管每次批改作文都很盡心盡力,每個學生的作文本上既有分數(shù),又有眉批和總評,但大多數(shù)學生對教師這種嘔心瀝血的“精批細改”并不大注意,只關注自己的得分情況,至于評語,極少有學生能去好好領會和揣摩,更少學生能總結經(jīng)驗教訓,修改或重寫。正因如此,如何才能使學生普遍地提高作文水平成了一直困擾我們的難題,新 《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從中年級開始,學生就要“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受這一思想的啟發(fā),從去年開始,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嘗試著探索指導學生評改作文的新路子,即指導學生互評互改作文。
小學低年級寫作是基礎,新課標強調的閱讀量并不只是低年級的任務,而要貫穿于整個小學甚至高中、大學。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只有最大限度的“輸入”才能有所“輸出”。同時教師上的作文課必須以鼓勵為主,還可以結合作文發(fā)表、稿費、積分換購、榮譽稱號、循環(huán)日記等多種方法來激勵學生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