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平
摘 要: 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tǒng)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又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彈性“預設”是生成教學的基礎,動態(tài)“生成”是預設教學的精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追尋預設與生成之間的一種動態(tài)平衡,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精彩。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預設 生成
課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整體,處處蘊含著矛盾,其中生成與預設之間的平衡與突破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用通俗的話來說,“預設”就是大家常說的“計劃”,而“生成”則是在執(zhí)行預設過程中的“變化”。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tǒng)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又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預設體現(xiàn)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xiàn)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xiàn)教學的動態(tài)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所以,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追尋預設與生成之間的一種動態(tài)平衡。
一、彈性“預設”——生成教學的基礎
精彩的生成離不開之前的精心預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重視彈性的預設。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師就應該用好、用足這個例子。首先,教師要靜下心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弄清課文知識特點和學習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力訓練素材和具有思維訓練價值的學習內容,科學處理教材,將教材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前,要與文本對話,對文章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形成自己的觀點。如果教師本身對教材鉆研不透,即使在課堂上有再精彩的“生成”,恐怕教師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其次,要有所創(chuàng)建,看到文本背后隱藏的信息,開發(fā)別人看不到的有效資源,同時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考慮學生情況,了解學生需要什么,學生會怎樣學。對于一篇課文,想一想學生可能會讀懂些什么,會獲得些什么,哪些會觸動他們的心靈,哪些地方需要幫助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擬定恰當?shù)慕虒W策略和方法。正如于漪老師在《從此不借班上課》一文中所說:“教學的實效性與教學的針對性密切相關。對教育對象未做任何了解與研究,很難做到從他們的實際出發(fā),因材施教?!敝挥信鍖W生當前的認知水平,教師的預設才能合理,成為學生學習的真正需要。
如教學《天馬》一課時的引入,我拋出了預設的問題:提起馬,你有什么話想說?預設的答案是馬曾經(jīng)是人們的代步工具;馬代表著一種永不停息的精神;說起馬,讓我想起了廣闊的草原……可學生的回答卻出乎意料,學生1:我想到了動畫片中的馬;學生2:我想到了《西游記》中的馬。雖說出乎意料,但學生的回答都出自他們的真心和童真。我便順勢而導,追問:《西游記》中的馬給你什么樣的印象?學生一下子表現(xiàn)出濃厚的學習興趣,紛紛發(fā)言:它是一匹健壯的馬;它是一匹惹人喜歡的馬;它會保護唐僧;它歷經(jīng)艱難險阻,始終忠誠于自己的主人……我又提示學生:我們可以用哪些詞語概括白龍馬的特點呢?學生回答:善良;勇敢;忠實……學生自然而然的回答又回到我們想要的答案,而且他們興趣盎然,此時導入是最好的時機。老師:的確如你們所說,提起馬,每個人都會有許多話要說,老師對馬也是情有獨鐘,因為它的強健,因為它的蓬勃向上,更因為他的執(zhí)著與忠實??梢娪辛朔蠈W生年齡特點的問題設計,才會有課堂上精彩的回答和學習興趣的高漲,同時促進課堂教學有序進行。
二、動態(tài)“生成”——預設教學的精彩
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闭n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jié)。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發(fā)生諸多的意外,一旦出現(xiàn)“不速之客”,就要有心理準備,靈活應對,而不能拘泥課前的教案,有時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讓其成為我們課堂上意料之外的精彩之舉。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用自己迷人的親和力感染學生。觀摩賈志敏執(zhí)教《普羅米修斯》、戴建榮執(zhí)教《揠苗助長》等精彩課堂,我們都會感受到師生間的融洽和諧,學生與老師心靈的“零距離”。反之,學生正襟危坐,老師維持所謂的“師道尊嚴”,這樣的課堂想必不會雙贏。
其次,教師要努力提升教育智慧,善于捕捉動態(tài)資源?!敖虒W就是即席創(chuàng)作”。當課堂上出現(xiàn)動態(tài)教學資源信息時,教師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辨識其價值,去偽存真,做出教學決策:是否有用?何時使用?怎樣使用?繼而確認資源特點,并將之融入教學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資源識別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如我在學生學習了課文《草帽計》后,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師:閱讀時注意比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如文中寫到紅軍扔草帽,而白軍卻怎樣?生:“撿”草帽。(板書“撿”)師:文中所描寫的場面,用“撿”來概括夠嗎?生:不夠,應用“搶”。(在黑板上用修改符號把“撿”改為“搶”)師:為什么?生1:因為白軍人困馬乏,眼冒金花,見到草帽肯定搶。生2:因為白軍是一窩蜂似的,應用“搶”。生3:用“搶”更能突出白軍的丑態(tài)……如此恰到好處的點撥,使兒童的潛能得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師生獲得前所未有的新的認識。由此可見,教師抓住學生在課堂中產(chǎn)生的新問題,調整教學進程,因勢利導,這樣學生思想的火花一瞬間就會被點燃,思想的閘門一瞬間就會被開啟。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得到充分的關注,課堂也就生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當然,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我們要理性地看待“預設”和“生成”,預設要有彈性、有留白的空間,以便在目標實施中寬容地、開放地納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對學生積極的、正面的、價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勵、利用;對消極的、負面的、價值低的“生成”,要采取更機智的方法,讓其思維“歸隊”,回到預設的教學安排上,從而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因預設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