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軍
摘 要: 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就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與思考問題展開論述,指出:一是重視布置前置性作業(yè),是生本課堂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二是依靠學生的感悟來交流,生本課堂教育會更好地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潛能;三是引導與鼓勵學生質(zhì)疑和拓展,是生本課堂教學的根本。
關鍵詞: 生本教育理念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 生本課堂教學
生本教育理念:教育應實現(xiàn)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zhuǎn)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zhuǎn)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使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fā)展。生本的語文是以大閱讀為中心帶動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學生在讀中掌握大量詞匯,并逐步學會書寫文章的方法,繼而對寫作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最終培養(yǎng)學生熱愛閱讀、熱愛寫作、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我們在用教材教時,應該讓孩子們感悟?qū)W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喚醒學生學習的本能,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發(fā)現(xiàn)、質(zhì)疑、感悟、欣賞,讓學生在體驗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成長。
生本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要求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布置前置性作業(yè)是生本課堂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生本課堂教學實驗非常重視布置前置性作業(yè)。學生課前做了先學的準備,上課時是有備而來。傳統(tǒng)的課堂,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不會預先告訴學生,很多問題都是突發(fā)式的,因為老師覺得學生課前知道了內(nèi)容與問題,這節(jié)課就失去了新鮮感與吸引力。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就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生本教育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學生,先學后教。學生的學是在老師的教之前。前置性作業(yè)是對學生課前先學的引導。前置性作業(yè)的布置要本著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原則。那么,閱讀教學的前置性作業(yè)應布置些什么呢?一是弄清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脈絡;二是找出你最喜歡的或者感動的句子(至少3句),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并在書旁做好批注;三是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學生先學后的課堂是展示自己閱讀所得的課堂,是學生展示自己精彩的開放性的課堂。課前做準備,上課早交流,把課堂事前開放給學生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探討上課內(nèi)容,更廣泛地進行知識交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預學,在對課文比較熟悉的情況下,學生在課堂上還學什么呢?還需要老師嗎?先學后的課堂并非是學生先學內(nèi)容的簡單再現(xiàn)。如果說課前的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的話,回到課堂就是一個綜合信息整合然后輸出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把課前閱讀到的知識經(jīng)過思考表達內(nèi)化成自己的學識,還使學生的思辨力、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帶動了聽與說的訓練,能說會道是為了以后的寫作鋪墊的??梢哉f,充足的先學準備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其實,生本的閱讀教學課堂的環(huán)節(jié)很簡單,先是整體感知,了解內(nèi)容,查閱相關資料;接著是重點品味,體會思想;然后是閱讀拓展交流與延伸。我們借助簡單的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在大閱讀、大交流、大表達中獲得不簡單的發(fā)展。
二、依靠學生的感悟來交流,生本課堂教育會更好地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潛能
以前的語文課堂,總是老師拋出問題學生回答,對的,老師就表揚,錯的,老師就糾正。課堂所有情形幾乎都在教師預設之中,生成性的東西很少。老師替代學生的過多,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強加或者灌輸?shù)妮^多,因而就出現(xiàn)了“滿堂灌”和“滿堂問”的現(xiàn)象。生本課堂里,主體是學生,不是老師。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用自己的心智和認知理解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用自己的興趣和風格展示個性與魅力。教師給予這個課堂基礎,就會尊重學生的個性與觀點,自然會把話語權讓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變教師的主演為學生的主學。生本課堂,學生總是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班級交流匯報展示。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很多,而老師是要努力做到“不現(xiàn)自我”。老師上課要做的不是講解課文,進行知識傳授,而是組織學生交流預學所得。生本課堂,感覺老師是站到一邊,沒事干,但其實老師是課堂紀律的維持者、學生學習狀況的掌控者、適時點撥的調(diào)控者、表揚激勵的烘托者。這對教師駕馭整個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是一位老師教學《靜默草原》時,讓學生通過課文內(nèi)容感受草原這一具體的教學過程:
師:(提出要求)默讀課文,思考:哪些語句寫出了對草原的感受?這些感受的角度相同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生:認真默讀課文,勾畫相關語句。
師:好,有些同學已經(jīng)有了答案了,誰最先說說哪些語句寫出了對草原的感受?
