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琴
摘 要: 作者從《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的課堂教學入手,以問為杖,感童話之“童”;以議為徑,悟童話之“話”,引導學生把握童話這種特殊文體,了解其故事性,體會其趣味性,分析其邏輯性,更感受其深刻性。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童話教學 教學策略
華燈初上,漫步歸途,耳畔傳來光良的那首優(yōu)美的歌曲《童話》,“我愿變成童話里你愛的那個天使,張開雙手變成翅膀守護你。你要相信,相信我們會像童話故事里,幸福和快樂是結局”,腦海中不禁浮現幾個問題:童話真的就只是寫給孩子們的嗎?童話就真的只是“幸福和快樂做結局”嗎?聯想到即將要講的《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不禁產生另外一個疑問:嬉笑之余,作者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么呢?一連串的問題引發(fā)了筆者的無盡思索。
一、以問為杖,感童話之“童”
1.明晰生動的故事性
對于處在人生早期的孩子們而言,他們往往沒有明確的主客體觀念,所以感興趣的大多是聽起來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而并非深刻的內涵。童話正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因此是他們閱讀的首選。
《皇帝的新裝》篇幅較長,了解情節(jié)是教學的基礎。為了讓學生快速把握其故事性,筆者以一個問題作為切入口,請學生用一句話講述文章故事。更進一步提出要求:用一個字概括。最初的答案五花八門,如衣、錢、玩等層出不窮,經過討論學生一致推選:騙。陳述理由時,他們頭頭是道地分析:“最初是騙子、老大臣、另一位官員、一群隨員和一群騎士騙皇帝,然后是皇帝騙自己、騙隨員、騙群眾,最后是群眾彼此互相欺騙。”這么多的欺騙構成了一個覆蓋面極廣的欺騙之網,似乎罩住了故事里的每一個人,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極大地激發(fā)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燃起學習熱情。
2.感受獨特的趣味性
童話故事那么吸引孩子,探究其原因除了故事本身的生動曲折外,還需要有一種超越現實的趣味性,滑稽甚至荒誕都可以使童話產生一種獨特的、趣味盎然的美學效果。
筆者在課堂教學時拋下問題:“文章中你覺得最好玩的或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皇帝的新裝?!惫P者順勢推舟提問:“這是一件怎樣的新裝呢?”學生答道:“布料是‘人類所能想到的最美麗的布’,‘色彩和圖案都分外的美觀’,最關鍵的是‘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边@就超越了現實,故事里的人物都不想成為“不稱職的”或是“愚蠢的”,于是就開始了互相欺騙。
童話之所以成為童話,一大原因就在于它的這種超越現實的趣味性,越不可思議就越具有魅力,就比如《木偶奇遇記》中的木偶匹諾曹會思考、會說話、會跑、會跳,《拇指姑娘》中的那個小姑娘只有一個拇指那么高,等等。
二、以議為徑,悟童話之“話”
童話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必不可少,但如果僅有這兩點,《皇帝的新裝》就不會家喻戶曉,在童稚的面紗下隱藏的究竟是什么?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究與挖掘作品的“話”外之音了。
1.析文章內在的邏輯性
童話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也有它內在的邏輯性。童話的邏輯性是構建在假定的基礎之上的,然后由此出發(fā)使事物按照自己的邏輯發(fā)展。筆者上課時拋下問題,請學生思考:“將衣服兩種特性的順序換一換是否可以?”一開始班內的意見并不統(tǒng)一,筆者就將持不同意見的學生分成兩隊,由學生自己展開討論,原則是不管支持什么,關鍵要說出自己的理由,并有理有據地反駁對方的說法,如果無法反駁就請加入對方的隊伍。
筆者很欣喜地看著學生振振有詞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微笑著看著部分孩子或垂頭喪氣或心甘情愿地加入對方的陣營,并最終得出結論:不能互換。因為只有是“人類所能想到的最美麗的布”才能率先吸引這個酷愛新裝的皇帝的注意,然后憑借“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個特性讓皇帝、大臣們和群眾心甘情愿地墜入兩個騙子的圈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淘盡沙石,才能得到屬于自己的金子,體會到其內在邏輯性,更何況這個過程是如此富有樂趣。
2.悟文章主題的深刻性
文章的主題是學生學習所要感悟的最本質的東西,童話也不例外,只有抓住了主題,才能最終對話作者,悟明白他所想要表達的真諦。
唐代元白詩派主張“文章合時而著,詩歌合事而作”,對話作者首先要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文章的緣由,所以筆者首先讓學生思考:“在文章中作者持批判態(tài)度的有哪些人?”學生紛紛回答:“皇帝、兩個老大臣、隨員、騎士、剛開始欺騙自己欺騙別人的群眾、騙子,等等?!惫P者緊接著詢問:“在這些人中作者批判得最厲害的或者說矛頭指向的是哪些人?”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是以皇帝為首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第三個問題是:“作者為什么要批評這些人呢?”學生展開豐富聯想,最后通過討論認為是作者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也是這樣。筆者隨即插入本文的寫作背景:這篇童話寫于1837年,當時的丹麥人民受著本國封建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剝削,可謂是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而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安徒生憤慨不已,根據西班牙一則民間故事改編而成了本文,背景介紹使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中整個的封建王朝是可笑的,其實這樣的王朝更是可悲的,試想在這樣的統(tǒng)治階級治理下的人民,該是多么無奈。只有體會到這一點,才能更深刻地感受作者的辛酸和憤慨吧??此茰厍榈耐?,其實筆鋒何等犀利。
初中童話教學在重溫“童”的美好之外,教師更需運用自己的智慧,引導學生看到隱藏著的“話”外之音,掌握欣賞的方法,以問為杖,以議為徑,在無涯的學海中給學生插上一雙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