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進 張俊前 姜樹輝
摘 要:根據高職人才培養(yǎng)方案,結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和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yè)課特點,對攝影測量與遙感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課時分布進行研究。經過實際教學驗證,本文提出方法促進了學生對本門課程知識的理解,并進一步縮小了校企差距,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關鍵詞:攝影測量與遙感;教學改革;教學內容;課時分布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重慶建筑工程職業(yè)學院教研教改課題-(項目編號:14C10)階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來,社會發(fā)展對測繪行業(yè)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但是又出現了一種很矛盾的怪現象,即用人單位招不到需要的人才而學生找不到就業(yè)單位。攝影測量與遙感這門課程理論基礎要求很高,理論性較強,同時,理論性又穿插于實踐中,實踐性非常強。該課程用人單位需求和學生技能狀況差別較大,供求矛盾體現得特別明顯。
一、高職院校攝影測量教學現狀
攝影測量與遙感是重慶建筑工程職業(yè)學院開設的工程測量技術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課。我院對該門課的教學要求是“學習攝影測量與遙感的基本知識,了解航測和遙感的基本原理、航測內外業(yè)工作內容,掌握其在實際中的應用?!睋Q句話說,學完本門課程,要求學生初步認識攝影測量與遙感的原理和工作方式,具備從事攝影測量內、外業(yè)生產工作的基本技能,能夠勝任航空攝影測量外業(yè)調繪、控制測量和內業(yè)立體測圖等崗位一線生產工作的技能人才。有調查顯示,目前的教學中,教學形式依然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學方式依然是教師講、學生聽,重知識、輕能力,呈現高耗費、低效率的特征[1]。
(一)高職院校學生特點
高職教育面對的學生有自己的特點。他們中大部分是考試分數不高,不適應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不適應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性知識的學習;面對分散孤立的課程知識,不知道哪些需要重點掌握哪些只需了解,以及如何應用,對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不高;他們大多希望畢業(yè)后直接參加工作,因而對動手的操作環(huán)節(jié)非常感興趣。同時,他們思維活躍,有較強的形象思維,但注意力集中時間不夠長,相對來說,適于“在做中學”。
(二)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特點
攝影測量與遙感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學科,包含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平差理論、數字圖像處理、傳感器技術等。這使得課堂教學信息傳輸量大,包含大量的抽象理論、方法以及圖形圖像表達。高職學生的一大特點就是理論基礎非常薄弱。對他們來說,攝影測量與遙感部分教學內容既抽象又陌生,晦澀難懂,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單純依靠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已經很難達到教學目的,理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內容設計與實施等諸多方面都需要進行相應的改變,以滿足高職高專培養(yǎng)適合企業(yè)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需求[2]。
二、攝影測量與遙感教學調整
攝影測量與遙感的教學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環(huán)節(jié)。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理論教學,應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實踐教學應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依托實訓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技能[3]。在教學內容上,應當以“單位的需求為我們的目標”,理清改革思路,通過對單位進行走訪、座談、問卷調查等,明確培養(yǎng)目標,整合教學內容,調整知識結構,不斷完善教學內容[4]。
我院工程測量技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明確《攝影測量與遙感》這門課程為64個課時,并且沒有設置實習周。在這種方案前提下,結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對攝影測量與遙感這門課的教學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理論教學組織,另一部分是實踐教學組織,詳見表1和表2,力求在有限的教學課時范圍內最大程度加深學生對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理解,推進本門課程的教學。
三、結論
通過教學實踐證明,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學組織方案,通過大量的實習,學生對攝影測量方法、航空影像、遙感影像的認識更為直觀,有利于保護高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縮小校企差距,減小了學生從學校到生產單位適應難度,對于設有攝影測量與遙感課程但非航測專業(yè)的本門課程的教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高瓊.高職攝影測量教學改革實踐[J].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7
[2]石雪冬.高職高專攝影測量與遙感教學新思考[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2014 .12
[3]梁新美.非測繪類專業(yè)測量學教學改革探討[J].地理空間信息,2008,6(4):141-143.
[4]王廣軍.新技術條件下非測繪專業(yè)測量學教學改革研究[J].礦山測量,2007,(0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