生: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
師:你給了我們一個矛盾的答案,又是“自由”又是“不自由”,該怎樣來理解呢?
生1:“自由”,就是大草原遼闊無邊,人在這兒可以不受約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安蛔杂伞保俊也恢?。
生2:我認為草原上人少,一個人在這兒有點孤獨,所以不自由。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有道理,“不自由”是一種內(nèi)心感受。一個人只身來到大草原,所有人文背景都隱退了,任何人的創(chuàng)造痕跡和大自然相比,都好像不存在一樣。在曠遠的天地面前,人只會覺得自己如此地渺小與微不足道,產(chǎn)生局促感、不自由感。
師:還有寫感受的語句嗎?
生: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師:什么人會為這種遼遠而驚慌?為什么驚慌呢?
生:外地人。
師:為什么驚慌,同學們知道嗎?
生:無語。
師:這也是一種內(nèi)心感覺。大草原的遼闊、單一和強大,給人以震撼、震懾?!绑@慌”寫出了被其震撼、震懾后的心里慌亂,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是好。
師: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更加了解了草原的特點:“不可看,只可感受?!蹦敲?,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呢?
學生開展討論,有的是深情的表白,有的是深深的感動,還有的是通過朗誦表達出他的感悟。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反映自己讀懂了這篇文章的觀點和情感。這比我們生硬地強調(diào)體會出什么情感要真實豐富得多。雖然學生的體驗與感悟有點片面、有點膚淺、稍顯缺乏條理的零亂,但是這畢竟是他們依靠自己的心智獲得的真實感悟,就像“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一樣,只有是自己的,才是最真實的,最有用的,才會成為構筑生命的組成部分。生本教育實踐中,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富有個性的體驗與感悟方面教師們有了共識,在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交流方面正向一個高層次邁進。
三、引導與鼓勵學生質(zhì)疑和拓展,是生本課堂教學的根本
生本閱讀教學,只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是不夠的。要引導孩子們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積極拓展延伸。生本課堂教學是建立在大閱讀基礎上的,我們?nèi)绻环e極引導學生質(zhì)疑,學生就不會對未知領域感興趣,所以學生的質(zhì)疑非常重要,有了質(zhì)疑,就要查資料,就要合作,才會有共同研究的結果。
下面是一位教師《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的教學片斷:
師:“在沉入西地平線以下那一刻,是跳躍著,顫抖著降落的。它先是紋絲不動,突然,它顫抖了兩下,往下一躍,于是只剩下了半個。半個的它繼續(xù)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但是,在停駐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躍,當我們?nèi)嗳嘌劬?,再往西看時,它已經(jīng)消失了。一切都為霧靄所取代,我們剛才見到的那一場奇異的風景,恍然若一場夢境?!边@段文字能引起你思考的詞語有哪些?
生:跳躍、顫抖和注視。
師:現(xiàn)在我想問問你,“跳躍”的方向是向上還是向下?(生:向上)他寫的卻是什么日?(生:落日)這是什么意味?先想,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什么叫“注視”?就是一般看嗎?(生:不是)還暗含什么樣的感情?(生:仔細地觀察)一定要仔細地觀察,深情的,滿含感情的。“注視”的對象是什么?(生:人間)想想為什么用這個動詞?還有“顫抖”多數(shù)描寫的是人還是物?(生:人)為什么要給予落日這樣一個人性化極強的動詞?這三個問題,大家一起想。寫落日作者寫到了三次跳躍,兩次注視還有那兩種顫抖??偠灾?,寫出了高原落日什么樣的一種狀態(tài)?什么樣的一種美?
