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瑩瑩 王佳瑩 王愛君 張 明
(1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長春 130024) (2蘇州大學心理學系, 蘇州 215123)
視覺選擇需要區(qū)分相關刺激和無關刺激, 其中一種方式就是通過對新信息的優(yōu)化來實現(xiàn)。在這種選擇中, 人們傾向注意新客體, 而不是視野中已經(jīng)呈現(xiàn)的舊客體(Donk & Theeuwes, 2001;Watson & Humphreys, 1997)。Watson和Humphreys(1997)最早提出, 人們可以在已經(jīng)存在的多個舊客體中優(yōu)先選擇多個新客體, 并將這種對新客體的優(yōu)先加工的優(yōu)勢稱為預覽效應(preview benefit)。在生活中也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情景:你和朋友約定在某個地方見面, 你先到達了見面的地點, 此時你并不會注意當前出現(xiàn)在這里的人, 而是會更加注意后來出現(xiàn)的人, 這樣你能很快從后來出現(xiàn)的人中發(fā)現(xiàn)你的朋友。預覽效應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目前, 預覽效應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舊客體抑制觀點, 認為預覽效應是由于對舊客體的抑制(Braithwaite, Humphreys, & Hodsoll, 2003; Watson& Humphreys, 1997, 1998); 另一種觀點是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 認為預覽效應是由于新客體出現(xiàn)伴隨亮度突然增加捕獲注意(Donk, Agter, &Pratt, 2009; Donk & Theeuwes, 2001; Pratt,Theeuwes, & Donk, 2007)。此外, 還有一種觀點是時間分組觀點, 認為預覽效應是由于新舊客體的時間分離, 注意選擇性地分配到包含目標的新客體組中(Jiang, Chun, & Marks, 2002)。時間分組觀點既可以包含在舊客體抑制觀點中, 又可以包含在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中。由于新舊客體的時間分離, 使得舊客體的抑制作用和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作用更大(Olivers, Humphreys & Braithwaite,2006)。近期研究主要關注舊客體抑制觀點與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之間的爭論, 解決這些爭論可以更好地揭示預覽效應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因此,本文綜述舊客體抑制觀點與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以及這兩種觀點之間的主要爭論, 提出預覽效應是舊客體抑制機制與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舊客體抑制觀點從舊客體的角度出發(fā), 認為預覽效應是由于對舊客體的抑制。對舊客體的抑制可以分為三種形式: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基于舊客體特征的抑制和基于舊客體內(nèi)容的抑制(Persike, Meinhardt-Injac, & Meinhardt, 2013; Watson& Humphreys, 1997, 1998)。
Watson和Humphreys最早提出預覽效應是由于基于目標狀態(tài)而建立了對舊客體位置的抑制。具體來說, 這種目標狀態(tài)是由維持抑制的抑制標簽構成的, 這些抑制標簽具體標記了將要抑制的干擾物的位置, 這樣在新客體出現(xiàn)時, 就不再對標記過的舊客體進行選擇。他們的研究使用的是預覽搜索范式, 這種范式是通過預覽條件與基線條件相比較的方法來評估預覽效應。實驗有三種條件:單獨特征基線條件、聯(lián)合特征基線條件和預覽條件。其中, 單獨特征基線條件和聯(lián)合特征基線條件是與預覽條件比較的基線條件。在預覽條件中, 先呈現(xiàn)一系列干擾物(稱為舊客體), 它們是綠色的“H”。在呈現(xiàn)1000 ms后, 再呈現(xiàn)一系列干擾物和一個目標(稱為新客體), 其中干擾物是藍色的“A”, 目標是一個藍色的“H”。目標可能出現(xiàn)也可能不出現(xiàn), 如果出現(xiàn)只出現(xiàn)在新客體中。聯(lián)合特征基線條件是預覽條件中的舊客體與新客體同時呈現(xiàn), 而單獨特征基線條件是只呈現(xiàn)預覽條件中的新客體。通過將預覽條件與兩種基線條件的搜索效率相比較發(fā)現(xiàn), 預覽條件比聯(lián)合特征基線條件對目標的搜索更有效, 而與單獨特征基線條件的搜索效率類似。這表明, 被試能夠排除預覽的舊客體, 在新客體出現(xiàn)時優(yōu)先加工新客體。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 對舊客體位置的抑制不僅施加于舊客體的精確位置上, 還施加于舊客體的鄰近位置上(離舊客體中心 0.9°的位置), 并且對舊客體精確位置和鄰近位置的抑制程度是相同的(Osugi, Kumada, & Kawahara, 2009)。人們優(yōu)先加工新客體的數(shù)量是相當大的, 當對新客體中的一個目標進行反應時, 可以優(yōu)先加工15個新客體(Theeuwes, Kramer, & Atchley, 1998), 忽略30個舊客體(Jiang et al., 2002)。但是當需要對所有的新客體都做出反應時, 優(yōu)先加工新客體的數(shù)量就有所減小, 只能優(yōu)先加工 6個或 7個新客體(Al-Aidroos, Emrich, Ferber, & Pratt, 2012; Watson& Kunar, 2012)。
行為研究為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提供了證據(jù), 一方面的證據(jù)來自于探測點探測實驗, 另一方面的證據(jù)來自于新舊客體亮度變化實驗。在探測點探測實驗中, 大多數(shù)試次(trial)是進行預覽搜索任務, 少數(shù)試次是進行探測點探測任務。結果發(fā)現(xiàn), 當探測點出現(xiàn)在舊客體位置比出現(xiàn)在新客體位置時, 對其更難探測(Watson & Humphreys,2000), 這個結果為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提供了直接證據(jù)。新近研究發(fā)現(xiàn), 舊客體位置比新客體位置的敏感性更低, 是由于舊客體位置比新客體位置的信號探測計算效率更低。抑制標簽通過轉移有限的注意資源(如時間和分辨率), 遠離舊客體位置, 保留注意資源對目標進行搜索(Osugi &Murakami, 2014)。新舊客體亮度變化實驗發(fā)現(xiàn),只有舊客體有亮度變化時才會產(chǎn)生預覽效應, 而不管新客體是否有亮度變化。研究者認為, 這是由于舊客體有亮度變化可以對其位置進行有效的編碼, 進行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Braithwaite,Humphreys, Watson, & Hulleman, 2005)。
