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貞明
小學說明文教學的感性探索
文/廖貞明
摘要:傳統(tǒng)說明文教學具有無可挑剔的科學性,但卻確少“趣味”,一層不變的教學形式有不適小學生擅長形象思維的心理特點之處。本文立足說明文文體教學常態(tài)的基礎,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具體的文本特色,從感情朗讀、想象補白、情境體驗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在說明文教學中融入新鮮血液,在“?!敝星蟆白儭保?活化說明文教學形式,讓說明文教學感性一點,以期達到讓小學說明文教學更加富有“語文味”,實現(xiàn)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統(tǒng)一的目的。
關鍵詞:說明文教學;感性;感情朗讀;想象補白;情境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碼:A
文章編號:號:2095-9214(2015)10-0026-02
傳統(tǒng)的說明文教學,都會關注以下幾點:一是精彩的布局結構、行文脈絡;二是多樣的說明方法,讓學生感悟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以及運用這些方法的好處;三是精準的遣詞造句。這樣的教學確實抓住了說明文教學的根本。但如果每篇說明文教學只重視這些,千篇一律的進行教學,就會造成模式僵化?!伴L期以來,說明文教學強調(diào)‘抓特征、理順序、找方法、講語言’,有些教師把文體知識作為最主要的教學目標,教學每篇說明文都是幾個雷同的環(huán)節(jié),專注文體知識的共性,忽視了‘這一篇’的個性,……這樣的課堂,模式僵化,科學沒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边@樣過于理性的教學勢必使課堂枯燥無味,了無生趣。尤其對于擅長形象思維的小學生來說,更無法對說明文教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這樣獲得的認知自然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使說明文教學就成了“匆匆過客”,與學生“擦肩而過”,無法深入到學生的內(nèi)心,教學效率低下。
小學生的思維同時具有具體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從高年級開始,學生逐漸學會區(qū)分概念中本質(zhì)的東西和非本質(zhì)的東西,但此時的抽象邏輯思維依然離不開直接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思維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形象性?!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敝Z文教育家王尚文老師也這樣寫道: “我總覺得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和小學語文教學似乎太過理性,太過深沉,太過繁重,應當更加感性一點,淺近一點,輕松一點。其中太過理性又是問題的根本和關鍵?!薄敖虒W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一種教學模式,只有適合于教學實際,才能產(chǎn)生好的教學效果。其中的關鍵則在于“?!敝杏小白儭?。說明文教學也一樣。因此,小學說明文教學可以在準確定位教學目標、科學選擇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具體的文本特色,感性一點,使得課堂更富有生趣。
一、感情朗讀聲情并茂
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著名科普學家石工說過,好的說明文“立意新,材料精,文詞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入選課本的說明文均是文質(zhì)兼美的好文章,閱讀這些說明文,不僅能夠吸收豐富的科學知識養(yǎng)料,同時還能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藝術上的享受。所以,教師在說明文教學時,同樣應注重學生的朗讀感受。《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飽含情感的說明文,“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聲感嘆飽含著作者對地球母親的熱愛,也飽含著作者對日益遭受破壞的地球母親的深深擔憂。根據(jù)文本這一特點,教學可以緊扣課題“只有一個課題”進行,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認知,在讀中感悟。
師:昨天我們預習課課文,現(xiàn)在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課題,并想想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只有一個地球!(贊嘆地讀課題)
師:我聽出了你的贊嘆,你為什么這樣讀?
生:因為只有地球這么可愛了!
師:請你把贊嘆帶進你的朗讀中,讀讀文中描寫地球可愛的地方!
生:(讀第一自然段)
師:哪些描寫讓你覺得地球可愛?
……
師:你想怎么讀?
生:我想痛心地讀:只有一個地球!
師:我感受到了你的心痛,文中的哪些描寫讓你心痛?請你讀一讀。
生:(讀第三、四自然段)
……
生:我讀出了擔心(生讀第五六七自然段)
……
生:我讀出了滿腔熱情(生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
學生在反反復復地朗讀中既積累了語言,又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懂得了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在回答為什么這樣讀的對話過程中,又巧妙地把“找方法”和“講語言”結合了進去,讓學生在深入的思考中,把說明文文體知識的理解隱于無形之中,這樣的教學既注重了說明文教學的根本又避免了瑣碎的分析,讓教學充滿了靈性。
二、想象補白 栩栩如生
閱讀教學只有基于“言語形式”,才能引導學生學習“獨一無二的表達”,才能真正提高聽說讀寫的水平,逐步形成語文素養(yǎng)。說明文的教學依然如此。老師要善于結合每篇課文的主要特色進行有選擇的側(cè)重練習。根據(jù)具體的文本特點,在適當?shù)牡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也可作為說明文教學的一個策略。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的第五自然段有一句 “每到洪水季節(jié),黃河這些地段的堤壩很容易決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災?!边@一句話中的概括性詞語“可怕”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讓可怕的洪災形象化,讓可怕的洪災變成一幅幅具體可感的恐怖畫面。
師:你們見過可怕的洪水嗎?洪水是怎么可怕的?你眼前仿佛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見了洪水沖毀了房屋,沖毀了良田,沖毀了工廠,突如其來的洪水讓人們家破人亡,城市、鄉(xiāng)村到處是汪洋。
生:水越漲越高,我仿佛看見了被洪水圍困在屋頂?shù)睦先恕⒑⒆?,他們都命懸一線。
生:渾黃的河水淹沒了村莊,我仿佛看見幾個小朋友被圍困在一顆大樹上,手緊緊地抱住樹枝,他們的眼睛里流露出極度的恐慌。
生:我仿佛看見了哀鴻遍野,
師:這樣可怕的洪水只是偶爾嗎?
