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上課前,布置了預習,設想同學們看見這樣的思考線路,他們會積極地思考、討論、交流,可場景卻完全相反,他們把導學案放在一邊,就在那用眼睛看書,這時我提醒:帶著問題去看書,并完善相應的資料,小組要進行必要的討論。這時有30%的學生知道要干什么了,不一會兒相應的空格補充完整了,但還有大半部分人還是很茫然,像無頭的蒼蠅。課堂還是要繼續(xù)的,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請小組派代表進行展示。沒有人主動、愿意,經過引導還是沒有人上來展示,出現了冷場。這時只有我開始提問式的解說,課堂有點回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我講的過多中結束了這堂課。課后找人單獨交流,發(fā)現有知道不想說、也有不知道該怎么說的,羞于表達、害怕說錯、緊張的各種情況。于是乎,我開始單獨拿了一節(jié)課來分析我們使用的導學案,讓全部學生明白,我們先要干什么,什么時候開始討論,你該用什么樣的筆做上相應的標記,匯報你可以怎么說、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主動提出,相互評價、補充。優(yōu)生掌握了這些基本環(huán)節(jié),然后帶動小組成員開始共同學習,成長。經過兩個多星期的適應、修改,逐漸有了一定的改變。我開始準備好好展示給大家看,請來我們數學教研組的成員來幫助、指導我,課后我們發(fā)現:學生基本上能跟上節(jié)奏,組長也能較為準確、完整地用語言來展示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其他70%的組員能通過互動學習掌握基礎知識,小組內在組長的召集下能開展活動,有了一定的進步。但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有學生進行填空式的完成任務,不參與討論,就照搬書上的知識,不積極思考為什么,學案的容量過大,時間的把握不夠,有些環(huán)節(jié)耗時過多,也有需要他們仔細地交流的,讓我匆匆地結束等等。
針對這個導學案到底要怎樣才能使用得好的問題,我們數學組展開了討論、交流,我將它歸納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預習
教師在上課之間就應將導學教案發(fā)放給學生,這樣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導學教案進行預習。在學生預習的階段,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對預習環(huán)節(jié)進行設計,將預習要點、方法和要求告知學生。教師要對學生自主學習興趣進行積極的引導,這樣學生就能夠根據導學教案獨自地進行教材的自學,使學生獨立學習、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學生還可以運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識對教材知識進行“同化”,通過“自奮其力”達到“自致其知”。
二、反饋
每個小組要在上課前對本小組內的預習情況進行統(tǒng)計,其中包括:每個學生的完成情況;預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那些大部分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將這些統(tǒng)計好反饋給老師,這樣,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會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并對難題進行講解。
三、導學
運用“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教師應該給學生主動合作、討論、探索知識的機會;(2)學生在探索知識的同時,要讓其體會到新知識,并能夠將其掌握,此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來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3)教師要讓學生對結論或規(guī)律進行概括;(4)對于知識結構體系應該讓學生親自構建。通過導學教案的運用,教師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平臺,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有所收獲。老師既不能當“傳聲筒”,又不能當“甩手掌柜”。適當的點撥和指導非常重要。
四、引導
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所以,在課堂上當學生出現問題和疑惑時,教師要進行精講、點撥、解疑釋惑,加強師生間的溝通和交流,并由學生進行總結和歸納。當遇到較難的問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中心,理清問題的思路,教師要想學生展示解題思維,這樣通過一道題的講解讓學生掌握這類題型的解題思路,這樣舉一反三,學生就能夠從舊知識當中學習獲得新的知識,并掌握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構建知識網絡,這樣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五、拓展
導學案中的鞏固訓練分為當堂反饋練習和課后提升兩個部分。當堂反饋練習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完成,并給出答案,讓學生有及時而適當的訓練,達到“當堂達標”的目的;另外,可讓教師獲得直接的反饋信息,為課后的教學、指導提供信息。課后提升部分的題目應該按照不同層次進行編寫,這樣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布置不同的作業(yè),使課后的練習鞏固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