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里青
摘 要: 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中職語文教師應認清形勢,探索適合中職學生的古典詩詞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讀懂古典詩詞,汲取精神營養(yǎng)。作者結(jié)合多年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古典詩詞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 古典詩詞 中職生 閱讀教學
中國古典詩詞是一座光華璀璨的藝術宅庫,承載著數(shù)千年沒有中斷的發(fā)展歷程,在傳統(tǒng)文化中閃耀著最瑰麗、光輝的色彩,對于培養(yǎng)學生道德修養(yǎng)、提高人文素質(zhì)、形成健康審美情趣等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可是,現(xiàn)在中職生總認為進了職業(yè)學校就是為了學好某門技術,就業(yè)找工作。對于語文課,特別是古典詩詞學習,認為可有可無。學生閱讀空間狹小,閱讀品味低下。中職語文教師應該認清形勢,探索適合中職學生古典詩詞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讀懂古典詩詞,汲取精神營養(yǎng)。那么怎樣引導中職生讀懂古典詩詞呢?筆者結(jié)合多年來教學實踐談談自己a在古典詩詞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引導學生讀懂題目
古典詩詞題目往往是詩詞的眼睛,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揭示詩歌內(nèi)涵,具有概括、點明、提示等作用。我們在引導學生賞析詩詞之時,留心詩詞標題,學會分析題目傳達的點滴信息,對理解詩詞內(nèi)涵打下基礎。有的標題點明了時間、地點、事由,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有的標題概括了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如杜甫的《登高》、《蜀相》;有的標題提示寫作緣起,如杜牧的《贈別》、《泊秦淮》;有的標題提示風格及詩體,如陸游的《訴衷情》、《卜算子·詠梅》;有的標題可以流露詩人的感情,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個“送”字說明此詩表現(xiàn)的是惜別之情。明白了詩題大意,就抓住了該詩的總綱、確定了思考方向及詩歌涉及的范圍,甚至通過對詩歌題目的揣摩玩味,便可感知詩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鄉(xiāng)情、傷離、懷古、吟邊、憂思等某種情感,或詩人對生命、生活、社會的某種見解,或詩人寄予的某種理想、抱負等。
二、引導學生讀懂作者
一首詩詞創(chuàng)作往往和作者所處的社會時代、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張有直接影響。鑒賞分析詩詞時若對作者有初步了解,將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因此,賞析詩歌、讀懂作者是必要的。如何讀懂作者?可以結(jié)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窺測詩詞的情感。如賞析陶淵明的詩歌,就必須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隱者”、喜愛菊花、向往自然、厭倦官場等生活關鍵點;還可以對作者的風格有初步了解,如李白詩豪放飄逸,極富浪漫色彩;杜甫詩沉郁凝重,詩風富于變化;白居易詩雅俗共賞;李商隱詩清麗俊逸;看到劉禹錫的詩,就想到意氣縱橫、情深語健;看到李賀的詩,就想到奇麗、變幻莫測。
三、引導學生讀懂注釋
現(xiàn)行廣西中職語文教材選取的古詩文以經(jīng)典詩詞為主,膾炙人口。這些詩詞既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結(jié)晶,又是最能體現(xiàn)漢語魅力的語言精品。學習這些詩詞既能接受文化,又能學習語言,奠定語言和文化功底。這部分內(nèi)容考慮到職業(yè)教育特點,設置分量較輕,難度不大(高品位、低難度),每篇詩詞都配有注釋,有對詩題或作者,有對某個詞、句、篇做出相應注釋,從這些注釋中能進一步提取相應信息,使讀者對詩的理解更具體化、明晰化。如學習中職語文教材杜牧詩《贈別(之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注釋】:多情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像彼此無情。樽:酒杯?!驹娨狻浚呵樯盍x重的我們分別時卻相對無言貌似彼此無情,舉起酒杯想強顏歡笑地說些道別的話卻笑不出聲。蠟燭也有惜別之心,知道感傷我們之間的離別苦,你看它也在為我們默默流淚,陪伴我們直到天明。
通過引導學生讀懂注釋,知道這首詩題為“贈別”,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詩人借物抒情,表現(xiàn)詩人與美麗的年輕歌女離別時的不舍和感傷之情。
四、引導學生讀懂意象和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有多種意象,這是古詩的一大特點。意象即詩歌中表現(xiàn)詩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對象,是構織詩歌形象的主要因素。讀懂古典詩的關鍵在于把握“意象”,了解和掌握這些意象,有助于我們欣賞古典詩詞。詩人運用意象傳遞出的情感、志向和心路,創(chuàng)設意味雋永的意境。意境是詩詞藝術美的集中表現(xiàn),是詩人強烈的主觀思想感情與生動形象的客觀事物的契合,是詩詞創(chuàng)造出來的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境界,是探知詩人感情的重要途徑,其關鍵在于把握“境”。在意境創(chuàng)設上有不同風格,同時蘊涵著不同情感,關鍵在于把握蘊含其中的“意”。如中職語文上冊杜甫的《登高》,意象:風、天、猿、諸、沙、鳥、落木、長江等;意境:沉郁悲涼,雄渾開闊。古代許多寫景詩具有“詩中有畫”的特點。欣賞詩的畫面美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組合方式,二是畫面色彩,三是動態(tài),四是靜態(tài)。如李清照《聲聲慢》中的“黃花”、“梧桐”、“細雨”、“黃昏”就是詞人以凄清蕭索的環(huán)境烘托凄慘悲切的心境。在詞中,無論滿地的黃花,還是窗外的梧桐和黃昏的細雨,都是生愁、助愁的??梢哉f景景含愁、處處成愁。一般而言,色調(diào)明麗、畫面鮮活,詩人的情感就高昂樂觀;色調(diào)陰暗、畫面凄涼,詩人的情感就低沉傷感。古代詩詞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的,在表面意義之下,可以挖掘其深層含意,這正是作者要表達的主題。如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從字面看是寫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實質(zhì)是寫心情的輕松和愉悅。詩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園桑林、大漠孤城之類景物不再是純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詩人主觀情感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所以它們常常寄托詩人對社會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五、引導學生讀懂詩眼
古人作詩喜設詩眼、善設詩眼。詩眼是詩詞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tài)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和情趣性的,能夠統(tǒng)領全句、全聯(lián)或全篇的字詞。準確把握和分析詩眼的藝術表達效果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鑒賞詩詞。因此,引導學生準確找出并分析詩眼是閱讀古典詩詞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詩眼一般由動詞或形容詞充當,如宋祁的《木蘭花》“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中的“鬧”,運用擬人手法將杏花怒放時生機勃勃的景象生動形象且極具情趣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并被王國維贊為“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白居易《長相思》的上闋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其中的“愁”字是全闋的詩眼:讀完前三句,根本不覺得詞句有什么奇特之處,無非就是寫了兩條河在流,還流到了瓜洲的一個古渡頭,一讀到“愁”字詩意就陡然發(fā)生變化,不僅山水含愁,而且萬物齊悲,詞人的哀愁一下子就彌漫于山水,充塞天地,一個“愁”字點燃了全片,產(chǎn)生了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以上做法僅是我在詩歌鑒賞教學中的見解及方法。其實,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能夠教給學生一些有效學習方法是教師的樂趣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