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也得到了來自神經(jīng)科學研究的支持。Jacobsen, Humphreys, Schr?ger和Roeber (2002)的ERP研究發(fā)現(xiàn), 預覽條件與控制條件相比, 在舊客體呈現(xiàn)350~750 ms產(chǎn)生了更大的負波, 表現(xiàn)出N1和N2波幅上的差異。研究者認為, 連續(xù)的負波反映了對舊客體位置的積極抑制。在預覽效應的fMRI研究中, 通過比較預覽條件和基線條件在預覽階段神經(jīng)活動上的差異, 結果一致發(fā)現(xiàn)了在預覽階段楔前葉(precuneus)活動的增強(楔前葉被認為是負責建立舊客體的空間表征), 證明發(fā)生了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Allen,Humphreys, & Matthews, 2008; Allen & Payne,2012; Dent, Allen, & Humphreys, 2011; Payne &Allen, 2011)。楔前葉活動的增強不僅發(fā)生在預覽搜索任務中, 還發(fā)生在視覺工作記憶任務中, 而且視覺工作記憶任務還能干擾預覽搜索任務。這就表明, 楔前葉涉及在記憶中對舊客體進行空間表征(Allen et al., 2008)。楔前葉的活動方式還表現(xiàn)出年齡差異, 老年人與年輕人楔前葉活動方式上是不同的(Allen & Payne, 2012)。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楔前葉的活動與早期視覺皮層的激活有關(Dent et al., 2011; Payne & Allen, 2011)。Payne 和 Allen(2011)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對于表現(xiàn)出預覽效應的被試,楔前葉的活動既與早期視覺皮層的激活增加有關,又與早期視覺皮層的激活減小有關。因此研究者認為, 預覽階段發(fā)生了兩個階段的加工:先對預覽干擾物積極地注意和空間編碼, 表現(xiàn)為早期視覺皮層的激活增加; 隨后對舊客體進行抑制, 表現(xiàn)為早期視覺皮層的激活減小。
探測點探測實驗和新舊客體亮度變化實驗都發(fā)現(xiàn)了存在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 同時探測點探測實驗還發(fā)現(xiàn), 這種對舊客體位置的抑制不僅施加在舊客體的精確位置上, 還施加在舊客體的鄰近位置上。fMRI研究發(fā)現(xiàn)了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涉及的神經(jīng)結構, 在預覽階段中楔前葉的活動有所增強。但是現(xiàn)有的ERP研究證據(jù)并不充足。研究發(fā)現(xiàn)在預覽階段產(chǎn)生了連續(xù)的負波, 這只能說明在預覽階段存在抑制, 而并不能說明這種抑制是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
Watson和Humphreys (1998)認為對于運動刺激, 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是無效的, 而是發(fā)生了基于舊客體特征的抑制。也就是說, 抑制標簽并不是標記了將要抑制的干擾物的位置, 而是標記了整個特征地圖, 這樣具有共同特征的所有舊客體都可以被抑制。隨后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基于舊客體特征的抑制不僅限于運動刺激, 靜止刺激也可以發(fā)生基于特征的抑制, 主要包括基于舊客體顏色的抑制和基于舊客體深度的抑制, 證據(jù)都來源于消極擴散效應(Braithwaite et al., 2003; Dent,Braithwaite, He, & Humphreys, 2012)。
Braithwaite等(2003)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消極顏色擴散效應(negative color-based carryover effects)。在他們的研究中, 新舊客體都有兩種顏色, 但這兩種顏色在新舊客體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如在舊客體中, 紅色占 66%, 綠色占 33%; 而在新客體中, 這兩種顏色所占的比例正好相反, 紅色占 33%, 綠色占 66%。結果發(fā)現(xiàn), 當目標與大部分舊客體的顏色相同時(紅色), 比其與小部分舊客體的顏色相同時(綠色), 對目標的探測更慢。這表明發(fā)生了消極顏色擴散效應, 證明存在基于舊客體顏色的抑制。具體來說, 這種對舊客體顏色的抑制能夠擴散到新客體上, 使得新客體中的目標與大部分舊客體的顏色相同時, 對其探測更慢。近期研究發(fā)現(xiàn), 消極顏色擴散效應的激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也就是說, 從舊客體顏色的抑制擴散到對目標的抑制需要一定的時間。這種效應在新客體出現(xiàn)后的200 ms以后才會發(fā)生, 而且隨著 SOA的增加而增大(Braithwaite, Hulleman,Andrews, & Humphreys, 2010)。此外, 這種效應還根據(jù)顏色在分離干擾物時所起的作用的不同, 而表現(xiàn)出差異。這種效應在動態(tài)呈現(xiàn)比靜態(tài)呈現(xiàn)更大(Andrews, Watson, Humphreys, & Braithwaite,2011)、在等亮度呈現(xiàn)比突現(xiàn)呈現(xiàn)更大(Braithwaite,Watson, Andrews, & Humphreys, 2010)。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 僅基于舊客體顏色的抑制不足以產(chǎn)生預覽效應, 還需要通過穩(wěn)固的位置編碼這個中介起作用。也就是說, 基于舊客體顏色的抑制需要借助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才能使舊客體被抑制, 從而產(chǎn)生預覽效應(Braithwaite, Watson, et al., 2010)。
