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瑞睿
【摘 要】建安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并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這與它慷慨悲涼的時代風格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建安文學,文風清峻、慷慨悲涼、深沉強勁、氣盛詞豐,是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寫人生感慨的燦爛歷史篇章。本文主要分析建安文學“慷慨悲涼”風格的形成原因。
【關鍵詞】建安文學;“慷慨悲涼”風格;形成原因
建安文學有著獨特的“慷慨悲涼”的風格,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密切相關的,人類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生活,周圍的草原、平原、水鄉(xiāng)、濱海、內(nèi)陸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精神和思想,那么,建安文學為何會出現(xiàn)“慷慨悲涼”的風格呢?
一、建安文學中“慷慨悲涼”的時代風格
時代風格就是同一時代、同一階級與同一民族,在外在因素的影響下,作品風格上表現(xiàn)出的相同或者相似之處,對于建安文學的精髓,就是其“慷慨悲涼”的敘事風格。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中描述到:“慷當以慷,憂思難忘”,劉禎在《魯都賦》中描述道:“義激毫毛,怨成??保瑥倪@些詩歌中都可以閱讀到奮發(fā)、激昂的情感。實際上,這種悲涼的描述在先秦時代就可以尋到跡象,但是先秦時代的作品尚未形成悲涼的風格,但是,進入了建安文學時代,文人的自覺意識開始覺醒,他們從創(chuàng)作主體角度來分析文學,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抒情作品。同時,在當時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之下,建安文人很容易出現(xiàn)悲涼之情,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無一不傳達著這種情感。
二、現(xiàn)實家園和精神家園的喪失
在建安時代,著名的文學家包括“建安七子”、“三曹”、“邯鄲淳”、“楊修”、“蔡琰”等等,這些文人生活的時代王朝岌岌可危,朝廷名存實亡,社會動蕩不安,文人們流離失所、淪落他鄉(xiāng),有些文人想乘機在亂世中有所作為,但是更多的文人則想尋求安神之所,保全性命。以“建安七子”為例,他們有大量的作品描述親人的流離失所,在這些作品中,他們表達出了社會動蕩給自己和家庭帶來的痛苦,格調(diào)非常的悲涼。
建安文人不僅失去了現(xiàn)實家園,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他們的精神家園,他們在政治上無依無靠,不得不暫時歸附于地方政權與軍閥,失去了心靈與精神的棲息地,而當時王朝對于文人的迫害也開始讓他們對儒家思想產(chǎn)生懷疑,在肉體、精神上,他們都無家可歸,這也是建安文學“慷慨悲涼”風格形成的主要誘因。
三、人的思想價值的沖突
在漢朝默念,政治黑暗、儒學衰敗,道家思想盛行,與儒家思想產(chǎn)生了巨大的差異,人們的思想價值與實踐活動產(chǎn)生了沖突,在儒家思想下,文人是沒有價值的,他們僅僅是政治活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個性被淹沒。在他們有了主體意識之后,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價值,他們的道德實踐與政治活動開始成為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手段。面對新的社會思考,他們開始思考自己的個性,渴望張揚個性,于是,就與傳統(tǒng)的道德思想產(chǎn)生了矛盾。他們渴望揚名立萬,在這一方面,曹操是典型的代表,他的樂府詩有著濃厚的政治意識,仙游詩則表達了他的享樂意識,由于政治環(huán)境存在差異,這些矛盾在他們的作品中也得到了隱蔽與平和的表達。
四、由于文學覺醒產(chǎn)生的失落感
在建安時代之前生活的文人,他們往往身兼數(shù)職,如官僚、文學家、學者等,其中官僚是最為重要的角色,隨著人們覺醒意識的產(chǎn)生,文學開始脫離學術與政治,成為了獨立的領域,真正全心全意從事文學活動的文人大量出現(xiàn),人文意識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強烈,在該種反差的影響下,他們的心底產(chǎn)生了寂寞感。漢末建安時期,文學正式脫離政治和學術成為一個自在自為的領域,其所得到的是自身地位的確立和自我質(zhì)性的完滿,其所失去的則是對政治的直接干預和對道德觀念的有效承載,這自然使文學產(chǎn)生一種孤獨感和失落感。作為文化轉型時期的文人,建安七子及曹植等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準確而深刻的反映了這種對本所擁有的功能丟失后所產(chǎn)生的失落感。
五、建安文學創(chuàng)作受到音樂的普遍影響
建安時期除繼承和發(fā)揚了此前的風習外,大文學家、音樂家蔡邕的弟子們、同樣也喜愛和擅長音樂的曹操、阮瑀、王粲,蔡邕的女兒蔡琰及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等人構成了鄴下文壇的主體,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政治和文壇領袖曹操、曹丕及建安后期文壇領軍人物曹植,都是精通音樂并有大量樂府詩創(chuàng)作的人物,因此,我們說建安文學創(chuàng)作籠罩在音樂藝術之中是不為過的。
建安時期是一個文化轉型的時期,也是一個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多元的時期,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社會責任與生命意識發(fā)生內(nèi)在沖突的時期,因此這個時期的文學必然是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姿多彩的,建安文學慷慨悲涼風格特征本身就顯示了其構成因素的多元性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參考文獻:
[1]姜廣振.略論曹丕對建安文學的貢獻[J].綏化學院學報.2011(02)
[2]邢培順.建安文學“慷慨悲涼”風格形成原因再探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04)
[3]張蕾梅.略論建安文學自覺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J].文學教育(上).2010(05)
[4]白金香.建安文學成因分析[J].文學教育(下).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