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云主人
春天來了,大地復蘇,冰雪消融,萬物萌發(fā);春天來了,菜籃子也豐富了:春筍、豆苗、韭菜、香椿、刀魚、銀魚、鱖魚、魚,還有枸杞頭、馬蘭頭、塘鱧魚、菜花鱉……再加上常年不衰的雞、魚、肉、蛋、菜、豆(及其制品)。美食家為我們列了一份份食譜——春筍燉鵪鶉、莼菜汆塘鱧、筍絲豆苗、香干馬蘭、銀魚跑蛋、清蒸鱖魚、紅燒魚、韭菜肉絲、香椿豆腐、干燒刀豆、油爆蝦、叫花雞……還會傳授高招——清明前刀魚鮮嫩,清蒸最佳。一過清明,刀魚老了不值錢,就要用紗布包起來熬汁,再用刀魚汁下一碗面條。春茶上市了,可嘗試龍井蝦仁、太極碧螺春,不但口味清新,而且營養(yǎng)豐富。春天由寒轉(zhuǎn)溫,雨水較多,所謂“春寒料峭”、“春雨綿綿”、“三月天,孩兒臉”,如果調(diào)攝不當,易患傷風感冒,胸悶不暢,困乏無力。老中醫(yī)會叮囑我們:春天要增加營養(yǎng),扶正固本,減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他也會為“馬大嫂(買汰燒)”提供建議和參考,如可吃一些芹菜炒豬肝、五香茶葉鴨蛋、枸杞苗炒雞肝、丁香雞,以及菠菜粥、芹菜粥、胡蘿卜粥等粥品,還有山藥餛飩、兔肉餛飩等小吃。
孔老夫子在《論語·鄉(xiāng)黨第十》中有十幾個“不食”,表述了他對飲食養(yǎng)生、飲食衛(wèi)生、飲食禮儀的見解。于今看來,除了贊嘆他的先見之明外,不得不對他老人家了解中國國情、民情、體情(人體的特殊性)之深,萬分欽佩。譬如他在“失飪不食(失生熟之節(jié),不食)”后面,緊接著說“不時不食”,細細想來,十分有道理。
“不時不食”即是“時食”。朱熹注《中庸》所說“薦其時食”的注解即是:“時食,四時之食,各有其物”。簡言之,先哲要求我們適時而食。適時而食,即不先時而食,也不過時而食。大而言之,人的一生中,不同時期應有適宜自己生長發(fā)育、新陳代謝的食單;
41 食品與生活 2015-03
中而言之,一年四季應當根據(jù)時令安排合理的膳食;小而言之,一月之內(nèi),或一日之內(nèi),飲食要適時。說到底,適時而食,就是要求人們順應體內(nèi)生物鐘的節(jié)律進食。
其實,早在2 000多年前的周朝,已有了“四節(jié)食單”?!吨芏Y·天官·庖人》記述:“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麛,膳膏腥;冬行鮮羽,膳膏膻。”大意是說,春天的羊羔豬崽,用牛膏來烹調(diào);夏天的干雉干魚,用犬膏來烹調(diào);秋天的小牛小麋鹿,用豬膏來烹調(diào);冬天的鮮魚及雁,用羊脂來烹調(diào)。《禮記·內(nèi)則》中對魚膾、肉膾的配料也有“膾春用蔥,秋用芥蓼。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蔥,膏用薤”之說。而《周禮·天官·食醫(yī)》對“五味”在不同季節(jié)的應用,則有“丸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diào)以滑甘”的規(guī)定。
對于不同時間飲食的禁忌,農(nóng)諺有許多經(jīng)驗之談:“一月之忌,晦日(月底)大醉;一日之忌,暮勿飽食”,“莫飲空心茶,少食申(下午三點到五點)后粥”,“先饑而食,先渴而飲(在感到饑餓之前進食,在感到口渴之前喝水)”。
動物在不同的生長時期,肉質(zhì)會有不同。所謂“小滿河歪(蚌)瘦蹩子,夏至鯽魚空殼子,端午螃蟹虛架子”,說的是違時之食。又如海、河鮮,正如前文所述,清明前,刀魚刺軟,河蚌漿足;夏用鯽、蝦;秋鱸霜蟹,都是因為此時的魚蝦,體肥味美,養(yǎng)份充足。再如“小暑黃鱔賽人參”,“九月團臍十月尖”(九雌十雄),都是美食家的格言。更有蘇錫一帶民間“食經(jīng)”:“正月塘鱧肉頭細,二月桃花鱖魚肥,三月甲魚補身體,四月鯉魚加蔥須,五月白魚吃肚皮,六月鳊魚鮮如雞,七月鰻魚醬油燜,八月鲃魚要吃肺,九月鯽肉紅賽肉,十月草魚打牙祭,十一月鰱魚湯吃頭,十二月青魚只吃尾。”
四大菜系之一的揚州菜也有“春有刀鱭夏有鰣,秋有蟹鴨冬有野蔬”之說。揚州民間就有諺語:“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節(jié))”,“刀魚河蚌不過清明”、“鰣魚不過端午”。揚州名菜獅子頭即隨時令而配制:春配芽筍河蚌紅燜,夏配綠菜清蒸,秋配蟹黃清燉,冬配風雞原燜。不但食材四季分明,連烹飪方法也隨時變化。蘇州人更是一年四季四塊肉,即春吃櫻桃肉,夏吃荷葉粉蒸肉,秋吃蜜汁火方,冬吃醬肉。
再說植物性原料。選食其莖葉者,應取其木質(zhì)素含量最少時;選食其根莖者,宜在其淀粉含量充足,并易于糖化時;選食其花者,宜在含苞待放時;選食其果者,當不食未熟之果。廚間大佬李強從烹飪實踐中總結(jié)出“月亮理論”:農(nóng)歷每月初一至十五,養(yǎng)份集中于莖葉,而十六至月底,則向根部轉(zhuǎn)移。由此而適時而食,不時不食。謹記“薦其時食,不時不食”,須知“五月蘿卜空心菜,六月韭菜老驢草”,并不是隨口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