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悟道
編者按:葉企孫,1898年生于上海,中國卓越的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科學史事業(yè)的開拓者。1918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后,歷任國立東南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副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他還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曾任中國物理學會第一、第二屆副會長,1936年起任會長等?!拔幕蟾锩逼陂g曾受殘酷迫害,于1977年初逝世。
葉企孫對人才,一向都是求賢若渴。許多經(jīng)他提攜上來的老師,不少成了大師級人物??梢哉f,葉企孫就是一個“專職”提攜大師
的人。
葉企孫是清華大學理學院的首任院長。該學院下轄物理系、算學系、化學系等七個系。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立后,吳有訓是第一個被葉企孫聘請的教授。
吳有訓在美國留學時玩命做實驗,在短短幾個月中,用壞20多個X射線管,于是他在留美學生中聲名鵲起。后來,他又和老師康普頓連續(xù)發(fā)表了轟動世界物理學界的系列論文,成功驗證了康普頓效應。為此,康普頓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shù)弥獏怯杏栆祷刂袊鴷r,康普頓幾次勸說他留下來,但吳有訓謝絕了。他要回祖國去完成一項畢其一生才能完成的使命——科學救國。正是這個偉大的使命使葉企孫與吳有訓走到了一起。
吳有訓回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幾易學校,但終未找到一個能搞科研的環(huán)境和令他滿意的實驗室。終于有一天,葉企孫向他發(fā)出了邀請,他于是欣然應邀。1928年秋,吳有訓走進了清華園。為了表示對吳有訓的敬重,葉企孫做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吳有訓的月薪在物理系最高,比他這個系主任還高。
正是在葉企孫的實驗室里,在外荒廢近兩年時光的吳有訓又一次煥發(fā)了斗志,在很短時間內成果連連,再次吸引了世界物理學界的眼球。嚴濟慈發(fā)表文章說,“在國內做研究,最早而最有成就者,要推吳有訓,他于民國十九年曾把一篇關于X線散射的研究論文寄往英國《自然周刊》發(fā)表,我們中國人在中國做的物理研究,寄往國外雜志刊布,這還是破天荒第一遭,確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據(jù)統(tǒng)計,1930年至1933年間,國內重要論文共16篇,而吳有訓就撰寫了八篇。
一天,算學系主任熊慶來到圖書館翻閱報紙雜志。在《科學》雜志里,一篇名為《蘇家駒之代數(shù)的五次程式解決不能成立之理由》吸引了他,作者署名:華羅庚。
熊慶來看后不覺連連贊嘆,引來室同仁駐足。“這個人身手不凡,是不是哪個大學的教授?”助教唐培經(jīng)聽大家如此評判,不禁哈哈大笑說:這人是我同鄉(xiāng),只念過初中,在我家鄉(xiāng)江蘇金壇縣中學當庶務員呢!大家聽后都不作聲了。
熊慶來反而興奮地說:這樣說來,這個人可是個奇才了。唐先生,你能不能從中牽個線,把華羅庚請到清華園來讓我們看一看?一個月后,唐培經(jīng)碰到葉企孫,葉企孫問他:“熊先生讓你聯(lián)系華羅庚,聯(lián)系上了嗎?”
1931年8月,當華羅庚來到清華園,在大學內部,特別是在教授會上,有關他的身份和身體問題(華羅庚不僅是個初中生,還是個殘疾人,必須左手執(zhí)拐,左腳在空中畫上個圈才能落地),引發(fā)了一場相當激烈的爭論。
關鍵時刻,葉企孫力排眾議。他說:我希望大家認真看看華羅庚先生的論文再說話。他來清華后,我們曾經(jīng)交談多次,每次我都頗受教益。以我個人的判斷,華羅庚將來會成為我國數(shù)學界閃亮的星辰。
華羅庚在葉企孫的傾力關注下,當上了算學系的助理員,工作任務是整理圖書報刊,收發(fā)文件,代領工具,繪制圖表。華羅庚十分珍惜這份工作,干得盡心盡力。除此之外,他一有空就博覽群書,看了許多中外數(shù)學書籍。葉企孫特批他跟算數(shù)本科班的課程學習,一年半時間他就完成了全部課程。
華羅庚又連續(xù)在中外數(shù)學期刊上發(fā)表論文。一次,葉企孫發(fā)現(xiàn)了華羅庚的論文被日本一家學術雜志刊用,欣喜之余,立即找來熊慶來、楊武之等算學系領導們商議,最后決定破格提升華羅庚為教員。
不僅如此,葉企孫還“打破常規(guī),送華羅庚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這使他接觸到世界數(shù)學領域的前沿,追蹤頂尖的數(shù)學大師,躍上世界一流的數(shù)學家隊伍之中”。
李政道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時,在王淦昌門下學習,后轉學到西南聯(lián)大。有一天,葉企孫發(fā)現(xiàn)李政道在班上總是低頭看書,并未聽他講課,但一提問題卻總表現(xiàn)出色。于是葉企孫對李政道格外留意,拿來李政道看的書,發(fā)現(xiàn)是畢業(yè)年級的課程,但觀察到李政道的實驗課十分薄弱。
葉企孫洞察到這一點后,就找李政道談話說,“以后有我的課,你可以不來聽了,我批準你免課。但是,實驗你必須做,絕對不許
缺課!”
一天,李政道所在班級進行電磁學考試,考題是葉企孫出的。李政道很快做完了考卷,他認為十拿九穩(wěn)能得100分,最差也能得95分以上??荚嚦煽児紩r,李政道僅得了83分。
葉企孫說:“你看,你的理論成績我給了58分,滿分是60分,這個分數(shù)在你們班級應是最高的,但你的實驗不行,僅得了25分。把兩項成績加起來,你的考試成績?yōu)?3分?!?/p>
李政道聽葉老師這樣一說,立即心服口服。這次考試讓李政道牢記終生。
1946年春,華羅庚、吳大猷、曾昭掄三位教授受政府委托,分別推薦數(shù)學、物理、化學方面的優(yōu)秀研究生去美國深造讀博士課程,其中物理系有兩個名額。吳大猷推薦了已留校任教的朱光亞,還有一個名額沒有定下來,就去找葉企孫商議。葉企孫推薦的正是李政道,而李政道當時只是一個19歲的大二學生,一時成為西南聯(lián)大的重大新聞。
葉企孫并沒有看走眼。僅僅11年后,李政道就在美國與自己的師兄楊振寧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
(摘自《民國歲月:那些文人大師們》,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年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