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艷
(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qū)上坊小學,山東 煙臺 264002)
1.增加學生的閱讀數量,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在長久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我國傳統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多讀書、多積累。同時,哲學上也提出了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因此,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語文教材中的閱讀教學。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以前小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方式已經無法達到新課改的要求。然而,主題閱讀教學和群文閱讀教學有效結合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從而為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1]46-47
2.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幫助學生準確把握閱讀主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信息,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并且準確把握信息的主題,就必須學會快速閱讀方法和主題閱讀方法。然而,快速閱讀和主題閱讀是一種技能,是需要在長時間的鍛煉過程中才能夠形成的。但是在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重視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把握閱讀信息主題,從而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通過實施主題閱讀和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結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增強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從而幫助學生準確把握閱讀內容的主題。
3.讓學生能夠理解的更加深入,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豐富的閱讀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的三種閱讀方式主要包括:主題文章閱讀、多篇文章閱讀、整本書閱讀。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通過實施主題閱讀教學和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結合,能夠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材料中,不斷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思考,有利于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閱讀環(huán)境,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了將主題閱讀教學和群文閱讀教學有效結合起來,便應該在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緊密圍繞各個單元的主題內容,選擇有針對性的主題群文,將多篇文章聯系起來,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資源,采取靈活多變的閱讀教學方法,從而讓學生能夠較好地融入語文閱讀過程中,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知識,逐漸擴大學生的語文視野。[2]39-40同時,應該根據教材的實際要求,堅持從文章的實際內容、人文內涵和表達方式等多個角度來開展閱讀教學,合理的將主題閱讀教學和群文閱讀教學有效結合起來。
例如:從文章內容角度來確定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的主題。其中以時間為主題,便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春天的兒童詩》、《描寫晚霞的美文》等文章;以人物為主題,便指導學生閱讀《老舍筆下的小動物》、《我的老師》等文章;以事物為主題,便指導學生閱讀《千姿百態(tài)的荷花》、《故事中的狐貍》等文章。
在當前小學教學中使用的教材,其所有內容都是經過教育專家們精挑細選編制而成的,而教材內容中缺乏相關主題性文章的補種閱讀材料內容。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簡單的講解教材中的內容,無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所以需要老師引領單元主題深度解讀,指導學生開展主題性群文閱讀,讓學生找出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有較高價值的閱讀材料,深入感悟教材文本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應該注重主題性群文的結構,將多篇文章的主題結構有章有序的展現出來。只有當這些主題群文結構內容相似時,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出群文閱讀的作用,從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五年級有章節(jié)的內容是關于祖國近代史中所經歷的磨難,其指導學生閱讀的主要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所以為了將科學性和藝術性內容較好的融合起來,便需要老師整合各個學科進行教學,積極開展主題性群文閱讀,準確把握群文閱讀的結構,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再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由老師帶領學生反復進行主題性群文閱讀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閱讀《小壁虎借尾巴》,讓學生著重理解小壁虎向小魚、老牛、燕子等動物借尾巴的過程,然后老師再描述將這個過程的情境結構描繪出來;再讓學生閱讀相關的文章,如:《七顆鉆石》、《犟龜》等文章。最后老師再將這些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向學生描述出來,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學,也有利于減小教師的教學任務,起到少教多學的效果,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當前閱讀教學過程中,除了開展主題性內容閱讀之外,還可以選擇與小學生實際年齡相符合的書籍,讓學生相互探討、研究,從而豐富學生的生活。然而,由于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同時也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為了有效地將主題閱讀教學和群文閱讀教學有效結合起來,首先便需要一篇文章作為閱讀基礎,然后再由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多篇閱讀,并且從多篇文章中提取出共同的信息。在這樣的背景下,便需要整體設計問題,將主題閱讀教學和群文閱讀教學有效結合起來,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閱讀材料。[3]41-42
例如:通過選擇《人鴉》進行閱讀,這本書主要描寫的是一個叫瑞夏德的男孩并不像讀書,不喜歡當前的生活,便與一只烏鴉交換了角色。當他作為烏鴉時,在經歷了多次冒險之后,他又重回到了自我的道路中。其主要原因是他發(fā)現:就算是作為一只烏鴉,也需要不斷努力、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才能夠在群體中立足。通過這個典型的教學案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起到德育的作用。其中,這種類型的書籍還較多,如:友誼的如《夏洛的網》、幸福的有《青鳥》、挑戰(zhàn)自我的如《魯濱孫漂流記》。不同的主題內容所選擇的書籍不同,所以需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需求選擇適合的書籍。
例如:老師讓學生讀完《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借尾巴》《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七顆鉆石》《犟龜》等四篇文章之后,則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去想想這幾篇文章之間存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學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深入理解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
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將主題閱讀教學和群文閱讀教學有效結合起來,能夠為學生和老師創(chuàng)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為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從而有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4]102-103
[1]對談:群文閱讀與主題閱讀[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C),2014(3).
[2]岳乃紅.主題閱讀和群文閱讀——主題閱讀和兒童的文學教[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C);2014(3).
[3]蔣軍晶.群文閱讀:閱讀教學的跨越式變革[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C),2014(3).
[4]吳瑕.小童謠大課堂——讓群文閱讀扎根于一年級的課堂教學中[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