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燕林
【關鍵詞】閱讀教學 語言表達 形式美 內質美 運用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034-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毙W語文閱讀教學首先是語言教學,閱讀教學不能只重視文本內容,而忽視對語言表達形式的領悟。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內化語言材料,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由此積累語言經驗,感知語言的形式美、內質美和運用美,從不同維度形成語言運用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感知語言形式美,提升學生閱讀的熱情
語言是構成文本的基本素材,也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載體,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各有特色,是學生語言表達訓練的范本,為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教師要針對文本語言表達的形式技巧,借助多種感知方法提升學生閱讀語言的熱情,通過范讀,學生齊讀、配音齊讀、有感情地朗讀等,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也可以講解文本語言的對稱、整齊、節(jié)奏等構成特點,給學生以直觀的感知,感悟文本語言的形式美。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時,教師先為學生范讀課文,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感知文本語言的生動形象性。教師提問:“作者寫了荷花的幾種姿態(tài)?”學生回答:“寫了荷花的三種不同的姿態(tài)美?!苯處熥穯枺骸澳阍趺粗朗侨N呢?”學生回答:“因為課文中用了三個‘有的?!苯處熃又寣W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析這些比喻句都寫了荷花的哪些特性,再讓學生繼續(xù)在文本中找出其他修辭手法的應用,學生很快找出擬人、夸張、反復等,并找到例句:“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薄翱纯催@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這樣教學,教師讓學生分享文本中的修辭手法,并以修辭作為切入點,感知文本語言的形式美,學生被這些表達優(yōu)美的語言所吸引,學習熱情高漲。
二、體味語言內質美,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
所謂語言內質,是指語言中體現出作者情感、意志、觀點、思想等的內涵因素。教材文本大都具有文質兼美的特征,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挖掘語言的內質美,注意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對典型例文進行重點解讀,對語言運用特點進行仔細比對,讓學生逐步建立語用認知,激活學生學習的思維,并形成學習語言的主動性,體味語言內質美,豐富學習方法。例如,在學習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花瓣飄香》一課時,教師設計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中人物“小女孩”進行分析:“這個小女孩為什么要采摘花瓣呢?為什么作者說小女孩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在課文結尾處,作者的行為說明了什么?這與課題‘花瓣飄香有什么內在聯系?”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問題展開自主閱讀和合作探究,總結道:“課文中的小女孩為生病的媽媽采摘花瓣,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課文用‘花瓣飄香為題,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個字,卻蘊涵了這么動人的故事,值得我們好好品味、學習。”這樣教學,教師對文本進行多角度解讀,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內質美,鼓勵學生學習文本的于樸實語言之中見精神的寫法。
三、學習語言運用美,培養(yǎng)學生個性語言
小學語文語言教學的最終歸宿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教師對語用運用規(guī)律的把握,對學生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成為促進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因素。文本教材的語言構成就是語言的典范應用,教師不僅要注意剖析文本語言的運用技巧,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語用訓練,通過多種形式的仿寫活動,讓學生對文本語言進行個性感知,從不同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放飛蜻蜓》一課中,陶行知給孩子們講解蜻蜓的神奇功能后,孩子們被深深地感動了,停止了捉蜻蜓的行為。教師讓學生找出陶行知的語言,體會這些語言的應用特征,教師給出提示:“陶行知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教育孩子們的方法很獨特,同學們仔細分析陶行知先生的語言,體會陶先生的教育方法。”學生找到描寫陶行知先生的句子,如“他停下腳步,慈愛地撫摸著翠貞的小辮子”“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等,這些句子寫出了陶行知勸說孩子們放飛蜻蜓的動作、神態(tài)和語言,反映了他知識淵博、性格和藹。這樣教學,學生從分析語言的具體體驗中,建立了良好的語言應用意識。
閱讀教學包含眾多內容,其中語言學習的主要任務是給學生學習語言指明感知方向。教師要以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經典作品作為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幫助學生尋找語言學習的突破口,增加語言感知積累,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