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ち直?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目前正在被廣大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廣泛運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小組合作學習都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以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為例,通過對造成小組合作學習低效現(xiàn)象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提出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對策,希望能夠拋磚引玉,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不斷走向成熟。
[關鍵詞]思想品德 小組合作學習 低效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90051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有共同的學習目標,采用小組或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活動。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目前在教學實踐工作中被廣泛運用。
但是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小組合作學習都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由于部分教師對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因素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使得小組合作學習有其形而無其實,嚴重背離小組合作學習的初衷,削弱了課堂教學實效。
一、小組合作學習低效現(xiàn)象
[課例1]一位教師執(zhí)教《我們身邊的規(guī)則》時,讓學生就座位前后六人組成學習小組,討論制定家庭、學?;蛘呱鐣罘矫娴囊?guī)則。結果有的小組能制定相關規(guī)則,有的小組卻沒能制定出規(guī)則。
[課例2]一位教師在分組時,讓相同一排座位的八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第一位學生和第八位學生分坐兩端,相距較遠。當其中一個學生發(fā)言時,其他學生只能側著臉歪著頭看,并不能完全看到發(fā)言學生的面部表情,交流起來很不方便。
[課例3]一位教師在多媒體階梯教室上課,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但組和組之間距離很近,相互干擾,每個人都在說話,但都聽不清其他人在說什么。
[課例4] 一位教師要求學生分組繪制單元知識結構圖表,第一小組負責第一單元,第二小組負責第二單元,第三小組負責第三單元,第四小組負責第四單元。該教師只讓第一小組展示了學習成果,第二、三、四組要等到上到該單元內容時才展示,這樣第四小組的合作成果到將近學期末時才可以展示。由于時間跨度太大,小組合作缺乏即時競爭性,下課以后二、三、四組學生很快就把教師布置的任務拋到腦后了。
[課例5]一位教師設置了以下教學情境。①3月12日植樹節(jié),小剛和同學們在校園里植樹,有的挖坑,有的抬水,有的拿樹苗,同學們干得熱火朝天。小剛覺得這一天過得很有意義。②中學生小強迷戀網(wǎng)絡游戲,經(jīng)常曠課去網(wǎng)吧玩游戲,并且還養(yǎng)成了吸煙、酗酒的習慣。據(jù)此提問:(1)情境①和情境②分別體現(xiàn)什么情趣?(2)小強追求的情趣對他有什么影響?(3)從小剛身上,你覺得培養(yǎng)高雅情趣有什么意義?然后教師指定坐在前面的小組合作探究第一個問題,坐在中間的小組合作探究第二個問題,坐在后面的小組合作探究第三個問題。有的學生對教師布置給各個小組的任務難易程度不同表示不滿。
[課例6]一位教師提出問題后,催促學生:“快快快,抓緊時間!”三分鐘不到,他就已經(jīng)讓小組代表展示學習成果了。有的學生還來不及認真思考,有的小組還未真正進入主題探究。
[課例7]一位教師在上《網(wǎng)絡上的人際交往》一課時,讓學生分組交流與網(wǎng)友交往的有趣故事。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交流很熱烈,各個小組代表都把本小組最有趣的故事和其他小組分享,但最后教師未予以點評,學生未明確哪些屬于健康的網(wǎng)絡交往,課堂教學就結束了。
[課例8]合作學習開始了,有的小組七嘴八舌,交流得很熱鬧,但仍然有個別學生東張西望,無所適從,還有學生獨自看書,也未參與到小組討論當中。
二、小組合作學習低效的主要原因
1.學習小組構建不合理
在日常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省事,往往按前后座位自然分組。這樣分組雖然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一定合理,不能實現(xiàn)優(yōu)化組合、優(yōu)勢互補。課例1中各學習小組的學習結果之所以大相徑庭,主要是因為教師分組帶有隨意性,使得小組與小組之間實力不均衡。
2.座位安排不利于討論交流
學生的座位應該有利于面對面交流,不宜太遠,也不宜太近。課例2中同一小組八個學生都坐同一排,交流起來很不方便。而課例3中組和組之間距離太近,討論時思維和表達都受到干擾,效果也不好。
3.合作主題不恰當
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只是為了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并未考慮合作主題是否恰當。課例4中教師布置的合作任務時間跨度太大,不能激發(fā)學生急切完成合作任務的愿望和探究的興趣。課例5中教師布置的合作任務有的難度過小,合作意義不大。如果安排的任務難度過大,又會讓學生望而生畏,合作也難以持續(xù)。
4.時間安排不科學
有的教師雖然也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但急于完成,學生討論時間太短,合作學習只是走過場,流于形式,變成了假討論、假合作。小組合作學習不能停留在形式上,應讓學生在實際性的討論中真正地交流想法,豐富見解。
5.教師未發(fā)揮引導作用
教師是小組合作學習的設計者和引導者,但是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時候,有的教師站在講臺上無所事事,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成果不及時進行點評及引導,使得合作學習缺乏評價導向,表面上很熱鬧,但教學目標并未得到真正落實。
6.學生缺乏合作意識
