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從教師教書育人的角度,提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教書育人一些的方法。教師工作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教師職業(yè)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職責和義務,這是由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根本任務所決定的。教書育人是教師職責通俗的說法,也是簡明的概括。在教書育人這個命題中,其核心是育人,為了育人的需要而教書,教書是為了育人。離開了育人的目標,埋頭教書,不問其他,不是一個好教師。因此,育人除了班級導師(或班主任)和輔導員之外,也是任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關鍵詞:教師 教書育人 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c)--0227-02
任課教師的教書育人,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任務,做送上門來的思想工作,或者說運用課堂教學這個教書育人的主要場所,通過學科滲透,潛移默化,將教書與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教學活動之中。該文就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教書育人談一些個人的想法,以其拋磚引玉。
1 嚴于律己,做學生的表率
作為教師首先要嚴于律己,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文明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等方面做學生的表率。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可塑性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師直接交往的對象,師生之間空間距離較小,相處時間較多,教師對學生而言有一種親近感,學生樂意與教師直接溝通、交往,并把教師作為自己直接和經(jīng)常模仿的對象,學生時刻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觀察和模仿教師的言行,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會產(chǎn)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無聲的身教勝過有聲的言教,學生不僅是“聽其言”,還要“觀其行”,甚至“學其行”。教師人格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所產(chǎn)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書以及獎勵懲罰制度所無法代替的,教師的世界觀,教師的品行,教師對每一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這點往往是察覺不出的。教師如果很有威信,那么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跡。
在大學時期,學生對教師的個人思想行為,道德品質,特別敏感,重教師的“行”勝過重教師的“言”,而且大學階段的學生在職業(yè)上、專業(yè)上處于定向時期,學生評價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往往偏重于教師的專業(yè)水平與科學精神。所以對學生來說,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始終是一面旗幟,它對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始終起著榜樣的作用。正因為這樣,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文明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等方面嚴于律己,做學生的表率。要求學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師自己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要求學生具有正確的思想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教師自己要有嚴謹?shù)目茖W作風和永不滿足的治學精神;要求學生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教師自己要兢兢業(yè)業(yè)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和科研水平。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通過學科滲透,潛移默化從正面去教育影響學生。
2 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極大的上進心和自尊心,因此任課教師要與學生努力建立一種融洽、真誠的師生關系。
首先教師要熱愛學生,這是構建融洽師生關系的前提。實際上熱愛學生本身就是教師的一種教育手段。教師愛學生,學生體會到這種溫暖之情,其內心必然會受到鼓舞,上進心就會更加強烈,學生也就會自覺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同時也會產(chǎn)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形成一種好學上進的熱情。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在課內向學生傳授知識,釋疑解難,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更應以良師益友的身份真誠地關心他們的成長,這樣學生才會對你有親和感,也會無形中吸引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當教師與學生建立起了親密和諧的感情基礎后,就可以在課堂上保持一種嚴格、寬松而和諧的氛圍,在教學活動中就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對教育和教學都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是每個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發(fā)展,知識的增多,交往面的擴大,自我意識的增強,特別希望家長、老師以及周圍的人能夠信任他們,尊重他們,這種自尊心往往是學生進步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自尊心,這是調節(jié)教師與學生關系的一條重要道德規(guī)范。在尊重學生方面尤其要注意善待后進學生,有些教師常常難以做到這一點。事實上在任何班級集體中,學生總是參差不齊的,不歧視后進學生,做好他們的工作是教師應有的責任。
3 結合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和教育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各種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心理特征,結合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揭露、展示、點評學生在素質方面的欠缺,可以使學生從內心身處感到提高素質的必要。學生對學習的認識,對學習的注意力和觀察力,面對問題的自信心,克服困難的意志與毅力,情緒的變化和作用以及心理調節(jié)等諸多的素質水平均會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具體而生動的體現(xiàn),把人們素質的具體內容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際現(xiàn)狀結合起來進行講評,使素質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具體思想和行為,從而可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成才鋪路搭橋。
4 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經(jīng)驗,增強自信心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實現(xiàn)大眾化,使得我們大學的教育也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才結構都是寶塔型的,有初級人才、中級人才和高級人才。如果人才是分層次的,結構必須合理。初級和中級人才在任何時候,任何國家其需求量都是最大的。沒有億萬高素質的普通勞動者,我們國家要實現(xiàn)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獲得成功。每個學生生來都具有追求成功、避免失敗的心理傾向,失敗固然是成功之母,而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可以積小成功為大成功,如果只有失敗和批評,沒有成功的經(jīng)驗與喜悅,學生的素質提高是難以實現(xiàn)的,對于那些學習相對比較困難的學生而言,獲得成功的經(jīng)驗就顯得尤其重要。每個人都可以成功,都應該爭取成功。教育教學的責任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自身成功的能力,給學生以成功的信心和希望,給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幫助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去獲得各自的成功。一次成功的機會可以十倍地增強學生的信心,為他們的成功準備良好的心理條件。因此,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情況,盡可能地在學習的各個片斷,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去引導、幫助、鼓勵學生獲得成功,并將這種成功展現(xiàn)在全體學生面前,使學生不斷擴大、積累這種成功的經(jīng)驗,從而提高自信心和學習興趣,進而帶動其它素質的提高。
5 把學會做人作為一條原則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素質是做人的基礎,做人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確立“成功先成才,成才先成人”的正確成才觀。應當把培養(yǎng)學生做人作為一項根本的任務,甚至是首要的任務。因為培養(yǎng)出來的人,不管他們知識多么淵博,身體多么健壯,事情多么會辦,但如果他們不會做人,那又有什么意義呢?
6 結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一章第三條規(guī)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這從法律上確認了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同時也意味著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自身的素質必須再提高,除了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教學技藝之外,對政治、思想、哲學、人文、心理、教育等領域都有進一步學習提高的必要,否則教師將難以在教學中運用自如。
參考文獻
[1] 張興華,王鐵軍.教師職業(yè)道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5.
[2]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5.
[3] 秦勇.班級導師制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常州工學院學報, 2008,26(4):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