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彥強,孫忠人,魏慶雙,姜 凡,劉尚策,張亞娟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40)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老齡化的進一步加重,腦血管疾病逐漸成為目前我國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1]。而在腦血管疾病譜中,腦血栓形成發(fā)病率占到1/3。由于中樞神經(jīng)元損傷的不可逆性,無法自然恢復,往往形成殘疾,重則危機生命。因此,積極開展腦梗死的預防工作,對于降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尤其是腦梗死的發(fā)病率、致殘率、致死率等顯得尤為重要。
臨床中發(fā)現(xiàn),針刺風池穴可以改善腦供血不足所引發(fā)的各種癥狀,包括眩暈、一過性黑蒙等,尤其對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TIA 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而有研究表明TIA 可誘發(fā)腦缺血耐受,并且有學者證實針刺風池穴對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血流速度具有“雙相、良性”調節(jié)作用[2]。筆者臨床中總結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因后循環(huán)缺血而采用針刺風池穴治療的患者,發(fā)生腦血栓形成性腦梗死的病灶面積通常較小,經(jīng)康復訓練后,后遺癥較少。因此,推測針刺風池穴可能存在激活大腦的缺血耐受現(xiàn)象。為進一步證實此推斷,設計實驗研究,探討針刺風池穴預處理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及治療作用。
選用健康成年的Wistar 雄性大鼠32 只,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內的實驗動物中心提供,所有實驗大鼠體重約為(330 ±10)g。
所有實驗用Wistar 大鼠,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4 個小組,各組大鼠分布情況如下:正常組8 只,腦梗死組8 只,缺血預處理組8 只,針刺預處理組8 只。
線拴法制備大鼠大腦中動脈閉塞的動物模型:采用改良Zea Longa[3]方法制備左側大腦中動脈閉塞腦梗死模型。
動物麻醉,經(jīng)頸外動脈插入自制尼龍線栓,栓塞大腦中動脈后,間斷缺血30 min(3 次10 min,每個10 min后將線栓退至頸內動脈內恢復血流10 min),術后拔出線栓,結扎頸外動脈的殘端。常規(guī)飼養(yǎng)24 h后,采用改良Zea Longa 法制備大鼠大腦中動脈閉塞(MCAO)動物模型。
針刺大鼠雙側風池穴,每日針刺l 次,每次30 min。連續(xù)針刺7 天。針刺結束后行MCAO 動物模型制備。
指標檢測由不了解實驗分組及治療情況的研究人員負責,并進行指標評估與記錄。
1.6.1 神經(jīng)功能評定 實驗動物麻醉清醒后,將其放回鼠籠,自由飲食,分別于MCAO 后24 h、72 h 和7 天分別進行神經(jīng)功能評分。評分采用Longar5 分制標準。評分標準如表1。
表1 大鼠神經(jīng)功能評分標準
1.6.2 平衡試驗(Beam Balanee Test) 各組大鼠分別于實驗周期的第24 h、72 h 和7 天3 個時間點分別進行平衡功能評測。評分方法:將一根寬1.5 cm、長150 cm 的木條一端懸空,另一端固定。觀察1 min 內大鼠的行為反應,按表2 標準進行評分。在每個評測日進行4 次測試,兩次間歇2 min。4 次測試結果取平均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表2 大鼠平衡實驗評測標準
1.6. 3 Morris 水迷宮試驗 定位航行實驗(Place Navigation Test):定位航行實驗是用來測量大鼠對水迷宮學習和記憶的獲得能力。將4 組大鼠于實驗周期開始后第4 天開始進行學習訓練。歷時4 天。每天進行4 次訓練,每次訓練間隔為30 s。
空間探索實驗:于定位航行實驗第7 天下午撤除平臺,大鼠于原平臺對側象限放入水池,觀察實驗大鼠在120 s 內在原平臺所在象限巡游時間的總和,記錄為空間探索時間。
正常組神經(jīng)功能評分為0 分,腦梗死組、缺血預處理組和針刺預處理組神經(jīng)功能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損,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各組間存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各組不同時間點神經(jīng)功能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其中缺血預處理組和針刺預處理組神經(jīng)功能評分改善情況優(yōu)于腦梗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而針刺預處理組和缺血預處理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4 組大鼠神經(jīng)功能評分結果見表3。
表3 各組大鼠神經(jīng)功能學評分比較 (±s)
表3 各組大鼠神經(jīng)功能學評分比較 (±s)
注:與腦梗死組比較,▲P <0.05;與缺血預處理組比較,★P >0.05。
