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清
摘 要:教育行為的本質是溝通,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即是溝通技巧的反映,因而一切教育活動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必須考慮客體的接受能力、接受習慣,從而選擇最佳的策略。本文分別從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剖析,對心理學在教育實施中的必要性、滲透策略以及如何調動積極情感等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心理學;教育活動;作用
越來越多的教師反映,現(xiàn)在的學生難教。學生學習不主動,教師說淺了學生不以為然,說深了又易對學生心理造成傷害而導致學生過激行為,學生不信任教師,不尊敬教師。很多年輕教師為之苦惱,往往把責任歸咎于家長的寵溺和嬌慣,而忽視了導致這一切行為的根本原因——人的心理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影響教育活動的心理因素
教師的怠教情緒。教師在長期的工作壓力下,常常感到疲勞,在與領導和同事及學生和家長等關系的相處中,難免會發(fā)生矛盾沖突而引起挫折感,最終導致焦慮、易怒、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等情緒狀態(tài)。在認知上覺得工作枯燥、機械重復、瑣碎,前途暗淡,沒有希望;在情感上對工作失去興趣,厭倦,情緒波動大,經常感覺抑郁、焦慮和煩惱等;在意志上倦怠,不愿鉆研;在行為上按部就班、敷衍了事。由于經常感到壓抑、焦慮,普遍對工作缺乏進取心,難以接納學生,對待同事也常常持多疑的態(tài)度。教師帶著這樣的情緒從事教學,很難感受到工作帶來的樂趣,教師生涯注定漫長而痛苦。
學生的厭學情緒。學生喜歡學習的原因,一是喜歡學習的內容,二是認同施教的人。從廣義上說,一切使人獲得知識、技能、道德、情感、價值取向的提升的活動形式,都可歸于學習的范疇,如閱讀、聽音樂、做游戲等等,以及不斷改革的學校教育,然而從接受程度上,學生顯然對自由的、自主的教育形式更感興趣。傳統(tǒng)教育的特點是重目標、輕養(yǎng)成,在不斷的完成教育目標的壓力下,學生每天接收的是快餐式、速成式的教育,沒有發(fā)現(xiàn)-嘗試-研究的過程,沒有體驗失敗的學習活動,沒有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師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而學,原本充滿奇妙和情趣的教學活動,變得枯燥、無趣,學生只能“迫于無奈”而學習,結果可想而知。
學生的厭學情緒與教師的情緒、態(tài)度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我國有很多的家族式的教育工作者,他們父輩、祖輩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用一生的時間去關注教育的發(fā)展與變革,承襲下來的經驗與職業(yè)情感是短短幾年的學校教育難以相比的。盡管教育的道路充滿艱辛與困難,但在他們看來,也處處充滿驚喜,甚至在若干年后,會獲得更高的回報。相反,沒有了對教育的職業(yè)認同感,教師只能在重復、瑣碎的工作中逐漸迷失、麻木,變成不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機器人。學生是不會向自己不喜歡的人學習的,從而表現(xiàn)為不尊敬、不服從、不認同。
二、教師學習心理學對教育活動的積極作用
有利于塑造教師人格魅力,促進和諧師生關系。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優(yōu)秀教師的重要標志。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師生關系融洽,親和力強,學生愛戴,教育效果好。教師始終以愉快而安詳、沉穩(wěn)而冷靜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使學生感到親切、溫暖,散發(fā)出熱情、豁達、誠懇的人格魅力,樹立自己的威信。同時,教師對學生正面的影響也會得到學生積極的回應,使師生間和諧的氛圍持續(xù)影響整個教學活動。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健康的人格。教師學習必要的心理學知識,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幫助學生不斷強化積極的自我意識,使他們積極參與人際交往、社會交往,將教育要求內化為自身愿望,培養(yǎng)良好人格。
有利于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指導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學生為什么不愛學習,學生為什么不喜歡交往,為什么教過幾遍的東西記不住,教師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知識,了解教育規(guī)律,了解人的發(fā)展的規(guī)律,許多在教育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惑即可以迎刃而解,從而找到更有針對性、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
有利于對學生成長中的困惑及危機及時進行疏導與干預。高中生、大學生輕生事件,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學校及教師首當其沖成為普遍關注的矛盾焦點。許多教師抱怨職業(yè)安全危機,認為教師越來越不好當了,家長、社會更是把責任推到學校。而事實上,教師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確實擔負著一定程度的心理疏導的職責。教師只有掌握了一定人的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形成對心理危機的敏銳嗅覺,及時了解是壓力過大、情感糾葛,還是厭世情緒對自殺的誘惑,從而果斷進行干預。
三、如何調動積極的心理因素
教師要善于把愛傳達給學生。很多教師能夠做到愛學生,但是沒有人能做到愛所有學生,更多的時候,教師是在表演對學生的尊重、認同與一視同仁。教師要做的,就是調控好自己的情緒,同時把這種或真誠,或表演出來的愛傳達給學生,這是教師的職責。教師的激勵、肯定即便言不由衷,也會在一個人的成長中發(fā)揮難以估量的作用,甚至若干年后,學生對這種心靈的觸動仍會心懷感恩,影響一生。
順應規(guī)律開展教學,事半功倍。在實際教學中,許多知識的學習離不開記憶,而記憶的唯一途徑就是重復,記憶的唯一催化劑就是情感,牽動情感的記憶最穩(wěn)定深刻。了解了這一點,教師要做的,無非就是設計若干方式,或游戲,或朗誦,或競賽,或表演,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進行愉快的重復、興奮的重復、痛苦的重復、感動的重復。
成長比學習更重要。如今社會競爭激烈,為了找到一份工作,許多學生拼命學習,卻越來越沒勇氣面對未知的將來,表現(xiàn)出社會經驗不足、依賴性強、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點,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極端之路。因而學校、教師、家長除了關心學生的成績外,還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時刻掌握他們的心理動態(tài),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節(jié),多用生活經驗磨礪他們的意志,粗壯他們的神經。健康的成長才能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有了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才會有目標有動力,才會努力實現(xiàn)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