生:不是的!課文中寫到:黃河在近2000年間來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原來今年這樣、明年這樣,隔一年,又這樣,平均1.33年決口一次。也就是四年中有三年決口,四年中有三年是剛才我們所描繪的場面。所以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
師:所以……
生:我們要植樹造林、綠化黃河兩岸。
生:我們要制止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
一個個活生生的例證有效補充了文本所描寫的一個個抽象的數(shù)字和“可怕”這個概括性的詞語,學生的想象讓畫面豐滿起來,讓洪水的危害猶在眼前。學生在積極的思維過程中不但充分認識了洪災危害的嚴重性,明白了治理黃河的迫切性,而且在表達中自覺運用了舉例、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收獲了語言,實現(xiàn)了工具性和人性的有機統(tǒng)一。
三、情境體驗身臨其境
情境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讓學生在教學中扮演情境中的角色,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從而完成學習內(nèi)容,達到教學目的,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fā)展。 創(chuàng)設具體可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扮演角色,這樣學生將學得更加輕松,課堂氣氛會更加活躍。掌握的知識更加牢固,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例如《鯨》的教學中關于“鯨不屬于魚類”的教學,傳統(tǒng)的課堂都是問:請同學們說說鯨為什么不是魚類?于是孩子們紛紛從文中找出幾個原因,而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情境體驗的策略,使課堂教學充滿亮色。
師:海洋里正在舉行一場魚類運動會,鯨也來報名了。如果你是那個接受報名的工作人員,你會讓它報名嗎?
生:不會!
師:人們明明都叫我鯨魚!為什么不讓我參加魚類運動會?
生:別急!別急!因為你呀不是魚類!
師:說我不是魚類,你倒是說說理由!
生:第一,我們是用鰓呼吸,你跟牛羊一樣用肺呼吸,我們魚是沒有肺的。這說明你不屬于魚類。
師:可是,我跟你們魚類長得很像啊,怎么說我們不是魚類呢?。
生:在很遠的古代,你們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樣,生活在陸地上。后來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你們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陸地的淺海里。又經(jīng)過了很長很長的年代,你們的前肢和尾巴漸漸變成了鰭,后肢完全退化了,整個身子成了魚的樣子。這樣,你明白了嗎?
生:還有,你們是胎生的,是吃奶長大的,我們魚類是卵生的,不是吃奶長大的。
師:好吧,好吧,不能參加魚類的運動會,真遺憾!
教學中,學生自覺運用了對比等說明方法和文本的精準語言,將文本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這樣的角色體驗教學,既沒有忽略“工具性”,有不失時機地重視了“工具性”。教學只是作了一個小小的改變,卻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讓整個課堂充滿了靈性和活力。比起“說說鯨為什么不是魚類?”的教學設計有趣多了,生動多了。自然,教學也就走進了學生的內(nèi)心。
當然,說明文教學,首先應該立足傳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嚴密的邏輯思維,感悟多種多樣的說明方法和精準的詞句。說明文教學,可以感性一點,并不是否認傳統(tǒng)的說明文教學,而是企圖在繼承說明文傳統(tǒng)教學優(yōu)點的同時,根據(jù)文本特點,在“?!敝星蟆白儭?,活化說明文教學的形式,讓說明文教學更加充滿靈性,使得說明文教學面目可親,猶如給說明文教學這頓大餐加上幾個小菜,讓說明文教學更加有滋有味。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寨上小學)
參考文獻:
[1]王貞純.《說明文教學的偏差與矯正》(《語文建設》,2014,(9).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3]王尚文.《感性一點,淺近一點,輕松一點——讓我們再次發(fā)祥兒童》(《小學語文教師》,2012,(4).
[4]滕衍平.《說明文的教學策略》《小學教學設計·語文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