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要:評價不能由教師一手包攬,而應由教師、學生、家長和有關人員構成綜合主體,而以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為主。在呈現(xiàn)評價結果時,既可定量,也可定性,并以定性為主。定量評價,盡可能不用百分制而用等級制。
關鍵詞:評價;數(shù)學學習;關注過程
“數(shù)學課程標準”對數(shù)學課程的評價作了全面而精要的論述,明確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毙W數(shù)學探索教學是實施新的數(shù)學課程的一種模式或方式,其評價應納入新課程評價的范疇,但又須突出其自身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三“多”兩“突出”。
一、評價內容多維化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既要關注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fā)展。”這就是說,評價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樣三個維度來確立內容體系,而且應側重后面兩個維度。
(一)關注知識與技能
學習數(shù)學,首先要獲取一些基礎性的數(shù)學知識和基本的數(shù)學技能,該認識的要清晰認識,該記住的要牢牢記住,該理解的要深刻理解,該運用的要能熟練運用。對數(shù)學知識技能,不僅要吸收,而且要內化,要使新舊知識技能融合起來,建構起新的知識技能體系。這個體系中各種要素組合有序,便于檢索,便于提取,召之即來,來之能用,用得靈活,用得恰當。
(二)關注過程與方法
對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不僅要看結果,更應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和掌握數(shù)學方法的情況。評價應有利于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之中,勤于實踐,大膽探索,樂于動腦、動口、動手,不斷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
(三)關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評價應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其主動性、積極性,增強其自信心,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主要看其是否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問題,是否樂于與人合作交流,是否勤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要特別重視思維過程的科學性、條理性、廣闊性和創(chuàng)造性。評價還應鼓勵學生敢于并善于鑒真?zhèn)魏蛢?yōu)劣,善于根據(jù)事物本身的特點和自己的實際情況選用最合適的知識、技能、方法。能夠突破思維定勢,做到不盲從,不因循守舊。
二、評價主體多元化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在評價學生時,應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讓家長和有關人員參與評價過程。” 評價不能由教師一手包攬,而應由教師、學生、家長和有關人員構成綜合主體,而以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為主。
(一)教師評價
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具有權威性,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觀、準確,不能帶有主觀好惡的色彩,更不能有情緒化的成分。應盡可能全面一些,三個維度不可或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學習過程,宜作縱向比較而不作橫向比較,善于發(fā)現(xiàn)閃光點,肯定每一點哪怕是極其微小進步。應以肯定優(yōu)點為主,指出不足應從鼓勵的角度使用語言。
(二)學生評價
自評要強調容觀性,實事求是,既不能縮小,更要防止夸大其詞,言過其實。鼓勵學生在自評過程中自我反思,吸取教訓,總結經(jīng)驗?;ピu要在自評的基礎上進行,充分尊重自我評價,要把別人的不足當作檢查自己的鏡子,把別人的長處看做自己努力的目標。這樣,互評就不僅僅是檢查一個人學習情況的活動,而且是大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過程。
(三)家長和有關人員評價
家長評價重在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主要看自學情況,看完成家庭作業(yè)的情況,看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有關人員的評價,主要是考察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能否自覺地去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運用所學數(shù)學知識、技能、方法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評價方式多樣化
“數(shù)學課程標準”認為:“評價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點,教師應結合評價內容及學生學習的特點,選擇適當?shù)脑u價方式,以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反映學生的進步歷程?!痹u價方式應盡快實現(xiàn)多樣化。
(一)書面考試、口試和活動報告相結合
書面考試可用于期中或期末考查,要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難度,但要避免出偏題、怪題,超越“標準”的要求。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適當增強開放性??谠囈嗽谡n堂教學中進行,一般考查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顒訄蟾嬉趯嵺`活動之后,由學生自己撰寫,可以在小組內交流。要多開展個體的和集體的數(shù)學實踐活動,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其自主地或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
(二)形成性和終結性結合
形成評價可以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yè)分析、單元測試、家長及社區(qū)人員反映和學生成長記錄方式。為作好形成性評價,學生、家長、教師都要作好記錄。終結性評價通常借助于期末考試,但不能把期末考試,特別是期末書面考試,作為終結性評價的主要依據(jù),終結評價的依據(jù)應側重于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尤其是努力程度。
(三)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結合
在呈現(xiàn)評價結果時,既可定量,也可定性,并以定性為主。定量評價,盡可能不用百分制而用等級制;定性評價可采用評語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什么,有了哪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等。無論是定量評價還是定性評價,其結果都應有利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四、評價應突出實踐性
“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數(shù)學學習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學習活動,小學數(shù)學的評價應十分重視實踐性。評價要多用活動報告的方式,鼓勵學生在實踐中考查自己的學習情況。不管是書面考試還是口試,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無論是定量還是定性評價,都要側重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上對小學數(shù)學課程評價的幾點想法,是結合課程改革的理論探索和實踐需要所進行的一些初步思考。這些想法還需要在操作層面上,在實踐探索中逐步改進。評價問題一直是小學數(shù)學課程改革乃至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希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同行提出更多更好的理念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