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立納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字詞如同建造沖天大廈所用的磚瓦般重要。只有完成了字詞教學,一切后續(xù)工作才能有序展開,否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是一句空話。在此,筆者就對如何強化小學字詞教學來談三點看法。
一、深挖字詞內涵,激發(fā)學生興趣
現代漢字幾經演化,但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規(guī)律依然未變,如果我們能將這些方法和規(guī)律穿插到教學當中,讓學生體會每個漢字的由來與內涵,勢必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但是,實際教學當中,我們卻習慣于讓學生掌握獨體字的筆畫、合體字的結構,使學生更多的是在死記硬背,而無法感受漢字的魅力,學習興趣從何而來?
我國知名教師黃亢美也認為,“漢字如‘詩似‘畫”,只有讓學生掌握了字理,才能快速、牢固地掌握漢字。如“手”在不同的字當中可能轉化為“扌”“又”等,這樣學生就能加深對“揮”“取”等字的理解,將之與“手”聯系起來;再如“烹飪”一詞,只要學生了解了“灬”表示火,“饣”必然與吃相關,即可理解其大意是做飯菜了。只要學生熟悉了基本的字理知識,掌握了常見偏旁部首的含義,就會形成較強的識字能力。
如果我們按照上述的方法,以字理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那么,學生在看到漢字時,就不再是面對枯燥、抽象的符號,而是解讀生動有趣的圖畫了,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猶然而生,識字教學質量自然會有效提高。
二、結合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字詞的敏感性
目前,我們的閱讀教學是以情節(jié)內容為中心展開的,費時費力不說,學生也只能記住個故事梗概,不利于學生對語文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仔細分析文章中的字詞,通過咬文嚼字抓住文章的精髓,在分析、比較和推敲過程中,感受文章的魅力,使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體會作者用詞之妙,進而實現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
語文學家夏丏尊曾說,對于語感敏銳者而言,“赤”所代表的不只是紅色,夜不一定與白天相反,田園也不只解讀為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一定是春天下的雨?!靶戮G”可能代表希望和自然,“落葉”則與無常寂寥相近。
小學語文課文多為精妙傳神之篇,經過咬文嚼字,學生會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如一位男教師上公開課,內容為《談笑》,教材上對“嫣然”的注解為笑得好看,該教師的教學過程如下:
教師微笑,并問學生:老師笑得漂亮嗎?
學生笑答:漂亮。
教師問:那能不能用“嫣然”來形容我的笑容呢?
學生經過短暫的討論,回答:不能!
教師追問:為什么?
一男生說道:“嫣然”是用來形容女的笑得漂亮,你又不是女的,怎么能用這個詞形容呢?
教師故作醒悟狀:哦,“嫣然”屬女性專利,那能不能用“嫣然”形容老奶奶的笑呢?
學生笑答:不能,“嫣然”只能用來形容年輕女性的笑。
……
經過上述生動的教學,學生就對“嫣然”的“三要素”:年輕、女性、笑得好看有了更深的理解,使之以后見到年輕女性燦爛的笑容,就馬上會聯想到這一詞語。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只有了解了每個字、每個詞的意義和情味,才能形成深切的語感;也只有將生活之中的點點滴滴的感受與語文文字結合起來,才會有更深的感悟。
如果我們在教學當中,總是讓學生經歷這樣的過程,學生的語感就會越來越敏銳,逐漸形成品詞析句的本領。
三、將字詞練習變換為字詞運用,進一步提高字詞教學的效益
新課程改革之后,課文后面的“讀讀寫寫”不見了,增加了“讀一讀、背一背”,表面看,只不過是教材呈現形式的變化,但實質上卻是小學語文教學質的變化。如果我們處理不當,就會使學生忽視字詞教學,或者盲目地課外尋找字詞練習補充材料。
在傳統(tǒng)教學當中,字詞教學與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同義詞、反義詞的辨析等同起來,形成以組詞、選詞、填空為代表的練習形式。為了應對考試,師生在這樣的練習上費盡心機、下足力氣。但是,在作文課和口語課上,則對字詞應用避而不談,作文當中的錯別字和運用不當的詞語得不到及時的糾正。換而言之,就是我們只將字詞教學限定在了認知領域,而在綜合應用領域則根本不考慮字詞教學,這是典型的重認知、輕能力、輕應用的做法,是極不利于字詞教學的。
我以為,新教材之所以如此安排字詞教學,并非是要削弱字詞教學,反而是為了擺脫應試教育對字詞教學的束縛,為字詞教學營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針對這種變化,我們應該將認知與應用結合起來,通過應用來促進學生對字詞的認知,促進教學效益的提高。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1.強化作文評改中字詞糾錯的環(huán)節(jié)。作文實際上就是一個字詞應用的過程,不重視作文當中字詞的糾錯工作,無異于放棄了字詞教學。只有同時重視認、辨、用,才能避免本末倒置。
2.在閱讀教學中多聽寫、多復述。成段地聽寫和復述是學生掌握字詞最為有效的方法,通過這兩種手段,我們可以獲得學生掌握字形、理解詞義的真實情況,而且學生在聽寫完之后可以自己對照課文找出存在的問題,操作簡單,也使學生獲得了遣詞造句的機會。
3.將字詞復現與新授內容結合起來。字詞的掌握是習得性的,是一個不斷反復和重復的過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應該在講授新內容的同時,對重點字詞進行必要的重復。
4.讓學生在細心揣摩當中完成詞語積累和運用。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揣摩文章的字、詞、句,品味字詞的妙處所在,使之在反復訓練當中形成語感,形成摘錄好詞、佳句的良好習慣。在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詞語之后,則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進行描寫,以身邊小事為中心展開論述,以用詞準確、語句通順為基礎要求,只求質量,不求數量。
總之,字詞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只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幾個生字、學會幾個生詞,而是融識字析詞、閱讀理解、寫作訓練為一體。因此,我們應該結合教學實踐,勤于思考,勤于總結,引導學生不斷地豐富自己的文化積淀。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