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麗
摘 要: 隨著信息化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那么,多媒體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有哪些作用?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時應注意哪些問題?作者就此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 多媒體 高中歷史教學 作用 應注意問題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由教師、學生和媒體三個要素構成。在教學過程中,媒體是教學信息傳遞的載體,是連接教與學的橋梁與紐帶。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粗淺的探討。
一、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率。
歷史是人類過去的實踐活動,在現實世界中不可重演,這個特點使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掌握和鞏固加大了難度,也給教師教學帶來了困難。特別是一些不易說明、頭緒較多的知識點,傳統(tǒng)教學方法很難具體形象地加以描繪。而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做到試聽并用,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另外,加上教師的生動講解點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及學生討論、師生互動等,在有可感性、可觀性的教學氛圍中,教學重難點便迎刃而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如《開辟新航路》一課,講到新航路開辟過程時,書上大段文字介紹及插圖無法動態(tài)地體現整個過程,使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掌握和記憶產生困難。此時,教師用多媒體顯示動態(tài)地圖,利用每條航線箭頭引導學生填寫新航路開辟過程表,這樣設計既直觀又實用,使學生既輕松掌握新航路開辟經過,又加深記憶,解決難題,提高學習效率。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與傳統(tǒng)歷史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有很強的動態(tài)性,融生動活潑的文本文件、色彩鮮艷的圖片圖形、優(yōu)美動聽的聲樂動畫、豐富多彩的視頻圖像及新聞報道等多種信息、效果于一體,圖文并茂、聲情兼具地再現歷史情景和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所以它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
2013年假期曾在網上觀看了《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一課的視頻,我感受頗多。在導入部分,該老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一枚罕見郵票《全國山河一片紅》,指導學生觀察郵票,由臺灣沒有“紅”這一人為失誤自然過渡到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沒有完成,不落俗套,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現代教育倡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人才培養(yǎng)的最高目標,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是為努力實現這一目標。在傳統(tǒng)教學中,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往往由于時間緊,學生缺乏真正的感性認識等導致思維的惰性而很難完成。而多媒體教學使學生直觀感知歷史,創(chuàng)設生動有效的問題情境,不斷地動態(tài)展現新問題新思路,使學生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有機結合,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同時發(fā)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應注意的問題
1.避免華而不實,內容不能緊扣主題。
有老師認為制作課件,就是要音像資料多才生動,才吸引學生。于是大量搜索圖片、影像等,不管跟教材有無關系,也不管對重難點突破有無幫助,沒有經過刪減、加工、組合就直接上課,結果課堂成為圖片展示課、錄像室,教師成了放映員。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看得眉開眼笑,教學任務無法完成。還有老師認為課件越長越有分量,于是長篇史料以至于教師要講的每句話,都一一做進去,使課件冗長僵化,學生看得疲勞,聽得被動。因此,教師在課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把設計工作做得科學合理,考慮到實用性原則,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簡潔清晰,這樣才可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
2.切忌不能生搬硬套,不求創(chuàng)新與突破。
制作課件需要大量時間,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想每課都制作課件幾乎不可能,因此很多老師常從網上直接下載課件。而這些課件的制作思路與自己的上課內容并不完全一致,教師如果直接拿來,經常出現講授內容與幻燈片展示內容無關,出現教學程序銜接困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所以要求教師好學多練,熟知課件內容,有大體的腹稿,即使是網絡下載的,也要根據自己的需要作適當修改,充分考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發(fā)揮多媒體的最大功用。
3.避免反客為主,多媒體至上。
多媒體其實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其目的只能是彌補教師授課時“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科書、一張嘴巴”的不足,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師所有的教學活動。但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夸大多媒體作用,把一節(jié)課所有環(huán)節(jié)和內容統(tǒng)統(tǒng)納入課件,甚至連一個小小的提問都由電腦代勞。教師授課時打開電腦,動動鼠標,演示教學內容并講解,甚至可以不講,點擊放音功能,學生隨屏幕內容步步緊跟,從而失去積極參與教學的主動性,造成多媒體獨霸課堂的局面,教師和學生成為多媒體奴隸的現象。因此,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不應忘記自己有“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基本技能,不能丟掉教師講述、引導、啟發(fā)這個傳統(tǒng)教學手段,不能被課件束縛。教師不但要駕馭教材,還要駕馭新技術新手段,將傳統(tǒng)教法與現代教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充分體現教師在現代教學技術中的主導作用。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確實給歷史教育帶來新機遇新手段,帶來種種便利。當然帶一些新問題,給歷史教師帶來新挑戰(zhàn),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發(fā)現問題,并加以改進,積極探索多媒體教學的方法,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優(yōu)勢,促進歷史教學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宋佩佩.充分運用電教媒體優(yōu)化高中歷史教學[J].科教導刊,2009,36.
[2]趙秋征.多媒體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化運用[J].科教論叢,2009,4.
[3]羅鋒.淺談歷史教學中信息化手段的運用[J].新校園,2010,5.
[4]鐘澤佳.讓多媒體走進高中歷史新課程[J].南方論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