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興
摘 要: 科學技術成果,應為社會生產、教育教學“服務”。課堂作為科學技術成果的展示“陣地”,應將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資源運用其中。本文結合多媒體教學器材所具有的直觀性、動態(tài)性和包容性等特點,從三個方面論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
關鍵詞: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 運用策略
實用主義學者認為,科學技術應該服務于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成果應該惠及人類社會。學校教育教學是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需要借助和依靠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助推教學活動進程,提升教學實踐效能。當前,課堂教學已成為現代科學技術成果運用的重要“場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器材,已成為教師自身教學技能素養(yǎng)展示的重要“層面”。初中數學抽象性、邏輯性、嚴密性較強,教師講解和學生認知數學知識點的內涵時較困難。多媒體教材能夠將抽象事物直觀化、靜止事物動態(tài)化,在數學課堂上運用范圍廣泛、程度深刻。筆者現根據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器材的內在特性,就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高效運用多媒體教學器材這一主題進行論述。
一、利用多媒體器材直觀性特點,增強主體能動探知欲望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對象對外部環(huán)境或氛圍有著強烈的條件“反射”,并促使內心產生較大的心理變化。數學知識內容相對較抽象,要點內涵相對較深刻,學生認知、理解、解答具有一定困難,從而對數學學習“興趣”不濃,沒有較強的“親近感”。多媒體教材以其教學畫面的直觀性及展示內容的形象性,能夠將抽象、深奧數學知識進行直觀、形象的展示,并呈現出形象生動、直觀逼真的“畫面”,從而激發(fā)初中生的學習欲望。因此,教師應將多媒體教學器材作為開發(fā)初中生數學學習潛能的有效手段,利用多媒體器材具有的直觀性特點,營造直觀、豐富、生動的教學氛圍,展示形象、真實、逼真的教學畫面,“點燃”初中生學習情感“敏感區(qū)”,由內而外,將學習情感轉化為實際行動。如在“一次函數”章節(jié)“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之間關系”知識點講解中,初中生單從數學教材內容閱讀研究方面,很難對一次函數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間的關系有深刻、全面的認識,初中生此時學習探知的主動性也不高。此時,教師借助電腦、投影儀、幾何畫板等多媒體教學器材,利用幾何畫板的直觀形象特性,展示出一次函數的圖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圖像內容,組織初中生對所展示畫面進行對比分析,找出二者之間所呈現出來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然后運用電腦器材,將一次函數和一元一次方程的異同點進行形象展示,用紅線和藍線標出各自的特有屬性。初中生在教師形象直觀的教學畫面引導下,學習情感得到觸動,能動意識得到增強。又如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新知內容導入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直接導入式教學方式,難以“調動”初中生學習的情感。教師此時運用投影儀,向學生展示現實生活中運用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實例,并配以相對應的教學語言,進行講解和展示,其效果勝過灌輸式教學若干倍。
二、利用多媒體器材動態(tài)化特點,深刻展示數學知識內涵
數學知識點內涵不僅復雜豐富,同時知識點之間的關聯也較深刻。數學知識點表面看似是靜止不變,其本質是運動變化。教師在知識點內涵要義及其外延講解時,緊扣單一的“口頭”說教模式,難以較深刻、全面地呈現在學習對象面前。很多初中生不能對數學知識點內涵及內在豐富外延有深刻、準確的理解和掌握,導致其數學學習效果達不到要求。教育學指出,多媒體教學器材,能夠將靜止的數學知識點內容進行動態(tài)的呈現和展示,將數學知識點運動變化的發(fā)展“軌跡”形象地反映出來。因此,教師在數學知識點或案例的講解活動中,面對內涵較豐富、外延較寬泛的知識點或運動變化的探究問題時,應將多媒體教學器材作為有效手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軟件,將數學知識點變化過程進行動態(tài)展示,將數學問題運動過程進行呈現,讓初中生能夠對數學知識點內涵能有深刻的認識,對探究性問題有形象的感知,提高學習效能。例如“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知識點教學,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該知識點的講解活動,利用幾何畫板、教學軟件,將二次函數的圖像運動過程進行動態(tài)展示,使初中生對二次函數圖像在不同象限內的特征能夠有清晰明確的認識,同時借助電腦,向學生呈現出二次函數圖像的性質內容,從而使初中生對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內容有較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又如在“如圖所示,小山頂上有一信號塔AB,山坡BC的傾角為30°,現為了測量塔高AB,測量人員選擇山腳C處為一測量點,測得塔頂仰角為45°,然后順山坡向上行走100米到達E處,再測得塔頂仰角為60°,求塔高AB”案例講解中,教師面對運動變化的探究性問題,用事先準備好的幾何畫板、電子白板、投影儀等器材,將該案例中的題意內容投影在投影儀幕布上,呈現出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并在關鍵處組織初中生進行研究分析,從而讓初中生對該案例的通過運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并得到其解決問題的方法,強化問題教學活動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體器材包容性特點,豐富有限課堂教學容量
課堂教學時間較有限,如何將有限的教學時間進行“擴展”,擴大課堂教學容量,已成為教師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之一。多媒體教學器材能夠將無限豐富的教學內容進行囊括和壓縮,“放置”于多媒體教學課件之間進行直接呈現和展示,從而有效縮減教師呈現和展示的時間,最大限度擴大課堂活動的“容量”,保證有限時間活動“最大化”。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事先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將需要呈現的數學知識及數學案例,制作成課件,教學軟件,在具體講解時實時呈現,減少呈現過程的時間,為初中生留出更多實踐探究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要樹立與時俱進的現代意識,提升運用教學器材的技能,形成良好的教學素養(yǎng),活用多媒體教學器材,為課堂教學深入推進和提升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