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琪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科技處
科技創(chuàng)新要求驅動下的人才隊伍建設
曾琪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科技處
摘要:根據我國社會現狀和發(fā)展趨勢,指出高端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是制約從制造大國向創(chuàng)造大國轉型的瓶頸。分析了我國引進高端科技人才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問題,闡述了國內科技人員知識能力發(fā)展過程中的困惑,揭示了國內高等學校辦學體制和課程系統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之間的脫節(jié)現象。給出了相關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人才;軟環(huán)境;體制改革;教學改革
在我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世界第二的今天,國際流行產品的核心技術絕大部分確掌握在國外先進國家手中,導致我國成為世界產品的加工廠。例如目前當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而機器人的使用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鑰匙,但國內的機器人90%是美國、日本的產品,其核心器件-精密減速器依賴日本進口。手機最大的市場在中國,占世界總量的77%,但是主要核心芯片被外國控制;3200億美元的半導體市場中,我國的份額僅占10%;科技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9%,先進國家的達到70%。企業(yè)產品50%依靠國外技術生產,距離國家制定的2020年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時間緊迫。從中國制造轉到中國創(chuàng)造,從產品出口轉向科學技術的出口,人才成為主要關鍵因素。
1.1人才引進
按照科技部的統計,我國具有實際意義的高端人才在1萬人左右,是美國至的十分之一。在航空和汽車制造領域等尖端領域,院士很少。阿德麥肯錫的調研結果,中國市場上需要75000個一流職業(yè)經理人,而市場只能提供5000個,供需比差了10倍還多。10年之后,中國需要100萬高端人才。
在人才引進方面存在的問題是,采用的政策往往限于物質層面,忽略了軟環(huán)境和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引進的人才大多數是技術型和科研型人才,缺乏人文學科的人才引進機制;很多部門只關注引進人才,在留住人才和如何最大限度發(fā)揮人才的作用上沒有建立長效機制,管理機構對于科技人員的考核剛性太強,過于急功近利。部門領導者因缺乏戰(zhàn)略眼光,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所制定的計劃束縛了海歸科技人員創(chuàng)新積極性,影響到科技人員歸國數量和歸國人員的工作效率。雖然留學人員回國率達到30%-40%,但按照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最新統計,回國的留學生多是碩士,而博士的回歸率只有5%[1],目前我國高端人才指數僅為美國的1/12,高等教育指數不及歐盟的1/10[2]。
就硬件而言,中國的基礎設施確實與發(fā)達國家存在差距,大型科研設備利用率只有25%,在國外做實驗,即使是研究生也允許使用價格高昂的先進儀器,而國內的大型貴重儀器都被少數人控制,一年也用不了幾次。很多專家花錢買了機器,卻不愿意分享,導致利用率低。對理工科留學人員回國造成了負面影響。
我國空氣質量、水污染、糧食食品良莠不齊,是妨礙科技人才回國的一大原因。近年來,盡管中國經濟發(fā)展很快,但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沒有同步,中國最需要高端科技人才的地區(qū),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魯等地,大氣污染非常嚴重。2013年1月,北京沒有霧霾的天數僅有5天,其它特大城市如:廣州、上海和深圳等地先后出現霧霾天氣,導致很多外國人離開中國。相比之下,發(fā)達國家良好的生活居住環(huán)境,對中國人更具吸引力。
1.2國內科技人才
2014年由清華大學負責統計的技術人員數據:我國每萬名勞動力擁有研發(fā)人員數量為38人/萬名,是日本的29%韓國的28%德國的28%俄羅斯的34%,指標明顯低得多。人數比例少是問題之一,更值得思考的是科技人才未充分發(fā)揮作用的問題,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別是作為主力軍的高等院校,管理體制存在不少弊端。一方面,高校管理體制行政化造成科研教學人員邊緣化,純教師的地位和權利處于學校各類人員的底層,各種獎勵和榮譽必先經過具有各種“行政職務”的人員后進行再分配。另一方面,每年必定進行的考核制度逼著教師做短平快的項目,以避免本來不高的收入被劃掉一部分。帶著這種浮躁的心理,不可能做出具有顯示度的成就,獻身科學事業(yè)的崇高使命感逐年被消磨殆盡。從科研體制上說,我國管理剛性太強,很多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課題立項上,無暇顧及研究的最終結果,導致成果與預期目標實質上不吻合,與真正應用差距甚遠,致使科研經費浪費。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1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稱,“中國的高等教育的質量排在第70名。麥肯錫《新興市場人才報告》的數據表明,我國工程和金融方面的畢業(yè)生只有10%左右具備全球化企業(yè)所要求的能力,本土的MBA畢業(yè)生能夠勝任管理工作的不到20%”。IT服務行業(yè)高附加值的跨國服務收入僅占總收入的10%,與印度的75%的指標相距甚遠,高端文科人才的缺乏同樣制約著中國的經濟建設[3]。