除了基于舊客體顏色的抑制之外, 最近的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了消極深度擴散效應, 證明了存在基于舊客體深度的抑制(Dent et al., 2012; Dent,Humphreys, He, & Braithwaite, 2014)。Dent 等(2012)的研究將刺激呈現(xiàn)在前后兩個平面中, 舊客體呈現(xiàn)在前方平面中, 新客體中的一半呈現(xiàn)在前方平面中, 另一半呈現(xiàn)在后方平面中。結果發(fā)現(xiàn), 當目標與舊客體處于相同平面比處于不同平面時, 對其搜索受損, 表現(xiàn)出了消極深度擴散效應。證明存在基于舊客體深度的抑制, 這種抑制擴散到新客體中, 使得新客體中的目標與舊客體處于相同平面時, 對其探測更慢。而Dent等(2014)的研究采用傾斜 45°的上下兩個平面呈現(xiàn)刺激,同樣也發(fā)現(xiàn)了消極深度擴散效應, 為發(fā)生基于舊客體深度的抑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基于舊客體特征的抑制既可以發(fā)生在運動刺激中又可以發(fā)生在靜止刺激中, 而最近的研究主要關注發(fā)生在靜止刺激中的基于舊客體特征的抑制, 表現(xiàn)在對顏色和深度特征的抑制。但僅基于舊客體顏色的抑制不足以產(chǎn)生預覽效應, 需要在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的作用下才能產(chǎn)生預覽效應。這就說明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與基于舊客體特征的抑制并不是獨立的, 而是存在著相互作用。基于舊客體深度的抑制足以產(chǎn)生預覽效應,但是還不清楚基于舊客體深度的抑制與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之間的關系, 而且基于舊客體顏色的抑制與基于舊客體深度的抑制還缺乏神經(jīng)科學方面的證據(jù)。
Persike等(2013)最近提出存在基于舊客體內(nèi)容的抑制。他們的研究在預覽搜索任務中使用熟悉面孔和不熟悉面孔, 結果發(fā)現(xiàn), 這兩種類型的面孔都產(chǎn)生了預覽效應, 更為重要的是對熟悉面孔的搜索比對不熟悉面孔的搜索更有效。結果證明了存在基于舊客體內(nèi)容的抑制。同時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 既預覽面孔又預覽面孔的位置時, 預覽效應最大, 而只預覽面孔或只預覽面孔的位置時,預覽效應都減小了。這表明預覽效應是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與基于舊客體內(nèi)容的抑制共同的作用。Allen等(2008)的fMRI研究也發(fā)現(xiàn), 預覽效應不僅涉及對空間表征有關腦區(qū)的積極抑制, 還涉及對內(nèi)容選擇有關腦區(qū)的積極抑制。Blagrove和Watson (2010)的研究采用情緒面孔作為實驗材料,發(fā)現(xiàn)預覽效應僅發(fā)生在短時程下, 而且產(chǎn)生的是部分預覽效應, 即使預覽時間延長到 3秒也沒有產(chǎn)生完整預覽效應。這說明預覽面孔和預覽簡單圖形所涉及的抑制機制是不同的, 為基于舊客體內(nèi)容的抑制提供了證據(jù)。
基于舊客體內(nèi)容的抑制的研究主要采用面孔作為實驗材料, 發(fā)現(xiàn)對不同類型面孔的抑制是不同的, 而且對面孔和簡單圖形的抑制機制也是不同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 基于舊客體內(nèi)容的抑制是與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共同起作用的。對舊客體內(nèi)容的抑制從本質(zhì)上說是對舊客體意義的抑制,視覺系統(tǒng)監(jiān)控著舊客體的意義一致性, 當舊客體發(fā)生形狀變化的同時保持意義不變, 預覽效應就不被破壞(Osugi, Kumada, & Kamahara, 2010)。但是目前的研究只采用面孔材料, 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也無法考察基于舊客體內(nèi)容的抑制與基于舊客體特征抑制之間的關系。
總的看來, 對舊客體的抑制可以通過上述三種方式進行, 但這三種抑制方式并不是彼此獨立的, 可以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協(xié)同作用。對于靜止刺激, 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起主要作用。當新舊客體有特征差異時, 又可以發(fā)生基于舊客體特征的抑制(郝芳, 傅小蘭, 2006)。具體而言, 當在顏色特征上有差異時, 可以發(fā)生基于舊客體顏色的抑制, 但它并不決定預覽效應的產(chǎn)生; 當在深度特征上有差異時, 可以發(fā)生基于舊客體深度的抑制, 足以產(chǎn)生預覽效應; 當采用面孔材料, 又可以發(fā)生基于舊客體內(nèi)容的抑制。而對于運動刺激,基于舊客體特征的抑制起主要作用。當新舊客體有顏色差異時, 可以發(fā)生基于舊客體顏色的抑制,足以產(chǎn)生預覽效應。但是目前還不清楚運動刺激是否可以發(fā)生基于舊客體深度的抑制以及基于舊客體內(nèi)容的抑制。
Donk和 Theeuwes (2001)認為, 產(chǎn)生預覽效應無需對舊客體進行抑制, 而是從新客體角度出發(fā), 提出了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這種觀點認為, 預覽效應是由于新客體出現(xiàn)伴隨著亮度的突然增加捕獲了注意。Donk和Theeuwes通過獨立操縱新舊客體的數(shù)量, 使用對目標的搜索是否受新舊客體數(shù)量影響的方法來評估預覽效應。結果發(fā)現(xiàn), 無論是在舊客體突現(xiàn)(onsets) (比背景亮度高)新客體等亮度(與背景亮度相同)的預覽條件下, 還是在新舊客體都是等亮度的預覽條件下,對目標的搜索既受新客體數(shù)量的影響, 又受舊客體數(shù)量的影響, 都沒有表現(xiàn)出預覽效應; 而在舊客體等亮度新客體突現(xiàn)的預覽條件下, 對目標的搜索僅受新客體數(shù)量的影響, 表現(xiàn)出預覽效應。由于僅在新客體是突現(xiàn)而不管舊客體是否是突現(xiàn)的預覽條件下發(fā)現(xiàn)了預覽效應, 因此, 研究者認為預覽效應是由于新客體出現(xiàn)伴隨著亮度的突然增加而捕獲了注意。
隨后的研究發(fā)現(xiàn)預覽效應是一個瞬時的機制,支持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不僅體現(xiàn)在對舊客體預覽較短時間就可以產(chǎn)生預覽效應(Donk &Verburg, 2004), 還體現(xiàn)在新客體與目標呈現(xiàn)的時間間隔較短時才可以產(chǎn)生預覽效應(Donk, 2005)。在Donk和Verburg (2004)的研究中, 等亮度的舊客體呈現(xiàn) 50 ms后出現(xiàn)突現(xiàn)的新客體, 新客體在呈現(xiàn) 50 ms后變成等亮度。結果發(fā)現(xiàn), 對目標的搜索僅受新客體數(shù)量的影響, 表現(xiàn)出預覽效應。這個結果表明對舊客體預覽短至50 ms也可以產(chǎn)生預覽效應。Donk (2005)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在新客體呈現(xiàn)后間隔0 ms、50 ms、100 ms出現(xiàn)目標, 對目標的搜索僅受新客體數(shù)量的影響, 表現(xiàn)出預覽效應; 而當新客體與目標呈現(xiàn)的時間間隔延長到200 ms和400 ms時, 對目標的搜索既受新客體數(shù)量的影響, 又受舊客體數(shù)量的影響, 而且受舊客體數(shù)量的影響更大, 沒有表現(xiàn)出預覽效應。表明新客體與目標呈現(xiàn)的時間間隔不超過 200 ms時,才會產(chǎn)生預覽效應。
