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第七中學
我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實施策略
張潤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第七中學
在新課標環(huán)境下,為了“提升學科素養(yǎng),注重能力生成”的新課標理念,以啟發(fā)思維,情景導入,語感培養(yǎng),語言積累為特色,從激發(fā)激情,潛心涵讀等方面探索與總結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良好的習慣,語感的培養(yǎng)淬煉的方法。
高中;英語教學;教學策略
在課堂上要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大膽說”的習慣。因為課堂依然是教學的主渠道,在課堂上一定要養(yǎng)成用心聽講的習慣,同時,英語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必須要親身體驗,才能掌握它。因此,在這個時期要注意語音、語調的正確、規(guī)范,鼓勵他們不要怕丟面子,要敢于開口。在課后要鼓勵學生“經常讀、規(guī)范寫、及時做”。養(yǎng)成了“經常讀”的習慣才能憑借語言的“慣性”解決語感問題。因此,初學階段應把朗讀和背誦放在突出的地位,并且要有布置、有檢查,這樣才能收到實效?!耙?guī)范寫”從教字母時就應該開始抓,要求書寫規(guī)范、工整、美觀、大方,講究筆順,保持合理間距,卷面整潔,不潦草。這既是書法的要求,又是訓練書寫習慣的方法。課外作業(yè)是課堂的延伸和有機組成部分,要讓學生在上課“認真聽”的基礎上,及時“做作業(yè)”,認真消化、復習、鞏固,尤其是要養(yǎng)成“先懂后做、先做后玩;做就要認真做,玩就認真玩,全身心地投入”的習慣,只有養(yǎng)成了好的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形成課堂活動規(guī)范能幫助教師有效組織和管理課堂活動。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應該更多地考慮怎樣形成一套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具有激勵機制的課堂活動方法和措施,并在學生理解和接受這些方法和措施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課堂活動行為習慣,使教師在組織活動時能“令行禁止”,指揮自如,確保師生配合默契。課堂的組織規(guī)范在這里主要指課堂上學生間的互動模式。常見的互動模式有:個體操作、接對子、小組合作或全班集體活動。課堂上教師常常需要根據(jù)活動的任務和要求,采用不同的組合方式,有時甚至需要調整座位或桌椅的擺放方式,以便學生互助合作,完成任務。教師應從新生一入學就要讓他們通過訓練熟悉各種組合方式對自己的要求,如:誰是partner、誰是自己的小組合作者、哪些活動通常采用什么合作方式等,這樣在教師發(fā)出開始活動的指令時,學生能迅速按要求組合好,并著手去完成任務。
課堂活動程序與教學組織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圍繞既定教學內容,在一定的時空環(huán)境中,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結構與程序。師生間的活動必須在一定時空背景中完成,且要遵循各種互動方式、規(guī)范和程序,以教學組織形式為紐帶,把各種教學要素,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一定的教學程序集合起來,方能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完成?;顒映绦蚴峭瓿苫顒幽繕撕筒襟E的過程。任何為完成某一教學任務而設計的課堂活動都應由幾個部分組成,教師應根據(jù)不同活動任務的每個部分間的聯(lián)系、進行的步驟和時間分配等形成一定的模式,并使這種模式表現(xiàn)為一套獨特的操作程序,當學生非常熟悉通常的活動程序時,教師組織活動就會得心應手。
教師的情緒和教學行為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和學習行為。營造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教師是主導因素。羅伯特·麥瑞克(Robert Myrick)認為教學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因素有以下六種:關懷、理解、認同、尊重、友情和信任。上述諸因素都是建立在“師生平等”的意識基礎上的,在課堂諸要素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他們在課堂活動中分別扮演特定的角色,同時承擔不同的責任。教師必須以平等的心態(tài)面對學生,以豁達、開朗、睿智、幽默去接受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自信與信賴、寬容與互動,建立師生間、同學問相互信賴、相互尊重的合作關系。“用有效的教學和組織技能構建起來的積極的課堂環(huán)境,對減少行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將起到重大作用?!?/p>
優(yōu)秀的課堂組織者常常是三言兩語、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即能讓學生心領神會,配合默契,有效的指令往往僅在舉手投足之間。教師應不斷學習,在不斷提高自身英語語言素質的同時,學會用classroom English與body language表達。classroom English與body language是與學生在課堂上溝通的主要方式,兩者運用得恰當與否關系到指令給予是否準確,活動能否順利進行。使用classroom English時,應考慮學生的語言程度,不能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課堂用語應盡量簡明扼要,言簡意賅,在不影響交流的情況下,無需太正式,特別要注意spoken language在一定語言環(huán)境中的運用。使用body language時,要注意其正確性、得體性和實用性。在保證能順暢溝通的前提下,把握好分寸,表達要符合習慣,要注意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人本主義理論的運用,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這也使教師角色發(fā)生了變化,從傳統(tǒng)知識的課堂中心角色轉變?yōu)橐粋€組織者、控制者、檢測者、參與者。教師角色的多重性,要求教師在活動的不同階段起不同的角色作用,既是活動的組織者,同時又起著控制、引導、督促的作用。教師作為組織者其角色任務是最重要的,組織者的角色扮演應貫穿活動的始終,這要求教師對課堂活動的時間、內容、方式、目的、過程等有通盤考慮,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活動開始前后,教師起著控制者、參與者、啟發(fā)者、信息源等的作用,什么時候結束活動、什么時候參與活動、怎樣啟發(fā)學生繼續(xù)活動等,應全在教師的“審時度勢”中。組織活動時還要注意對活動的情況及時反饋。反饋應側重學生的成功與進步,對學生的不足要注意采取恰當?shù)姆绞浇o予指出,不要傷其自尊心。特別要注意,在活動中學生出現(xiàn)的語言上的問題,教師不應見錯就糾,沒有必要因語言問題頻頻打斷學生活動,這樣會使活動無法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