生:寫出了一種深情的美。
師:這詞用得真好。李澤厚《中國美學史》當中就這么一句話“美在深情”,就被你用了,英雄所見略同,很有發(fā)現(xiàn)加判斷力。你還有什么補充?看此時這輪太陽是有生命的,還是沒有生命的?(生:有生命的)它更象征生命!這一段如果翻譯過來,我的解讀是——同學們可以有自己的解讀——那就是生命的痛苦與美的訴說。無言的落日卻訴說了它對生命的全部的感受,它對于生命的執(zhí)著。在這貧瘠的、曠無人煙的、最廣漠的西部,生命已經(jīng)成為奇跡的地方,它仍然訴說生命的美與痛苦,執(zhí)著于人間的眷戀,深情地注視著人間不肯離去。這輪落日難道它不動人嗎?它肯定是動人的!因為作者心中有了落日,于是筆下才會有這樣的落日。我們已把第一輪落日研讀得應該是相對細致了一些。但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落日。我們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鐘內(nèi)求盡,好在我們可以用生命去體驗,生命雖然短暫卻仍然漫長。同學們繼續(xù)談,你喜歡哪一輪落日,包括第一輪。
這段教學過程雖然是一種語言交流式的教學,有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是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是老師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進行了思維活動,在大腦中進行了有效的整合,形成了自己的認識。這就達到了生本教育的實踐目的。
再看《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的下一段教學過程:
生:我喜歡第二輪落日。因為我喜歡那種不真實和夢境一般的感覺。
師:你喜歡那種不真實的、夢幻般的感覺。這是西部的美。西部的美美在浪漫,美在神秘。浪漫長在哪里?可能生命最艱難的地方;神秘長在哪里?可能生命發(fā)生奇跡的地方。就像“楚辭”,它為什么長在南中國,成為南中國的一朵奇葩?因為在當時的楚國它就是神秘。你可接著說,你的感覺非常好!
生:我比較喜歡第二輪落日。它給人的感覺是莊嚴而神圣的,有一種悲壯感。
師:你這種感覺非常好,在第二輪落日中他感覺到的是莊嚴和神圣,這種莊嚴神圣來自于什么?我想先問一個問題:你知道“羅布泊”嗎?
生:知道。
師:“羅布泊”在哪個沙漠的中心?
生:塔克拉瑪干。
師:非常好!人文底蘊非常厚。它被稱為“無人區(qū)”,是死亡的象征。在這里為了探險,為了在無人區(qū)中探索生命,起碼我們中國有兩個著名探險家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羅布泊,你知道他們是誰嗎?
生:不知道。
師:一位叫彭加木,另一位叫余純順,可能還會有很多人,所以文中作者先描寫羅布泊,這座死亡之地、死亡之海,落日并未出現(xiàn),只是羅布泊……落日終于出現(xiàn)了,它的顏色卻是——
生:灰白色。
師:灰白色的落日為什么能打動人心?它比血紅的落日還能打動你,為什么?
生:因為它有一種英雄之氣。
師:感受到了,所以我們可思索一個問題:落日,它就是英雄。為了自己的目標——永遠追求的人,稱之為騎士的人,使我們感受悲劇,給我們帶來天地的大美。
這段教學過程讓我們看到,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引導學生質(zhì)疑和拓展。學生把自己的思考融會在對文章的閱讀中,那種對文章的喜愛和理解,自然通過課堂師生之間的交流表現(xiàn)了出來。對于實踐“以讀引讀”的理念來講,現(xiàn)有的教材知識容量有限,給我們提供可思考的領域不夠?qū)挿?,要幫助學生拓展課外閱讀。因為“以讀引讀”的理念,使得學習不局限在課堂上,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更廣闊的空間,從而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讓學生將課外所學的知識能力觀點應用于課堂的討論交流質(zhì)疑拓展上,形成良性循環(huán)。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很多,如果老師還停留在用一個學期傳授課本知識的幾十篇文章的層面上,老師能給予學生的就太少了,滿足不了學生對知識的需求。
總之,關于生本教育理念實驗我們還在研究探索中,教育應實現(xiàn)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zhuǎn)變,我們還將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加強閱讀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以期待出現(xiàn)更富有代表性的成果。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2]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1.
[3]郭思樂.諦聽教育的春天——郭思樂生本教育思想隨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0-1.
[4]王存昌.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揚生命.信息教研周刊,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