后來的研究者對這個觀點作了進一步擴展,認為預覽效應受亮度變化探測機制的調(diào)控, 這個機制可能涉及大細胞視覺系統(tǒng)。這個機制可以由瞬時信息所激活, 不受亮度變化方向的影響(Donk et al., 2009; Pratt et al., 2007), 也不受新客體的呈現(xiàn)方式的影響(Donk et al., 2009)。在Pratt等(2007)的研究中, 先呈現(xiàn)一系列由“8”和“X”疊加構成的占位符, 通過移除某些占位符中的“8”或者“X”形成新客體, 新客體是“X”或者“8”。結果發(fā)現(xiàn), 以這種“移除方式” (offsets)呈現(xiàn)的新客體不管是伴隨著亮度的增加還是減小, 對目標的搜索都僅受新客體數(shù)量的影響, 表現(xiàn)出預覽效應; 而當新客體呈現(xiàn)不伴隨亮度變化, 對目標的搜索既受新客體數(shù)量的影響, 又受舊客體數(shù)量的影響, 沒有表現(xiàn)出預覽效應。表明預覽效應是由于新客體出現(xiàn)伴隨著亮度突然變化捕獲注意, 與亮度變化方向無關。Donk等(2009)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個觀點,同時還發(fā)現(xiàn), 以突然出現(xiàn)方式和以移除方式呈現(xiàn)的新客體可以被同時優(yōu)先選擇。說明新客體出現(xiàn)伴隨著亮度的突然變化可以捕獲注意, 與新客體的呈現(xiàn)方式無關。
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也得到了ERP研究的支持。Kiss和Eimer (2011)的ERP研究發(fā)現(xiàn), 在新舊客體都是突現(xiàn)的預覽條件下, 表現(xiàn)出預覽效應, 預覽條件與全集基線條件的N2pc (N2pc反映了對目標進行視覺搜索的空間選擇性加工)潛伏期上存在顯著差異, 但與半集基線條件的 N2pc潛伏期沒有顯著差異; 而在新舊客體都是等亮度的預覽條件下, 沒有表現(xiàn)出預覽效應, 預覽條件與兩種基線條件的 N2pc潛伏期上都沒有顯著差異。因此研究者認為, 預覽干擾物加快對目標的空間選擇僅發(fā)生在新客體有亮度變化時, 支持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
總之, 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認為預覽效應受亮度變化探測機制調(diào)控, 預覽效應僅發(fā)生在新客體有亮度變化的條件下。而且認為預覽效應是一個瞬時的過程, 預覽效應可以在舊客體被預覽較短時間或者新客體與目標呈現(xiàn)之間有較短時間間隔下產(chǎn)生。但現(xiàn)有的ERP研究結果不足以證明這個觀點。雖然新舊客體都是突現(xiàn)的預覽條件下, 預覽條件與全集基線條件在 N2pc潛伏期上存在顯著差異, 但也不能說明預覽效應僅是由于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的作用。由于舊客體也是有亮度變化的, 還可以發(fā)生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Braithwaite et al., 2005)。因此, 需要進一步的ERP研究進行考察。
綜上所述, 舊客體抑制觀點僅強調(diào)舊客體的作用, 而否定了新客體的作用; 而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僅強調(diào)新客體的作用, 而否定了舊客體的作用, 因此這兩種觀點存在著較大的爭論,它們之間的爭論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對現(xiàn)有的研究進行歸納總結可以發(fā)現(xiàn), 目前這兩種觀點之間的爭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預覽效應與新舊客體亮度變化的關系; 新舊客體的顏色關系是否影響對目標的搜索; 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 舊客體形狀變化是否還會破壞預覽效應。
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認為, 預覽效應僅取決于新客體的亮度變化(Donk & Theeuwes,2001; Pratt et al., 2007), 而舊客體抑制觀點認為,預覽效應僅取決于舊客體的亮度變化(Braithwaite et al., 2005; Irwin & Humphreys, 2013)。
支持預覽效應僅取決于新客體的亮度變化的代表性研究是Donk和Theeuwes的研究。他們的研究采用獨立操縱新舊客體數(shù)量的方法來評估預覽效應, 結果僅在新客體是突現(xiàn)的預覽條件下發(fā)現(xiàn)了預覽效應, 而不管舊客體是否是突現(xiàn)的。因此研究者認為, 預覽效應僅取決于新客體的亮度變化, 支持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Pratt等(2007)的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 以移除方式呈現(xiàn)的新客體, 僅在它們有亮度變化時才產(chǎn)生預覽效應,而在等亮度時則沒有產(chǎn)生預覽效應。這為預覽效應僅取決于新客體的亮度變化提供了證據(jù)。
支持預覽效應僅取決于舊客體的亮度變化的代表性研究是 Braithwaite等(2005)的研究。他們的研究采用預覽條件與全集基線條件相比較的方法來評估預覽效應。結果僅在舊客體是突現(xiàn)的預覽條件下發(fā)現(xiàn)了預覽效應, 而不管新客體是否是突現(xiàn)的, 這個結果與Donk和Theeuwes的研究結果正好相反。因此研究者認為預覽效應僅取決于舊客體的亮度變化, 支持舊客體抑制觀點?;谂f客體位置的抑制需要對其位置進行編碼, 這種編碼是在一個對亮度敏感的系統(tǒng)中進行的。當舊客體有亮度變化時, 可以有效編碼舊客體的位置,發(fā)生基于舊客體位置的抑制。最近的研究者采用了眨眼呈現(xiàn)(blink-contingent display)技術, 在眨眼階段呈現(xiàn)新客體, 這樣可以更有效地排除新客體出現(xiàn)時伴隨著亮度變化, 結果也發(fā)現(xiàn)了預覽效應(Irwin & Humphreys, 2013; Mühlenen, Watson,& Gunnell, 2013), 這個結果為預覽效應僅取決于舊客體的亮度變化提供了最新的證據(jù)。
