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文楷
2014年10月14日至16日,我赴蘭州鐵路一小參加了甘肅省第二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暨觀摩活動,聆聽了甘肅省各個市州的21位教師的講課和課后3分鐘的教學技能答辯,他們的課堂異彩紛呈,所有課都體現了當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向——扎扎實實地教學,潛心學習讀文本,聯系作者談感悟,帶著體驗重朗讀,將聽說讀寫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
最后,甘肅省教科所小學語文教研員在點評時作了這樣精煉的總結,她說:“這次的課整體素質高了,語言文字訓練扎實有效。文體特點、學科特點、年段特點更鮮明了,寫的意識明顯增強,語文味濃了。”語文教學要彰顯濃濃的語文味,讓聽說讀寫的訓練在課堂中更扎實有效,就必須回歸語文教學的本位。
一、語文課應讓“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
工具是基礎,是載體,是表現方式和傳承的基本途徑;人文則是深層次的內蘊,是潛能,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審美觀念、擴大視野的重要途徑。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語文是基礎中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尤其要偏重于工具性,著重于字、詞、句、段等基礎知識的訓練。
1.注重扎扎實實的字詞教學。
蘭州市嘉峪關路小學的牛筱瓊老師執(zhí)教的《科里亞的木匣》一課,檢查預習時,出示了兩類生字,第一類要求都會,里面有難讀的多音字、兒化音、生僻字,第二類是要求會寫的生字以詞語的形式出現,讓同學們仔細觀察,提醒同學們哪個生字應該注意什么,把難寫的字和易錯字在黑板上范寫,同學們在作業(yè)紙上連寫。我校的陸校長講《搭石》一課時,檢查讀文情況,出示了三個有特征的句子,第一個句子中強調容易寫錯的“山洪暴發(fā)”的“暴”字下面是水的變形,第二個句子重點檢查了“譴責”和“懶惰”的讀音,第三個句子強調了“一行人”的“行”在這里是多音字。劉偉老師指教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在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教師把學生說的主要內容概括在大屏幕上,里面包含本節(jié)課的很多生字,給學生2分鐘,你能默寫出幾個生字,這種方法既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又記住了本課的生字。
2.訓練學生扎實的語言能力。
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二是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課堂上學生學習文本時,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隨時可見,我們要善于挖掘教材,發(fā)現教材中的一些空白,引導學生想象、補白,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如陸校長講《搭石》一課時,在補搭石時有這樣一個補白:上了年歲的老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fā)現哪塊搭石不平穩(wěn)時,他想?搖 ?搖;他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尋找合適的石頭,他邊找邊想___________;合適的石頭搭上了,再在上面踏上幾個來回,他邊踏邊想____________。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通過學生用想象的情節(jié)填補,使得畫面更豐滿。學生自己帶著感情領悟了的東西,與自己的生活感受交融了的東西,才真正是自己的東西。
3.不能過分關注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
慶陽市曹欣執(zhí)教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教師注重人文性,引導學生體驗文本中主人公寫的一首小詩,爸爸和媽媽不同的評價時小作者的內心感受,從而理解無論是父親嚴厲的批評和母親慈祥的鼓勵都有一個共同出發(fā)點,那就是愛。表面上熱熱鬧鬧、高潮不斷的一節(jié)語文課,等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時,總覺著少了點什么。聽完課后我們一行人在吃飯、休息時探討、琢磨,原來少了語文課的生命,那就是最基本的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為了展示語文課堂最精彩的環(huán)節(jié),把基礎知識的掌握忽視了。正如評委老師點評時說:“對課文基礎知識沒有初步的把握,就進入到有深度的學習。我們應該關注孩子們的學習起點,有相當結實的基礎知識做鋪墊再進行學文,感悟,體驗。”
二、走進文本世界,注重學法指導
語文教學是借助一篇篇文章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語言運用能力,提升思想認識的。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學必須圍繞文本,依托文本實施。
1.重視朗讀,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世界。
語文教師首要的任務就是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的世界。然而,讀文就是最直接的走進文本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酒泉市的宋文潔老師指教的《卡羅納》一文,通過老師的情感影響和感染孩子們,先讓同學們默讀,找到卡羅納遭遇不幸的句子,然后嘗試著讀,此時此刻,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能把這個畫面通過你的朗讀表達出來嗎?感悟著讀,然后加入自己的體驗,我們比起卡羅納就幸福多了,媽媽送你到校門口時會說什么,通過學生的說話練習,更加體會到卡羅納是多么可憐。帶著這種體驗再讀,孩子們讀得那樣深情,那樣凄涼,此時孩子們的憐憫之情油然而生。
2.一課一得,注重學法總結與指導。
宋文潔老師指教的《卡羅納》一課是略讀課文,老師在上課時交流學習略讀課文時學過的方法。老師歸納、梳理了三條學習略讀課文的方法:(1)讀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事(自讀)。(2)默讀課文,看看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大家是怎么做的?畫出令你感動的語句和段落。(同桌交流)(3)想一想,從大家的言行中你收到了什么啟發(fā)?可以在空白處寫寫自己的理解、感受或記下自己的疑問。有了具體方法,孩子們學習就有了目標,接下來的交流匯報環(huán)節(jié)就很順暢。
陸校長在講《搭石》一課時,在講擺搭石環(huán)節(jié)時,有這樣一個片段:“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xiāng)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體會“擺”字時,用了換詞法:“放”和“搭”,體會家鄉(xiāng)人安放搭石的細心周到。教師隨機總結寫法,要準確用詞,才能準確表達人物的心理。劉章爺爺為什么把搭石寫得這樣生動,細心觀察,交給孩子們在生活中也要留心觀察。
“語文味”源于文本,還語文課堂真正的“語文味”,少一些華麗的辭藻,少一些絢麗的課件,少一些外表的熱熱鬧鬧,多一些書聲瑯瑯,多一些靜靜思考,多一些筆聲刷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