現(xiàn)在的中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平時在家以自我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識。他們在討論中往往急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不會傾聽和尊重他人意見。課例8中出現(xiàn)的學生游離于小組合作學習之外的現(xiàn)象,也是缺乏合作的意識和技能的表現(xiàn)。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引導,使學生的競爭意識、團隊精神、交往能力等合作品質得到不斷提升。
三、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對策
1.合理組建學習小組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一般以4~6人為一組,按成績、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異組建而成,成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各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這樣既能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有利于組內成員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又便于開展組間公平競爭 。在分工上,組內成員有明確的角色和任務,設置組長、記錄員、發(fā)言代表等角色,角色定時輪換,以利于學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發(fā)展不同的能力。在座位安排上,要方便學生面對面交流。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及座位安排可參考下圖:
B
A
C
C
A(組長)
B
2.選擇合適的主題是有效激發(fā)學生合作探究興趣的切入點
合作主題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合作學習能否有效開展。因此,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jù)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利用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開展合作教學。比如,在執(zhí)教《防范侵害,保護自己》一課時,筆者設置了“兩個女孩子遇到歹徒劫持”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探討“兩位女生該如何自救”。故事的主人翁是學生的同齡人,故事來源于生活,情節(jié)驚險刺激,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成績中下的學生也毫無畏難情緒,每位學生都能談到一兩點辦法。學生相互啟發(fā),思維得到拓展,合作效果非常好。
3.操作方法正確是提高合作學習有效性的重要保證
在合作學習中,如果學生未經(jīng)過充分的自主學習,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動和啟發(fā),相互間的交流和討論也不可能有深度。因此,急于完成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達不到預設目標,而且很容易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小組合作學習的正確操作方法應該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結論,然后進行展示,最后教師對學習成果進行點評。比如,筆者在執(zhí)教《讓我們選擇堅強》這一課時,讓學生搜集堅強者的故事,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經(jīng)歷,尋找和發(fā)現(xiàn)堅強意志品質的作用。學生先進行自我教育,再與同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如此既達到了意志品質逐步建構的目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
4.教師適時發(fā)揮作用是提高合作學習有效性的關鍵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決不能是旁觀者,而應該在多重角色中切換。在合作學習前,教師要提出合作要求,要求學生明確合作規(guī)則,掌握合作技能, 學會傾聽和包容等。教師還要適時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盡量多走動和觀察、傾聽,當學生遇到學習障礙時,教師要適當運用各種點撥方式使他們的學習能進一步深入。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及時把游離于小組之外的學生引導到合作學習中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尤其重要的是,教師要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成果及時予以客觀評價。比如,在《防范侵害,保護自己》一課教學中,筆者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分組討論自救辦法,然后請各小組代表把討論的結果告訴大家。筆者先讓小組討論“哪一小組的辦法最安全有效可行”,然后進一步點評“為什么這一辦法是安全有效的”,對出現(xiàn)不同意見的小組也給予點評。充分發(fā)揮評價對合作學習的導向作用,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合作意識和提高合作技巧,而且能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鼓勵,對他們以后的學習產生深刻的影響。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新理念,為學生搭建了合作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平臺,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又有利于在和諧的氛圍中形成一種良好的班級學習文化。我們廣大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積極實踐,不斷積累經(jīng)驗,使小組合作學習不斷走向成熟,獲得更大的教學效益。
[ 參 考 文 獻 ]
[1]姚利民.有效教學論:理論與策略[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2]王希華.有效教學中的“師生合作教學”模式的探索[J].現(xiàn)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9(1).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