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著項
摘 要: 小學生閱讀能力差,應從一年級抓起。創(chuàng)造讀書環(huán)境,激發(fā)閱讀興趣,傳授閱讀方法,是提高小學一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
關鍵詞: 小學生 語文教學 閱讀能力
小學一年級是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起步階段,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感悟到:給學生什么樣的讀書環(huán)境,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提高小學一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
一、營造書香氛圍
(一)創(chuàng)辦班級圖書角
現(xiàn)在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經常給孩子買大量課外讀物,但買來后沒有好好讀,很浪費。我發(fā)動每個學生把家里的藏書帶來,放在班級圖書角,跟班里的同學交換讀,在班里設立“讀書之星”,讀完一本書獎一顆星,誰的星星多,就稱為“讀書之星”。逢年過節(jié),我都提議家長把送孩子們的一本好書作為禮物??窟@樣的方法,我們班圖書角的好書越來越多,并且每兩個月更新一次。琳瑯滿目的圖書讓孩子們非常喜歡,他們每天中午早早地到校,就是想美美地看一看圖書角那一本本精美的書本。
(二)精心布置教室
一年級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起步時期,如一株株剛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識的甘露。開學初,在教室張貼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和畫像,使教室里充滿書香氣息。如粘貼李白小時候“鐵棒磨成針”的畫像,并告訴學生:唐朝大詩人李白就是一位非常愛讀書的人,正因為他這么愛讀書,才成為名揚千古的大詩人。孩子們一個個睜大眼睛,無形中已經把一粒愛讀書的種子埋進了孩子們的心里。
二、教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
老師如果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則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讀說結合法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學實踐中,我重視學生讀與說的有機結合。如在教學《一去二三里》一課時,我先讓孩子們讀一讀這首膾炙人口的數(shù)字詩,然后讓孩子們說一說:這幅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都有哪些景色?兩個孩子看到了什么?他們在說什么?孩子們有了興趣,有的說,你看山上有六七座亭臺,可能是讓過路人休息的吧;有的說,山下還有四五個人家,煙囪里冒出來的煙都把村子籠罩起來了……這樣,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使他們由“局外人”變成“局內人”,體會到了小山村的美麗。這時再讓學生讀這首詩時,學生讀得很投入,讀出了孩子們看到美景時高興的心情。
(二)讀認結合法
從學習拼音到認識漢字,到后來慢慢接觸短小課文,一年級語文教材處處體現(xiàn)出利用課外閱讀積累認識哪些字詞的激趣方法。在平時的指導閱讀中,我適時展示學生課外認字的成果。利用學生善于表現(xiàn)自我的特點,讓他們在閱讀中體驗到自主認字的樂趣,同時在閱讀中鞏固識字成果。學到一個新字的時候,經常問是怎么認識的,學生便會說在哪里見過,讓其說出所讀書或文章的名字,展示閱讀效果。在剛學習拼音的時候,鼓勵他們多拼讀一些拼音多,句子短的兒歌,童謠,古詩,等等;接著到后來就多一些篇幅較短的、故事性強的童話故事類的,閱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漸漸的,他們認識的字越來越多,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三)讀思結合法
在教學中,應把讀書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我就采用了以讀代講、以讀促思、在讀書中感悟的方式。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想想雪地里都有哪些小畫家?他們都畫了什么?它們的畫筆是什么?這樣在讀中進行思維訓練,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積極性,活躍了學生思維。
(四)讀畫結合法
教學中讓學生邊讀邊用筆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及優(yōu)美句段,并把理解的內容用圖畫表現(xiàn)出來。在教學《春雨的色彩》一課時,我就讓學生自讀課文,一邊讀課文,一邊在腦子里想象畫面。讀完后,讓學生把自己認為的春雨的色彩畫下來。看著這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聽著學生的講解,我為學生的想象力叫好。學生通過這種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轉變成形象的畫面,再用自己的語言將畫面內容表達出來,有效地促進了閱讀能力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我讓學生再拿起書本來讀,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聲情并茂。在讀中結合畫的訓練,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真可謂“一箭雙雕”。
三、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識字量不多,如果硬性要求他們讀多少本書,他們就失去了讀書的興趣。因此,老師應采取形式多樣的引導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
(一)剪貼報
讓學生將感興趣的報紙、雜志上的圖片或者優(yōu)美語段剪下收集起來,作為日常積累。這一實踐活動提高了學生閱讀質量,加深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印象,拓寬了知識面,培養(yǎng)了閱讀能力和興趣,豐富了課余生活。例如教學《春天》這一單元時,讓學生收集春天的圖片和描寫春天的優(yōu)美詞句。學生的興趣相當高,都為自己收集的材料多、新鮮而自豪,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二)創(chuàng)設情境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引發(fā)閱讀動機的良師妙藥。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jù)不同課文內容,采用不同的辦法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如學習《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我讓學生讀課題,然后引導學生提問:“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立即活躍起來,紛紛舉手提出以下問題:“小蝌蚪為什么要去找媽媽?”“它是怎么找到媽媽的?”“小蝌蚪媽媽是誰?”這樣一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立刻被調動出來。
(三)講故事活動
在班級舉行講故事活動,要求學生把在課外閱讀中看到的童話、寓言、故事等講給其他學生聽。故事會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因為要想講好故事,就必須找恰當材料,而且要進行選擇,這就需要他們用心閱讀大量童話、寓言和故事。
(四)舉辦朗誦會
朗誦包括朗讀和背誦,它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普通話,提高朗讀能力,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等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一年級上學期,我們定期舉行了古詩背誦大賽,每次都設了很多獎項,大部分學生都獲得了獎項,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總之,在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根據(jù)學生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讀書形式,培養(yǎng)學生敢于閱讀、樂于閱讀的愿望,讓每個學生喜歡讀書、主動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從而不斷提高學生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