值得注意的是, Mühlenen等(2013)的研究雖然在排除新客體出現(xiàn)時伴隨著亮度變化的條件下發(fā)現(xiàn)了預覽效應, 但通過將預覽條件與半集基線條件相比較, 發(fā)現(xiàn)這種預覽效應是部分預覽效應。研究者認為這個結果雖然支持舊客體抑制觀點, 但同時也表明舊客體抑制機制不足以產(chǎn)生完整的預覽效應。他們的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 當眨眼發(fā)生在試次開始時而不是新客體出現(xiàn)之前, 這樣新客體出現(xiàn)就伴隨著亮度變化, 表現(xiàn)出完整的預覽效應。因此研究者認為, 完整的預覽效應是由于舊客體抑制機制與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的共同作用。同時, 這個結果也表明預覽效應既取決于舊客體的亮度變化, 又取決于新客體的亮度變化。
支持兩種觀點的代表性研究其結果的差異可能是由于背景亮度和評估方法上的不同造成的。在Donk和Theeuwes的研究中, 背景亮度不斷變化, 可能影響了基于舊客體位置抑制的作用; 通過新舊客體項目數(shù)量對目標搜索的影響來評估預覽效應會低估預覽效應(Braithwaite et al., 2005)。而Braithwaite等人的研究雖然克服了上述兩方面問題, 但是采用的兩種全集基線條件并不是合適的基線條件。在與舊客體突現(xiàn)新客體等亮度預覽條件對應的全集基線條件和與舊客體等亮度新客體突現(xiàn)預覽條件對應的全集基線條件中, 等亮度刺激與突現(xiàn)刺激是同時呈現(xiàn)的, 那么突現(xiàn)刺激可以自動捕獲注意獲得優(yōu)先選擇。因此, 當預覽條件與這樣的全集基線條件比較時, 會低估預覽效應。Mühlenen等人的研究中采用的全集基線條件克服了這個問題, 可以更好地考察預覽效應與新舊客體亮度變化的關系。同時引入了半集基線條件, 可以更全面揭示預覽效應的機制。但是這個結果是在排除新客體亮度變化的條件下得出的, 還需要在排除舊客體亮度變化的條件下進一步考察。
舊客體抑制觀點認為, 新舊客體的顏色關系影響對目標的搜索(Andrews et al., 2011; Braithwaite et al., 2003, Braithwaite, Hulleman, et al., 2010,Braithwaite, Watson, et al., 2010), 而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認為, 新舊客體的顏色關系不會影響對目標的搜索。
研究發(fā)現(xiàn), 舊客體有兩種不同比例的顏色,而新客體中這兩種顏色所占比例與之相反。當目標與大部分舊客體的顏色相同時, 比與小部分舊客體的顏色相同時, 對目標的探測更慢, 證明發(fā)生了消極顏色擴散效應。研究者認為這種效應反映了對舊客體顏色的抑制, 支持了舊客體抑制觀點, 而不能用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解釋。按照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 不管是與舊客體顏色相同還是不同的新客體都會捕獲注意, 那么對目標的搜索不會受到新舊客體顏色關系的影響(Braithwaite et al., 2003)。
最近的研究變化了新舊客體的顏色關系, 也發(fā)現(xiàn)了消極顏色擴散效應, 支持了舊客體抑制觀點, 否定了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在Braithwaite, Watson等(2010)的研究中, 舊客體都是一種顏色(如綠色), 新客體中一半與舊客體的顏色相同(如綠色), 另一半與舊客體的顏色不同(如藍色), 目標或者與舊客體的顏色相同(如綠色)或者與舊客體的顏色不同(如藍色)。結果發(fā)現(xiàn), 目標與舊客體的顏色相同比與舊客體顏色不同時,對其探測更慢, 發(fā)現(xiàn)了消極顏色擴散效應; 在Andrews等(2011)和Braithwaite, Hulleman等(2010)的研究中, 舊客體都是一種相同的顏色, 新客體都是另一種相同的顏色。結果發(fā)現(xiàn), 當目標與舊客體的顏色相同(在新客體中是一個顏色獨子)比與舊客體的顏色不同時, 對其探測更慢, 也表現(xiàn)出了消極顏色擴散效應。研究者認為這個結果不符合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 按照這個觀點應該會得到相反的結果。當目標與舊客體顏色相同時, 在新客體中是顏色獨子, 應該比目標與舊客體的顏色不同時, 對目標的探測更快。
當新舊客體都具有兩種比例的顏色時, 對目標的搜索受新舊客體顏色比例關系的影響, 支持舊客體抑制觀點, 否定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按照這種觀點應該不受影響; 而當新舊客體具有不同的顏色時, 對目標的搜索受舊客體顏色的影響, 也符合舊客體抑制觀點, 而不符合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 按照這種觀點會得出相反的結果。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 雖然新舊客體的顏色關系影響對目標的搜索不能用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解釋, 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的作用。因為新客體出現(xiàn)伴隨著亮度變化, 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也可以起到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 而基于舊客體特征抑制機制起主要作用。因此, 對目標的搜索受新舊客體之間顏色關系的影響, 可能是由于舊客體抑制機制與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共同的作用。
舊客體抑制觀點認為, 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舊客體形狀變化不會破壞預覽效應(Osugi &Kawahara, 2013; Osugi et al., 2010; Watson,Compton, & Bailey, 2011; Watson & Kunar, 2010),而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認為, 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 舊客體形狀變化仍會破壞預覽效應。
Watson和Humphreys (2002)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在新客體出現(xiàn)的同時舊客體發(fā)生形狀變化, 預覽效應就被破壞了。在他們的研究中, 舊客體是直角,在新客體出現(xiàn)的同時變成“H”, 新客體中干擾物是“A”、目標是“H”。結果發(fā)現(xiàn), 預覽條件與全集基線條件的搜索效率沒有顯著差異, 表明預覽效應被破壞了。研究者認為這個結果可以用舊客體抑制觀點解釋, 而不能用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解釋。對舊客體位置的抑制是通過標記舊客體位置的抑制標簽來實現(xiàn)的。當舊客體發(fā)生形狀變化時, 這種自下而上的變化反饋給抑制標簽。之后, 抑制標簽發(fā)生動態(tài)更新重置對舊客體位置的抑制, 這樣舊客體就不會被繼續(xù)抑制(Osugi et al.,2010; Watson & Humphreys, 1997, 2002)。
