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斌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經(jīng)歷的事情或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shù)恼Z言文字表達出來。”要寫好景物描寫的文章,就要學會觀察,平時積累素材。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給人以極強的感染力。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寫景;觀察
寫景文章以景物描寫為主要對象,景物描寫是運用生動的語言把自然景物和社會環(huán)境的狀態(tài)、特征從形態(tài)、色彩、聲音、光影等方面真實、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來,再現(xiàn)于讀者面前,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要寫好這類文章,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學會觀察,積累素材
要寫好景物描寫的文章,就要學會觀察,平時積累素材。在具體的習作中,如果打算寫某一處的景物,絕不能憑想象,應該深入實地,仔細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我們應向學生滲透一些常見的觀察順序:
1.選好角度,定點觀察
定點觀察就是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進行觀察。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選好合適的觀察點,選取恰當?shù)囊曈X角度,把觀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對準目標,不變位置,依據(jù)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這種觀察法,定點定位直接對準畫面,最適宜于典型環(huán)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風俗人情的描寫,就好像是攝影拍照的特寫鏡頭一樣焦點醒目。運用定點觀察之后的定點描寫,可以把景物描寫得獨具特色,個性鮮明,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實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在《鳥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這樣的描述:“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樹,枝干的數(shù)目不可計數(shù)。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里。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一般。”“榕樹正是茂盛的時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么美麗的南國的樹。”作者自始至終把觀察的目光定點在大榕樹上,對榕樹的枝、葉、根的形狀、顏色、位置進行了細致觀察,然后從外形描寫入手,濃墨重彩,逼真地表現(xiàn)出了榕樹的勃勃生機。
2.移步換景
觀察點不同,觀察角度不同,看到的情況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樣?!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痹谥笇W生觀察時,要讓學生使用動點觀察法,即連續(xù)移動觀察位置,從不同的觀察角度觀察同一景物。
如《頤和園》一課,作者就以不同的觀察點來描寫園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園大門,或駐足萬壽山下,或站在萬壽山上,或立于昆明湖堤岸,描繪的是一幅幅異彩紛呈的圖畫。頤和園面積寬廣,作者不能一眼就把景物看完,所以觀察點必須移動變化,這樣才能細致地描繪出園景。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所謂“寓情于景”就是將自己的感受寄托于景物描寫。沒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的“軀殼”,是沒有生命力的。景物描寫不僅要寫出景物的美好,還要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讓景物的特點與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渾然一體。
例如在《山雨》一課中,作者這樣描述:“陽光下,山林的色彩層次多得幾乎難以辨認,有墨綠、翠綠,有淡青、金黃,也有火一般的紅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清新的綠色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這段話描寫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綠”,連用兩個“流進”體現(xiàn)了兩個層次,這“綠”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靈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綠”那種讓人難以忘卻的美。作者通過對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達了對山雨的喜愛。
三、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靜態(tài)描寫,要繪出景物的外形、內涵、色彩和神韻;動態(tài)描寫,要對事物的動作、聲響、神態(tài)作細致的描繪,達到景物傳神、生動、鮮活的效果。在寫景的時候,要把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有機結合,使景物既有靜態(tài)美,又有動態(tài)美,才能深深感染讀者。
例如《第一場雪》這樣寫道:“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陽出來了。推開門一看,嗬!好大的雪?。∩酱?、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边@個片段中,作者利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活靈活現(xiàn)地寫出了雪后的美景。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應該要求學生既要有靜態(tài)描寫,又要有動態(tài)描寫,做到動靜結合,構成完美的整體。
總之,只要善于觀察,結合觀察合理想象,并產(chǎn)生真情實感,加以有條理地敘述,就能把作文寫好。
參考文獻:
[1]楊凌.學生作文辭典[M].海南教育出版社,1995.
[2]吳立崗.小學作文教學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