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婷
〔關鍵詞〕分離焦慮;兒童;人本主義;行為療法
一、案例簡介
小萱,女孩,7歲,小學二年級,獨生女。長相乖巧可愛,無重大軀體疾病及家族精神病史。核心家庭完整,父母文化水平較高,均有正式工作,工作較忙,外公與他們一家三口長期生活在一起,幫助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學習成績中等,智力、記憶力、注意力均正常。
小萱自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出現在校門口遲疑、哭泣,不愿獨立進校門,不愿進教室,不愿跟母親分開的現象,很大程度地影響了自己在學校正常的學習以及與教師、同學的關系,也給母親的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擾。
二、案例分析
(一)觀察與他人反映
母親反映:小萱以前是個很活潑開朗的孩子,上學也很積極,自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不想上學,說在學校會想媽媽,說教師會批評她,同學們會笑話她。她不愿意獨立上學,如果強行送她進教室,她會不愿意走路、會哭,媽媽離開的時候會跟著跑出來,有時候在校門口還會說她肚子痛、腿痛之類的,希望不上學。為此,我多次請假在學校陪她,已經耽誤了我的工作,小萱也耽誤了學習。跟她說媽媽要上班,不能再請假陪她了,她聽得懂,但行為上還是做不到。我要是走了,她會在教室一直哭,會影響教師和同學們上課,我也放心不下,有時候會請假陪她。
班主任反映:小萱以前很活潑開朗,現在經常不高興,經常趴在座位上哭,要不就站在教室門口不進教室,教師勸說也不起作用,經不起一丁點兒批評。同學們很關心她,經常會在她哭的時候問候她,想幫她,她卻很不領情,不理同學,覺得同學都是來笑話她的。
咨詢師觀察:小萱身體健康,意識清楚,習慣低著頭,說話聲音小,很依賴媽媽,較敏感。媽媽在身邊時,她愿意進入校園和教室,也愿意學習、讀書、寫字,喜歡繪畫。除了好朋友,排斥其他同學的關注和問候,認為其他同學只有在其媽媽在時才會關心自己,媽媽不在時會嘲笑自己。不愿意進校門時會遲疑著不挪腳,做出委屈、難過的表情,甚至哭泣,但并無發(fā)抖等無法控制的軀體癥狀。
(二)評估與診斷
根據“病與非病三原則”進行判斷,小萱無器質性病變,對世界的知覺正常,社會功能受損程度不嚴重,排除精神病與神經癥;典型癥狀出現的時間超過三個月,不足半年,初步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本個案的癥狀雖集中表現為“厭學”,不愿進校門和教室,然而實際上是由于不愿跟母親分離的內在因素導致的,并非討厭學校和學習,因而要注意與“厭學”相區(qū)分,屬于焦慮心理問題中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孩子離開母親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最親近的人從視線中消失了,孩子會一下子不安起來,會用喊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呼喚媽媽的出現。一般常見于嬰幼兒時期,剛入托或剛入小學的兒童也較常出現。小萱在幼兒園及一年級上學期均適應良好,并無分離焦慮癥狀,在一年級下學期遇到學習方面的困難而出現這一心理問題,與孩子本身的安全感不足、依賴性較強有關;而之所以會發(fā)展到現在這一較為嚴重的狀況,跟媽媽對她的不放心和妥協(xié)也很有關系。
因此,要做好小萱的心理咨詢輔導工作,必須從下面三個方面著力:第一,秉持人本主義理念,相信小萱自身成長的力量,培養(yǎng)她面對困難的勇氣;第二,幫助家長改進教育方式,耐心堅持;第三,運用行為主義方法,塑造良好行為。
三、咨詢方案的制定
(一)咨詢輔導目標
根據上述評估與診斷,同家長及來訪者協(xié)商,確定如下目標。
短期目標:能減少其在校門口及教室門口猶豫、哭泣的時間;能與母親分開,獨立在學校學習及活動。
長期目標:提升來訪者的安全感,增強其獨立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咨詢方法與原理
1.人本主義療法
相信來訪者自身有“療愈”的力量,通過為來訪者創(chuàng)造無條件支持與關注的氛圍,陪伴來訪者找到自身成長的力量,從而能改變自己的適應不良行為,矯正自身的心理問題。