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舊客體形狀變化不會破壞預覽效應, 既有自下而上的因素又有自上而下的因素。自下而上的因素如形狀變化類型和掩蔽; 自上而下的因素如監(jiān)控舊客體的意義一致性和目標知識的注意定勢。研究者認為, 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 舊客體形狀變化不會破壞預覽效應, 支持舊客體抑制觀點, 否定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
Watson等(2011)的研究發(fā)現(xiàn), 當舊客體發(fā)生暫時的形狀變化而不是永久的形狀變化, 也會產(chǎn)生預覽效應。在他們的研究中, 舊客體被預覽一段時間后發(fā)生形狀變化, 在短暫呈現(xiàn)后又變回原來的形狀, 與此同時呈現(xiàn)新客體。舊客體抑制觀點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結果, 在呈現(xiàn)舊客體時,將舊客體的位置、顏色、形狀整合到抑制標簽中。對于暫時的形狀變化, 當新客體呈現(xiàn)時, 舊客體與之前建立的抑制標簽是匹配的; 相反, 對于永久的形狀變化, 當新客體呈現(xiàn)時, 舊客體與之前建立的抑制標簽在形狀特征上是不匹配的, 而這種不匹配足以不能對它們繼續(xù)抑制。而這個結果與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相反, 按照這個觀點,除了新客體之外的其他突現(xiàn)都會破壞預覽效應。Watson和 Kunar (20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在舊客體發(fā)生形狀變化的同時伴隨著掩蔽, 預覽效應沒有被破壞。在他們的研究中, 先呈現(xiàn)舊客體和掩蔽物,掩蔽物是圓環(huán), 位于舊客體的上方。呈現(xiàn)一段時間后, 圓環(huán)向下運動, 這樣舊客體就被遮擋了。之后圓環(huán)又向上運動到原來的位置, 這時舊客體又變得可視了。但是舊客體發(fā)生了形狀變化, 與此同時呈現(xiàn)新客體, 結果發(fā)現(xiàn)了預覽效應。這個結果表明, 在運動遮擋的掩蔽下, 舊客體形狀變化沒有破壞預覽效應, 符合舊客體抑制觀點。由于遮擋物的運動使得對遮擋物的抑制擴散到它們經(jīng)過的位置, 使得出現(xiàn)在那里的形狀變化后的舊客體和新客體都被抑制了。而與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不符。按照這個觀點, 舊客體先是被遮擋物的運動所遮擋, 之后又不被遮擋。那么舊客體不被遮擋產(chǎn)生了快速的亮度變化本應該與新客體出現(xiàn)產(chǎn)生的亮度變化一樣捕獲注意, 預覽效應應該被破壞。
Osugi等(20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 舊客體在形狀變化的同時保持意義不變, 也可以產(chǎn)生預覽效應。在他們的研究中, 舊客體是正立的“蝴蝶”的圖片,在新客體呈現(xiàn)的同時變成傾斜的日文“?!弊? 新客體中干擾物是正立的日文“狗”字, 目標是傾斜的日文“狗”字。這個結果符合舊客體抑制觀點。抑制標簽中包含舊客體的圖形一致性和意義一致性, 只要在圖形變化的同時保持意義不變, 就可以繼續(xù)對舊客體進行抑制。視覺系統(tǒng)監(jiān)控著舊客體的意義一致性, 在這種自上而下的控制下, 能保護預覽效應免受自下而上信號的干擾。而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不能解釋這個結果。按照這個觀點, 舊客體發(fā)生瞬時的形狀變化, 既有刺激的突然消失, 又有刺激的突然出現(xiàn)。那么舊客體本應該與新客體同樣競爭選擇, 不會產(chǎn)生預覽效應。Osugi和Kawahara (2013)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在目標知識的外顯和內(nèi)隱的注意定勢的作用下, 舊客體形狀變化沒有破壞預覽效應。在他們的研究中,外顯的注意定勢是在實驗前告訴被試忽視綠色項目(舊客體), 僅搜索藍色項目(新客體)。結果發(fā)現(xiàn),當舊客體發(fā)生形狀變化時也表現(xiàn)出預覽效應。這就表明, 在外顯注意定勢的作用下, 舊客體形狀變化沒有破壞預覽效應。根據(jù)舊客體抑制觀點,當舊客體發(fā)生形狀變化時, 抑制標簽會發(fā)生動態(tài)更新來對這種自下而上的信號進行反應, 這個過程并不是一種純刺激驅動的, 與目標有關知識的注意定勢這種自上而下的因素可以減弱這種自下而上的信號; 內(nèi)隱的注意定勢是讓被試先進行半集基線條件, 在半集基線條件中, 目標是根據(jù)某個特征來定義的, 如顏色或形狀。這樣在隨后的預覽條件中, 就建立了基于這個特征搜索的注意定勢(預覽條件中新舊客體可以根據(jù)顏色進行分離)。結果發(fā)現(xiàn), 在半集基線條件中建立的注意定勢與預覽條件的注意定勢一致時, 表現(xiàn)出預覽效應; 相反, 在它們不一致時, 沒有表現(xiàn)出預覽效應。這個結果表明, 在內(nèi)隱注意定勢的作用下, 舊客體形狀變化也沒有破壞預覽效應。按照舊客體抑制觀點, 在半集基線條件中形成的基于目標顏色的注意定勢保持下來, 增強了在隨后預覽條件中基于顏色的分組和抑制, 這樣在舊客體發(fā)生形狀變化時, 可以對它們繼續(xù)抑制。在目標知識的外顯和內(nèi)隱的注意定勢的作用下, 可以使舊客體形狀變化不會破壞預覽效應, 否定了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的觀點。按照這個觀點, 在這兩種注意定勢的條件下, 形狀變化后的舊客體與新客體在突現(xiàn)特征上沒有差異, 本應該與新客體競爭選擇,從而破壞預覽效應。
