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愛妮
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與我們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想反的內(nèi)容,學生對此理解有很大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適時地給學生講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 思維方式 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觀
語言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jié)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使得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著相當?shù)奈幕町?,因此英語的學習絕不僅僅是單詞、詞組、句子和語法的學習,而是其背后的文化。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雙方的價值側(cè)重點不一樣。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fā)展自己,表現(xiàn)自己,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個人的利益高于集體的利益;而中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著根深蒂固的統(tǒng)治地位,對中國社會有著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儒家思想要求人生處世要以“仁義禮恭儉讓”為行為指南,要求下級要服從上級,子女要服從父母,妻子要服從丈夫等等,個人利益要讓位于集體利益,不要過分表現(xiàn)自我,要以集體利益為重,正是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思維方式使得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如此的差異。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xiàn)
1.對顏色和動物認同感的差異
由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經(jīng)常會學習到與顏色和動物相關的內(nèi)容,所以教師應該給學生講解中西方對有些顏色和動物的不同看法。同樣一件事物,由于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會大相徑庭,如對狗,龍以及紅色的看法,中國人蔑視狗,中國歷來就有許多與狗相關的不好的詞語,如走狗,狗腿子,癩皮狗,狐朋狗友,狗仗人勢等等,而在西方人眼中,人們則欣賞狗的忠誠,把狗當做人類的好朋友,他們則有很多贊美狗的成語或者句子,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龍在中國古代是十分吉祥,高貴的動物,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代詞,是權利和吉祥的象征,只有皇親貴族才能使用雕有龍圖案的東西,普通老百姓如果使用則會被處以死刑,而在西方國家,龍則表示可怕的,噴火的怪獸,人們避之而不及;對于紅色中國人則是非常喜歡,覺得紅色能夠給我們帶來吉祥好運,中國人在辦喜事的時候肯定是少不了紅色的,如結(jié)婚時新娘要穿紅色的喜服,過年要貼紅色的對聯(lián),小孩滿月時吃的雞蛋的外殼也要染成紅色等等,而對白色,中國人則把它和恐怖連在一起,如“白色恐怖”這個詞語,另外有人過世的時候我們才使用白色的東西,西方人則恰恰相反,他們喜歡白色,認為白色代表潔白無瑕,他們的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紗,而對于紅色他們則把它與血和暴力連在一起。
2.在稱謂方面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尊重老人,尊重長者的國家,中國的很多諺語就反應了這個思想,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他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要多”等等,在中國的家族里面,年齡最大的往往是最有權威的,家庭中的其他成員都要以他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喜歡以長者自居,主動照顧比我們小的人;而在西方國家,極少有人會倚老賣老,“old”一詞在他們看來是“不中用”的代詞,是和“不合潮流”,“老而無用”聯(lián)系在一起的。
3.在感謝與贊美方面的差異
在中國,家庭成員和好朋友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而且也會感覺雙方距離疏遠了,中國自古就有諺語“大恩不言謝”,對于關系非常親密的人來說,相互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在西方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人際關系,即使父母與子女,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如子女給父母端上一杯茶或者妻子為丈夫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對方都會說上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更是如此,不管別人給你幫了什么忙都需要道謝,這是最基本的禮節(jié)。
中國人講謙虛,從小老師就教我們“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所以當別人表揚我們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否認自己,如果我們接受了別人的夸獎,就會被別人認為是驕傲;但是在西方國家,當人們受到夸獎或者表揚時,他們會非常高興地接受并且會道謝。
4.在師生和個人隱私方面的差異
在中國,師生關系是一種很神圣的關系,自古就有“師如父”這一說法,中國人主張師生之間不要太親近,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學生不能直接稱呼老師的姓名,而是尊敬地稱呼“張老師,李老師”等等,平時老師也會覺得學生給我們檫黑板或者交作業(yè)本是學生的職責,要是學生沒有做的話,我們還會批評他們;但是在西方國家,學生可以直接稱呼老師的名字,老師也會和學生打成一片,經(jīng)常和學生一起參加各種活動,如果學生給老師檫黑板或者交作業(yè)本,老師會表示感謝,如果學生不做,老師也不生氣,老師會自己擦黑板或者收作業(yè)。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狀況是比較常見的,也是雙方關系進一步密切的表現(xiàn),因為問了年齡之后我們會用“大哥”或者“小弟”來相互稱呼,如果對方是未婚,要是有合適的人選我們還可以給他介紹,通過這些雙方的關系會進一步加深;但是西方國家的人卻對此非常反感,他們認為這些是個人隱私,而且即使是最親近的朋友他們也不會相互稱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如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三冊(第二版)Unit 3中的對話“how much do you earn? Enough to live on”, “How old are you? Its a secret.”,另外中國人熟人見面之后會問“你去哪?吃飯沒有?”其實我們并不是真正地在打聽對方去哪里或者吃飯沒有,但是你要是這樣問西方人他們可能會以為你在打聽他的行蹤或者要請他吃飯。
當然,東西方的差異遠遠不止表現(xiàn)在這幾個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如政治體制,宗教信仰以及節(jié)日慶祝方面,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或者學生遇到的現(xiàn)象,適當?shù)亟o學生講解東西方的差異。
參考文獻
[1]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三冊(第二版) 《新編實用英語》教材編寫組 高等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