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研究是近幾年該領域?qū)W者關注的一個學術問題。通過分析和討論一些學者的“雙主體”說,作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注重研究真問題,主要包括:一是關于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科學反思和評價的理論研究;二是關于對當代面臨的新問題研究;三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研究;四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有機融合的研究。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主體; 客體; 關系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4.003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4-0011-04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研究是近幾年該領域?qū)W者關注的一個學術問題,不少學者認為把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師單一主體擴展為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即“雙主體”或“多主體”,是該領域研究的重大創(chuàng)新,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質(zhì)量將產(chǎn)生巨大影響。由此,“雙主體”或“多主體”觀點,幾乎成為學界的主流觀點。但是,針對這一觀點,北京大學祖嘉合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發(fā)表了的《.試析“雙主體說”的理論困境及化解途徑》一文,首先提出了對這一觀點的質(zhì)疑以后,先后有不少學者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復旦大學顧鈺民教授對這一觀點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見《教學與研究》2013年第8期),西南大學唐斌副教授、羅洪鐵教授也就這一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見《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年第1期),南開大學平章起教授、郭威博士的《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研究的困境及其超越:從實踐的視角》一文對主客體關系做了系統(tǒng)梳理,對“雙主體”、“多主體”、“主體間性”等觀點從理論上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這些觀點理論上存在的種種缺陷(見《理論學刊》2015年第1期)。堅持“雙主體”觀點的文章只看到首都師范大學李基禮老師文章:《“主客體”與“雙主體”之爭:“對立”還是“統(tǒng)一”——兼與顧鈺民教授商榷》(見《教學與研究》2015年第3期)。這篇文章不僅認為“雙主體”是一個科學概念,而且認為“主客體”和“雙主體”這兩種不同的觀點不是對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這種把不同的學術觀點進行“和諧”,模糊了學術討論中的不同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失去了學術討論的意義。對此,我做一個簡要的回應,并就這一問題的討論談一點想法。以深化了對這一問題的理論認識,并有效推動學術爭鳴和研究。
一、科學討論的關鍵是把握不同觀點的核心內(nèi)容
“雙主體”觀點的實質(zhì)是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對象(受教育者)上升到主體位置,與教育者并列成為教育的主體。把握這一核心內(nèi)容是對“雙主體說”觀點提出反對意見的基本立論。李基禮老師文章(以下簡稱李文)認為“雙主體”觀點是科學的,反對“雙主體”的觀點是可以與之統(tǒng)一的,并以此為基礎與我的觀點商榷。這說明李文在這一關鍵問題上沒有認真看我的文章,并把握我觀點的核心內(nèi)容,而是把問題的討論引向“主客體”與“雙主體”這兩種觀點是“對立”還是“統(tǒng)一”的爭論,導致討論和爭論的問題偏離了不同學術觀點原來的內(nèi)涵。我認為“雙主體”的觀點是不科學的,在邏輯上、理論上存在諸多問題,不能成立。根本就不存在與“主客體”觀點“對立”還是“統(tǒng)一”的問題。
正是由于李文對學術觀點理解上的偏差,在他的文章中花了近千字篇幅,用哲學、辨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大談“雙主體”觀點是可以和“主客體”觀點統(tǒng)一的。還特別大談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就可以說成是兩個過程。我不想在這里一定要進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就是兩個過程”的口舌之爭,這實在沒有意義。我只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一定把“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說成就是兩個過程”,那么,這兩個過程是否能夠分離,是否可以在時間上分出哪一個過程在先,哪一個過程在后。李文連這樣簡單的問題都不能回答,還大談哲學、辨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這實在是故弄玄虛。真正的學問是把復雜的問題變成簡單易懂,而不是把簡單的問題變得復雜、搞不懂。李文似乎認為用了哲學、辨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這幾個字就一定是正確的。這樣的研究方法應該堅決拋棄。
在這兩年中,學術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和“雙主體”問題確實有不少討論,也從不同的角度指出了“雙主體”觀點存在的問題。其中,南開大學的平章起教授、郭威博士生在《理論學刊》2015年第1期發(fā)表的《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研究的困境及其超越:從實踐的視角》一文進行的分析,很有新意,建議李基禮老師認真讀一讀。
在回應李文的過程中,我對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看到西南大學唐斌老師的文章:《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研究及其價值追問》一文,我認為有道理,該文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主客體概念是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的?!霸趯嵺`活動中,人是活動的主動者,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實踐主體是實踐活動中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因素,擔負著設定實踐目的、操作實踐中介、改造實踐客體的任務”“在實踐活動中,客體是指一切作為主體活動對象的事物”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主客體的定義,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實踐活動中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活動所指向的物。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彼枷胝谓逃彩且环N實踐活動,但這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是一種以改變?nèi)说乃枷牒托袨樽鳛閷ο蟮膶嵺`活動,這與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的區(qū)別在于改造的對象不同,前者的對象是自然,后者的對象是人的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不能簡單套用哲學上的主客體范式。應該用教育主體與教育對象的關系來表達。教育者(教師)和教育對象(學生)都是人,都是會思考、有意識、有目的、并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認識活動的現(xiàn)實的人,都具有主觀能動性,這與哲學范疇中所指的客體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把哲學范疇的主客體關系套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只會使清晰的關系變混亂了。因為教育對象也是人,就應該與教育者一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這就是“雙主體說”產(chǎn)生的理論依據(jù)和邏輯推論??陀^地說,主客體的范疇就不適合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說,教育者(教師主體)和受教育者(學生對象)的關系。這樣的界定既準確又科學,從根本上杜絕了不必要的概念混亂和人為把問題復雜化,也避免了把問題的研究和討論引入誤區(qū)。難道不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