目前高等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能力與發(fā)達國家確有差距,教材內容落后與市場且與實踐脫節(jié),不少教授忙于兼職,疏于教學,很多學生不會利用輔助教材,一門課一本書,知識單薄。少數專家構成的權利集團控制了所在領域的活動內容,學術壟斷在一定程度上使學術自由、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淪為口號。
自從本科擴招以來,一些大學的班級人數從30人擴大到50人以上;研究生大量登上講臺,廣泛應用多媒體授課,造成的弊病是師生互動的功能大大被削弱,缺少互動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對知識的把握膚淺。
擴招之前,大學與企業(yè)聯系緊密程度很高,學生至少有兩個月在企業(yè)實習。第一次為生產實習,從企業(yè)能夠看到專業(yè)學習內容相關的工藝和設備以及管理,為專業(yè)學習獲得了感性認識;第二次是畢業(yè)實習,了解現場的生產中的技術參數,所做的畢業(yè)論文實操性強,學生畢業(yè)很快可以成為熟練的技術人員?,F在企業(yè)改制,經濟利益成為企業(yè)負責人關心的頭等內容,大學生到企業(yè)難度增加,變成了走馬觀花的過場,學生受益程度顯著下降,導致后面的工作成為閉門造車。沒有與實際相聯系的知識學習,難以成就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端科技人才。
大學的功能是全方位造就具有綜合素質的人,盡管各個學校的管理層在教學體系中設計了選修課,涵蓋文理交融和相關專業(yè)的課程學習,提出了學分具體要求,但是教務部分往往機械地執(zhí)行,引導不力,而學習的學生注重學分的獲取,文理交融和雙學位沒有構成有機的整體,其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作用被打了折扣。
一方面是企業(yè)對于優(yōu)秀本科畢業(yè)生的不斷變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高等院校與就業(yè)市場不對接的教育模式,我們的教育扼殺了潛在的杰出人才[4],高等本科教育已經面臨抉擇。
在人才引進方面要著力增強軟環(huán)境建設,營造一個自由的學術氛圍。對于新引進的科技人員建立流動的聘任制的用人制度,建立退出機制,使重要的科研教學崗位成為真正高端人才的舞臺。管理層應該建立有效措施,讓人才在高校之間、校所之間、國家之間自由流動,放大人才的智力效應,科學技術和管理人才的知識和智慧得到傳播,他們自己也能夠采百家之長,豐富自己的內涵素養(yǎng),形成共贏的局面。
開設科技創(chuàng)新方法課程,大學教學體系中要將科學方法設置成必修課,從正面系統傳授科技發(fā)展史,各種創(chuàng)新方法,著名人物的成功事例等,在學生腦海中留下總體印象。讓學生懂得,想要獲得創(chuàng)新的成功,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5]。在科學方法論的影響下,學生將自覺地在以后的環(huán)節(jié)中,自覺進行文理交融的知識學習,有目標地選修與本專業(yè)聯系緊密的其它專業(yè)課程,從而形成發(fā)散性的思維習慣。
國家對于教育的投入已經大幅度提現已經達到財政收入的4%,2013年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為6184.9億元。所有大學都不同幅度獲得科研立項和經費資助。這些項目應該具備訓練本科學生的功能。在校學生要主動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從科研活動中獲得熏陶,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從經驗看,經過研究項目整體訓練的學生,后期動力是旁人不及的。
隨著國力日益增強,我國的科技硬件水平與國外先進國家相差無幾,使用率方面應該提高。我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好轉,海外留學科技人員的歸國向心力向好的方面變化。軟件方面,
要充分意識到軟環(huán)境是造成中國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應在校際交流、國際交流、柔性管理方面加以完善。對于國內科技人員應該在知識結構的方面繼續(xù)進展,提高終生學習的能力。
高校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影響到我國人才在科技上的競爭力,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方面,要積極優(yōu)化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體系,與社會和企業(yè)形成緊密共同體,互相促進,使得高校本科朝著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獲得更快的進展。
參考文獻:
[1]邱震海.需要高端人才來支撐未來30年的發(fā)展.IT時代周刊[J].2014,15
[2]社科院.科教人才成中國國家競爭力短板.中國青年報2010-10-26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10/26/content_3432636.htm
[3]清華大學.2014年國家創(chuàng)新藍皮書http://www.199it.com/ar?chives/271581.html
[4]錢穎一.中國的教育扼殺了潛在的杰出人才.2014-12-19 http://www.antpedia.com/news/59/n-489159.html
[5]涂善東.“全面工程教育”引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07,2:6-14
作者簡介:曾琪(1983-),女,工程師,科技管理,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科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