2.行為療法
運用行為療法中的正強化,對來訪者的每一點微小的進步進行及時的表揚和獎勵,以強化和塑造來訪者的良好行為,提高來訪者對自己的信心。
了解和觀察發(fā)現,小萱的認知能力一般(受年齡限制),能認識到自己目前不良行為的壞處,但受自身焦慮情緒的影響大,不能獨自克服而改善行為;十分敏感,能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期望;他人的“催促”(如“不要哭,你趕快進去”之類的言語)會加重小萱的焦慮,引起她的回避。因此,本咨詢輔導中,咨詢師選擇以人本主義療法為主,等待、依靠來訪者自身的力量獲得成長,并使用行為療法輔助塑造來訪者的良好行為。
四、咨詢輔導實施過程
(一)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減輕小萱的分離焦慮癥狀(第一周)
對于分離焦慮的兒童及家長來說,這一階段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輔導能夠順利進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本階段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實現以下兩方面的目標:其一,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取得小萱及其母親的信任;其二,減少小萱“不進校門”“不進教室”和“長時間哭泣”等影響其社會功能的癥狀表現。
我堅持人本主義療法的原則,通過理解、共情和無條件的接納,耐心地陪伴著她,成功取得了小萱與其母親對我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咨訪關系。第一天小萱就愿意今后由我替代媽媽在學校給她支持和陪伴,而讓媽媽去上班。通過跟媽媽的會談,了解到小萱的焦慮情緒在早上跟媽媽分開時是最強烈的,上學路上并沒有強烈表現;班主任反映,她只要早上能順利進教室上課,接下來的時間是可以獨立順利度過的。因此,我把分離的焦點放在了早上。我、小萱和她媽媽約定,第二天由我到校門口接她進校和進教室。第二天小萱堅持要求媽媽陪同進校,后在媽媽的堅持下同意媽媽離開,轉而不讓我離開,我離開則會哭泣。我給予了一節(jié)課的陪伴與鼓勵后,她勉強同意我離開,但要求我要來班上看她,放學送她。
接下來的這一周里,小萱轉而開始依賴我,雖有遲疑與不舍,但每天上學時能讓我挽著她走進校門和教室;依然要求我的陪伴,同時,我在不引發(fā)她強烈焦慮情緒的前提下,有意地一點點減少著支持與陪伴的時間。她不進校門與教室的緊急情況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對此,母親覺得輕松了很多,小萱也通過自己的進步增強了自信心。
(二)耐心堅持輔導,正確看待“反復”,培養(yǎng)小萱面對困難的勇氣(第二至七周)
本階段咨詢師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減少,重點是耐心堅持并輔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主要需要實現以下兩方面的目標:其一,耐心堅持輔導,指導母親進行家庭配合教育,強化小萱的良好行為;其二,正確對待反復,培養(yǎng)小萱獨立面對困難的勇氣。
第二周,小萱的狀況出現了較大的反復,早上在校門口跟媽媽分離困難,進校以后情緒持續(xù)低落,哭泣,送入教室以后不讓我離開,我出教室她會跟著跑出來。陪伴、鼓勵和共情后,小萱整個上午依然不能獨自在教室學習,甚至上課期間獨自待在教室外。出于教學安全考慮,我只能讓爸爸中午來學校接她回家學習。晚上跟家長電話溝通,對她媽媽進行了共情與鼓勵,告訴她出現反復是很正常的,并讓她做好可能要在家學習一段時間的心理準備,讓她耐心堅持。另外提醒家長做好跟各科教師與好朋友家長的溝通,讓她們繼續(xù)對小萱耐心和寬容一點。跟媽媽一起就小萱在家學習的安排進行了討論并達成一致,告訴小萱她可以選擇在家學習,同時強調,在家也要讓小萱的作息與學習完全與學校一致,以免小萱的退縮行為得到強化。
