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樹榮
【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化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適應社會生活,關心社會熱點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越來越多地接觸實際問題,而現實生活情境中的化學問題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受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開放性化學問題特別是具有真實情景的開放題能提高學生靈活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適應社會。
【關鍵詞】開放性;創(chuàng)造能力
根據問題的開放程度可將其分為封閉型問題和開放型問題。封閉型問題指條件與結論一一對應,答案唯一,結論唯一,或者思維方法唯一的問題。這類題在不同的條件下可以重復思維操作,對于鞏固知識技能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封閉型問題功能單一、測試目標局限,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化學開放性問題由于解題方法和策略的不確定性,使得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從各自角度提出合理的解題方案,通過交流討論,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設計開放性問題,進行開放性問題教學,是實施創(chuàng)造教育的一種良好的舉措,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手段。那么,如何設計開放性問題呢?本人認為設計開放性問題應遵從以下幾方面的原則。
一、寬廣性原則——問題內容的開放性
問題內容的開放性是指問題涉及的知識面應當寬廣。問題涉及的知識不局限于化學教材,而要涉及日常生活、最新科技動態(tài)及其他學科內容。將學生日常生活及社會活動接觸過的與化學知識有關的內容加以提煉,設計成開放性問題。例如:高級汽車中常配置有一種汽車安全氣袋,內部貯存有硝酸銨(NH4N03)。當汽車高速行駛中受到猛烈撞擊時,硝酸銨迅速分解產生的大量一氧化二氮(N20)氣體和另一種氧化物充滿氣袋,填補在駕駛員與擋風玻璃、方向盤之間,防止人員受傷。
(1)NH4N03受撞擊后發(fā)生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2)此反應中反應物和生成物中氮元素的化合價從左到右依次為 。
該題設置了一個化學應用的實際情景,從安全氣袋反應前后質量不變和題給的已知條件,即可得出在此條件下硝酸銨分解的化學方程式。這是一個體現分析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能力的基礎題。此題解決使學生親身體會到化學知識有著廣泛的應用性,覺得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性,能拓寬學生的創(chuàng)新視野,啟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熱情。
二、動態(tài)性原則——問題設計角度、方式的開放性
此原則要求教師對教學活動進行動態(tài)處理,充分運用“變式”,對同一知識點,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式設計成問題,由于問題設計的角度新穎,方式豐富多彩,學生對問題就會饒有興趣,就會有好奇心,興趣是創(chuàng)造力的原動力與維持力,好奇心理是創(chuàng)造力的推動力和激發(fā)力。
例如,檢查學生對空氣主要成分氣體的性質是否掌握,設計成記憶性問題:“空氣的主要成分各有什么性質?”而改變角度提問,設計成開放性問題:“假若大氣中分別缺少氧氣、氮氣、二氧化碳、臭氧,那么將會出現什么情況?"很明顯,后一個問題對學生心理刺激作用強烈,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智力活躍、情緒高漲,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的產生,推動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
三、探索性原則——問題解答途徑的開放性
設計出的問題的解答途徑是開放的,具有探索性。也就是說,開放性問題是一個探索性的問題。學生只有通過親身探索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根據所學的知識或模仿教師傳授的某種現成方法馬上就能回答。開放性問題能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通過翻閱已學的內容,查找資料,根據已掌握的化學規(guī)律,進行推理,提出假設,通過討論、實驗或其他事實驗證,方能得出正確結論。
即以下的程序:開放性問題的提出→收集查找資料→提出假設→實驗或事實驗證→得出結論
開放性問題的探索性解決,能調動學生追求成功的潛在動機,啟發(fā)他們積極主動獨立去鉆研,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知識和規(guī)律是學生自身探索發(fā)現的,自己“研究”總結出來的,學生在探索性解決開放性問題的實踐中,學會了學習,也即會學,教學生會學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措施。
四、多樣性原則——問題解答方法和答案的開放性
設計的問題解答方法是開放式的,即“一題多解”。在解答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發(fā)散的。不僅能運用各種化學的解題技巧而且能應用數學、物理等方法。只有發(fā)散思維,才能從多種可能中捕捉機會,提高創(chuàng)造成功的概率。
開放性問題的解答方法是多樣性,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能同答,水平層次低的同學解答的方法的種類只是相對少一些,教師要用不同的評價標準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比如說,優(yōu)秀生回答四種解法給予高分,差生回答兩種解法,也給予高分,使所有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多設計一些答案開放的問題,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有利于創(chuàng)造潛能的開發(fā)。如果教師設計問題總是幾乎全班學生都一樣的答案,書上怎么寫的就怎么回答,老師曾怎樣講過的,就怎么回答,久而久之,就會扼殺創(chuàng)新意念,不可能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
五、引發(fā)性原則——提出問題的對象的開放性
學生能否提出問題,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在于教師的問題如何設計。開放性問題具有引發(fā)性,有“拋磚引玉”的功能。設計的問題能引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學生直接參與提問設計,有較多的提問機會,是學習的主動的探索者,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打破師講生聽、師問生答的被動局面。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的過程,即使有時是不恰當的甚至荒唐的或錯誤的,但是,只要提出問題,證明他們動過一番腦筋,這過程本身就蘊含著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像力?!?/p>
綜上所述,在化學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進行開放性問題教學,可以擴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視野,激發(fā)創(chuàng)造意念,可使學生積極投身于創(chuàng)造性活動,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