在新客體出現(xiàn)的同時, 舊客體發(fā)生形狀變化會破壞預覽效應。但在某些自下而上因素和自上而下因素的作用下, 舊客體發(fā)生形狀變化不會破壞預覽效應。這些結果支持舊客體抑制觀點, 否定了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雖然這些結果不能用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解釋, 但是也不能否定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的作用, 可能這個機制也發(fā)揮了作用。當舊客體發(fā)生形狀變化也產(chǎn)生了快速的亮度變化, 可能這些舊客體也被知覺成“新客體”, 與真正的新客體一起競爭選擇, 這樣就破壞了預覽效應; 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 舊客體發(fā)生形狀變化也可以產(chǎn)生預覽效應??赡苡捎谶@些因素都作用于舊客體預覽階段, 可以使舊客體的抑制機制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也沒有產(chǎn)生完整的預覽效應,而是部分預覽效應。這就表明, 還是有一些舊客體與新客體競爭選擇, 這可能體現(xiàn)的是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的作用。舊客體發(fā)生形狀變化伴隨了快速的亮度變化, 在舊客體抑制機制的作用下, 一部分舊客體可以被繼續(xù)抑制; 在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的作用下, 還是有一部分舊客體被知覺成“新客體”, 與真正的新客體一起競爭選擇。因此, 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 形狀變化沒有破壞預覽效應, 這可能是由于舊客體抑制機制與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共同發(fā)揮作用。
總的來看, 舊客體抑制觀點和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是揭示預覽效應認知神經(jīng)機制的兩種主要觀點。前者強調(diào)舊客體的作用, 認為預覽效應是對舊客體進行了抑制, 抑制可以施加到舊客體的位置、特征和內(nèi)容上; 而后者強調(diào)新客體的作用, 認為預覽效應是新客體呈現(xiàn)伴隨著亮度變化捕獲注意, 不管亮度變化的方向, 也不管新客體的呈現(xiàn)方式。時間分組觀點強調(diào)時間分離線索的作用, 包含在以上兩種觀點中。
雖然這兩種觀點在三個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爭論, 但可能并非完全對立。舊客體抑制機制與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可能共同作用于預覽效應。也有研究者認為, 預覽效應是這兩種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Donk, 2006; Mühlenen et al., 2013;Olivers et al., 2006; 雷學軍, 金志成, 2006)。雖然Mühlenen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 預覽效應既取決于舊客體的亮度變化又取決于新客體的亮度變化, 認為預覽效應是舊客體抑制機制與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共同的作用, 但是他們的研究僅是在排除新客體亮度變化的條件下得出的結果, 還缺乏另一方面的證據(jù), 即在排除舊客體亮度變化的條件下考察預覽效應與新舊客體亮度變化的關系;研究者認為“新舊客體的顏色關系影響對目標的搜索”的結果符合舊客體抑制觀點, 而不符合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我們認為, 雖然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不能解釋這個結果, 但是不能完全否定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在其中起到了作用。按照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 在新客體有亮度變化時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就會起作用, 因此新舊客體的顏色關系影響對目標搜索可能是舊客體抑制機制與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共同發(fā)揮作用; 研究者認為“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 舊客體形狀變化不會破壞預覽效應”這個結果支持舊客體抑制觀點, 否定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觀點。我們也認為這個結果也不能完全否定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的作用。當舊客體發(fā)生形狀變化時, 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 雖然預覽效應沒有被破壞, 但是也沒有產(chǎn)生完整的預覽效應??赡茉谂f客體抑制機制的作用下, 可以使一些舊客體被繼續(xù)抑制, 但是由于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的作用, 還是有一些舊客體在形狀變化后被知覺成“新客體”, 與真正的新客體一起競爭選擇,這樣就干擾了預覽效應。因此, 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 形狀變化沒有破壞預覽效應可能是舊客體抑制機制與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共同起作用。
未來的研究可以繼續(xù)基于兩種觀點之間的爭論, 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在支持舊客體抑制機制起作用的同時, 注重考察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也起到作用:
(1)在排除舊客體亮度變化的條件下考察預覽效應與新舊客體亮度變化的關系。
(2)在新舊客體的顏色關系影響對目標的搜索的研究中, 以及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 舊客體形狀變化不會破壞預覽效應的研究中, 考察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也在其中發(fā)揮作用。
(3)在行為研究和ERP研究中, 考察舊客體抑制機制與新客體突現(xiàn)捕獲注意機制的關系以及作用方式。
致謝:感謝蘇州大學的張陽老師和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張如媛對本文提供的幫助。
郝芳, 傅小蘭. (2006). 視覺標記: 一種優(yōu)先選擇機制.心理科學進展, 14(1), 7–11.
雷學軍, 金志成. (2006). 預搜索過濾分心物的機制.心理科學進展, 14(2), 210–215.
Al-Aidroos, N., Emrich, S. M., Ferber, S., & Pratt, J. (2012)Visual working memory supports the inhibition of previously processed information: Evidence from preview search.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8(3), 643–663.