第二天,正好是教師節(jié),小萱自己選擇來上學,給我和班主任準備了禮物,并回歸到了第一周結束時的狀態(tài),有一點遲疑,需要一些陪伴,其他時間能獨立學習和活動。這一周接下來的幾天,小萱都能保持比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我也在一點點減少陪伴她的時間。
從第二周出現反復后開始,我指導媽媽運用行為療法對小萱的“進步”進行“獎勵星星”的強化,并每周積累一次,給予精神獎勵(口頭表揚、獎狀)與物質獎勵(專用行李箱)。在咨詢輔導過程中,這一方法一直在堅持使用,對于強化小萱的良好行為十分有效。
第三周和第四周小萱的狀態(tài)都比較穩(wěn)定,我給予的支持和陪伴里面,基本上已經不包括上課時間了,放學也不再送她,只有早上校門口接她和課間她來找我的有限時間。
第五周和第六周上學的第一天,小萱又分別出現了兩次反復,但反復的程度一次比一次輕,其他時間都是出于較好的進步狀態(tài)。這兩次反復的原因都跟她在學校遇到了困難有關,一次是因為被教師批評,另一次是跟同學鬧了矛盾。由此可見,僅僅在短期內降低了她的分離焦慮和依賴性還不夠,還要培養(yǎng)她獨立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防止再次出現反復。
小萱在第六周結束的時候如約拿到了自己專屬的行李箱,并跟家人外出旅行了。第七周心情大好的她,迎來了又一次轉變。她能夠提前跟媽媽說再見,跟我一起從大門跨進校門,后來,還能跟校門口的教師和同學問好敬禮,而且到了教室門口能主動跟我告別,自己獨立過好在學校的一天。輔導至此,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還沒有結束,還需要進一步的鞏固,以及最后的“放手”——不再需要我接。
(三)鞏固輔導效果(第八周至十周)
本階段主要是鞏固已經取得的輔導效果,繼續(xù)陪伴來訪者成長,堅持對來訪者良好行為的塑造,完全消除分離焦慮癥狀,培養(yǎng)其獨立面對困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第八周開始,小萱對我的依賴已經很輕了,她又有了新的進步:能讓我在校門里面等著她,她自己進校門了!她只需要跟我講講話,一起走到教室門口,自己就高高興興地進教室了。接下來的一整天她都會很順利地學習和活動,課間基本上只會來我辦公室看我一次。
第九周,早上吃完飯正準備去接她時,她跟另一名學生出現在我面前,很高興地告訴我她自己進來的,敬禮了,作業(yè)也都交了,還說明天也要自己進來,后天希望我還能接她最后一次,以后也都是自己進來。我很高興,她終于有足夠的勇氣獨自面對了,只是對我的依戀讓她還不能完全放開我的手。
小萱主動說不用我到校門口接她了,實際上她也做到了,但課間還是會來我辦公室找我一兩次。到了第十周,小萱早上已經完全不用我接,更不要媽媽陪伴,課間也基本不來找我了。遇到困難,她已經能自己面對了,還開始主動幫助有煩惱的同學,并交了幾個新的好朋友來帶給我認識。
我也提醒媽媽繼續(xù)堅持現在對小萱的教育方式,并希望能加強對她的學習輔導和培養(yǎng)她的獨立性。
四、輔導效果
經過十周,近一學期的干預輔導,小萱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已經回復正常水平。據我自己的觀察,以及班主任與母親的反饋,小萱不愿獨立進校門與教室的情況完全消失,能在校門口輕松地跟母親告別,獨立、微笑地進校門,進教室上課,也不再需要我的陪伴,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一定的困難,能自己勇敢面對,并且新交了幾位好朋友。本次較好地實現了短期與長期輔導目標,取得了良好的輔導效果。
五、輔導反思
這個案例是唯一一個讓我一度超出了一個心理咨詢師所應該遵循的限度的,我曾因為小朋友要求的陪伴而耽誤過自己的事情,我曾因為跟家長的交流影響過自己的休息。為此,我有過煩惱和逃避。因為畢竟是在學校之中,咨詢的設置真的很難達到嚴格的專業(yè)標準。幸好,我及時地感知到了這種“不專業(yè)”,也接納了我自己咨詢中的這一不足,不被它影響。后來,努力到位了,跟孩子、家庭的改變意愿匹配了,咨詢輔導的效果就水到渠成了。在此,我想告訴所有跟我類似的“新手”:要相信自己,要相信你的來訪者,然后耐心陪伴,等待花開。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分校,成都,610041)
編輯/丁堯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