Allen, H. A., Humphreys, G. W., & Matthews, P. M. (2008).A neural marker of content-specific active ignor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4, 286–297.
Allen, H. A., & Payne, H. (2012) Similar behaviour, different brain patterns: Age-related changes in neural signatures of ignoring.NeuroImage, 59(4), 4113–4125.
Andrews, L. S., Watson, D. G., Humphreys, G. W., &Braithwaite, J. J. (2011). Flexible feature-based inhibition in visual search mediates magnified impairments of selection:Evidence from carry-over effects under dynamic previewsearch condit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7(4), 1007–1016.
Blagrove, E., & Watson, D. G. (2010). Visual marking and facial affect: Can an emotional face be ignored?Emotion,10(2), 147–168.
Braithwaite, J. J., Hulleman, J., Andrews, L., & Humphreys,G. W. (2010). Measuring the spread of spreading suppression:A time-course analysis of spreading suppression and its impact on attentional selection.Vision Research, 50(3),346–356.
Braithwaite, J. J., Humphreys, G. W., & Hodsoll, J. (2003).Color grouping in space and time: Evidence from negative color-based carry-over effects in preview search.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9(4), 758–778.
Braithwaite, J. J., Humphreys, G. W., Watson, D. G., &Hulleman, J. (2005). Revisiting preview search at isoluminance: New onsets are not necessary for the preview advantage.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67, 1214–1228.
Braithwaite, J. J., Watson, D. G., Andrews, L., & Humphreys,G. W. (2010). Visual search at isoluminance: Evidence for enhanced color weighting in standard sub-set and previewbased visual search.Vision Research, 50(14), 1414–1425.
Dent, K., Allen, H., & Humphreys, G. W. (2011) Comparing segmentation by time and by motion in visual search: An fMRI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3(7), 1710–1722.
Dent, K., Braithwaite, J. J., He, X., & Humphreys, G. W.(2012). Integrating space and time in visual search: How the preview benefit is modulated by stereoscopic depth.Vision Research, 65, 45–61.
Dent, K., Humphreys, G. W., He, X., & Braithwaite, J. J.(2014). Surface-based constraints on target selection and distractor rejection: Evidence from preview search.Vision Research, 97, 89–99.
Donk, M. (2005). Prioritizing selection of new elements: On the time course of the preview effect.Visual Cognition, 12,1373–1385.
Donk, M. (2006). The preview benefit: Visual marking,feature-based inhibition, temporal segregation, or onset capture?Visual Cognition, 14, 736–748.
Donk, M., Agter, F., & Pratt, J. (2009). Effects of luminance change in preview search: Offsets and onsets can be concurrently prioritized but not in isolation.Acta Psychologica, 130(3), 260–267.
Donk, M., & Theeuwes, J. (2001). Visual marking beside the mark: Prioritizing selection by luminance change.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63, 891–900.
Donk, M., & Verburg, R. C. (2004). Prioritizing new elements with a brief preview period: Evidence against visual marking.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1(2), 282–288.
Irwin, D. E., & Humphreys, G. W. (2013). Visual marking across eye blinks.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20(1),128–134.
Jacobsen, T., Humphreys, G. W., Schr?ger, E., & Roeber, U.(2002). Visual marking for search: Behavioral and eventrelated potential analyses.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14(3),410–421.
Jiang, Y., Chun, M. M., & Marks, L. E. (2002). Visual marking:Selective attention to asynchronous temporal group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8, 717–730.
Kiss, M., & Eimer, M. (2011). Faster target selection in preview visual search depends on luminance onsets: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Attention,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73(6), 1637–1642.
Olivers, C. N. L., Humphreys, G. W., & Braithwaite, J. J.(2006). The preview search task: Evidence for visual marking.Visual Cognition, 14(4–8), 716–735.
Osugi, T., & Kawahara, J. I. (2013). Attentional set protects visual marking from visual transients.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6(1), 69–90.
Osugi, T., Kumada, T., & Kawahara, J. (2009).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hibition in preview search.Vision Research, 49(8), 851–861.
Osugi, T., Kumada, T., & Kawahara, J. (2010). Visual marking survives graphical change if meaning is retained.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72, 2144–2156.
Osugi, T., & Murakami, I. (2014). Previewing distractors reduces efficiency of visual processing at previewed locations.Vision Research, 95, 51–60.
Payne, H. E., & Allen, H. A. (2011). Active ignoring in early visual cortex.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3(8),2046–2058.
Persike, M., Meinhardt-Injac, B., & Meinhardt, G. (2013).The preview benefit for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faces.Vision Research, 87, 1–9.
Pratt, J., Theeuwes, J., & Donk, M. (2007). Offsets and prioritizing the selection of new elements in search displays:More evidence for attentional capture in the preview effect.Visual Cognition, 15(2), 133–148.
Theeuwes, J., Kramer, A. F., & Atchley, P. (1998). Visual marking of old objects.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5, 130–134.
Von Mühlenen, A., Watson, D. G., & Gunnell, D. O. A.(2013). Blink and you won’t miss it: The preview benefit in visual marking survives internally generated eyeblink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9(5), 1279–1290.
Watson, D. G., Compton, S., & Bailey, H. (2011). Visual marking: The influence of temporary changes on time-based visual selec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7(6), 1729–1738.
Watson, D. G., & Humphreys, G. W. (1997). Vision marking:Prioritizing selection for new objects by top-down attention inhibition of old objects.Psychological Review, 104, 90–122.
Watson, D. G., & Humphreys, G. W. (1998). Visual marking of moving objects: A role for top-down feature based attentional inhibi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4, 946–962.
Watson, D. G., & Humphreys, G. W. (2000). Visual marking:Evidence for inhibition using a probe-dot detection paradigm.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62, 471–481.
Watson, D. G., & Humphreys, G. W. (2002). Visual marking and visual chang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8, 379–395.
Watson, D. G., & Kunar, M. A. (2010). Visual marking and change blindness: Moving occluders and transient masks neutralize shape changes to ignored objec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6, 1391–1405.
Watson, D. G., & Kunar, M. A. (2012). Determining the capacity of time-based selec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8(2),35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