組 別 n 1 天 3 天 7天正常組8 0.00 ±0.00 0.00 ±0.00 0.00 ±0.00腦梗死組 8 2.63 ±0.74 2.38 ±0.52 1.63 ±0.52缺血預處理組 8 2.75 ±0.71 1.50 ±0.54 0.75 ±0.71▲針刺預處理組 8 2.50 ±0.93 1.38 ±0.52 0.88 ±0.99▲★
各組大鼠分別于實驗周期的第24 h、72 h 和7 天3 個時間點進行平衡功能評測。采用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方差分析顯示,各組間總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缺血預處理組和針刺預處理組平衡功能改善情況優(yōu)于腦梗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而針刺預處理組和缺血預處理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各組平衡實驗結果見表4。
表4 各組大鼠平衡試驗結果比較 (±s)
表4 各組大鼠平衡試驗結果比較 (±s)
注:與腦梗死組比較,▲P <0.05;與缺血預處理組比較,★P >0.05。
組 別 1 天 3 天 7天正常組1.28 ±0.21 1.25 ±0.13 1.31 ±0.11腦梗死組 4.38 ±0.74 3.75 ±0.71 3.13 ±0.99缺血預處理組 4.25 ±0.89 3.13 ±0.84 2.00 ±0.76▲針刺預處理組 4.13 ±0.84 2.75 ±0.71 2.25 ±1.04▲★
2.3.1 定位航行試驗結果 4 組大鼠于實驗周期開始后第4 天開始學習訓練,記錄第7 天4 次訓練所用時間的平均值作為逃避潛伏期指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腦梗死組、缺血預處理組和針刺預處理組潛伏期時間明顯延長,與正常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而缺血預處理組和針刺預處理組與腦梗死組比較,潛伏期時間減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針刺預處理組和缺血預處理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各組定位航行逃避潛伏期時間見表5。
表5 各組大鼠定位航行逃避潛伏期時間比較 (s,±s)
表5 各組大鼠定位航行逃避潛伏期時間比較 (s,±s)
注:與腦梗死組比較,△P <0.01;與缺血預處理組比較,★P >0.05。
組 別 7天正常組22.38 ±3.02腦梗死組 41.63 ±11.08缺血預處理組 25.00 ±5.61△針刺預處理組 27.75 ±7.57△★
2.3.2 空間探索試驗結果 4 組大鼠空間探索試驗評定結果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腦梗死組、缺血預處理組和針刺預處理組大鼠120 s 內在原平臺所在象限巡游時間明顯少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提示記憶功能存在缺損。而缺血預處理組和針刺預處理組與腦梗死組比較,空間探索時間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針刺預處理組和缺血預處理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各組空間探索時間見表6。
表6 各組大鼠空間探索時間比較 (±s)
表6 各組大鼠空間探索時間比較 (±s)
注:與腦梗死組比較,△P <0.01;與缺血預處理組比較,★P >0.05。
組 別 時間(s)正常組60.25 ±6.84腦梗死組 34.63 ±5.40缺血預處理組 46.88 ±5.97△針刺預處理組 45.63 ±4.37△★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是一組以動脈硬化為基礎,以腦組織發(fā)生缺血缺氧性損傷為主要病理改變的疾病。在損傷早期,存在多種機制包括局部炎癥反應[4-5]、血腦屏障破壞[6]、自由基損傷[7]、興奮性氨基酸毒性反應[8]、細胞內鈣超載[9]、細胞凋亡[10]等。因損傷區(qū)域不同,臨床變現(xiàn)通常不一。
Kitagawa 等[11]于1990 年報導在沙土鼠大腦內存在缺血耐受現(xiàn)象。缺血耐受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為腦梗死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開辟了新途徑,最近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除缺血之外,包括低氧[12]、高氧[13-14]、低溫[15]、藥物[16]、艾灸[17-18]等其他多種預處理方式均可以引起大腦對再次缺血的耐受。并且實驗證實針刺預處理也可誘導腦缺血耐受,從而對腦組織起保護作用[19-20]。
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風池穴可以調節(jié)椎基底動脈血流[21],臨床中也發(fā)現(xiàn),針刺風池穴可以改善腦供血情況,改善腦血流,擅長治療因腦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中指出:風池主“目眩,苦頭痛,頸項痛不得回顧,目淚出,欠氣多?!憋L池穴位于斜方肌兩側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匯合處,上項線直下凹陷處發(fā)際內。與頸交感神經(jīng)聯(lián)系密切。臨床中筆者發(fā)現(xiàn),針刺風池穴,可以起到降低交感神經(jīng)緊張度、興奮迷走神經(jīng)的作用。所以,筆者采用風池穴預處理,實驗結果證實,缺血預處理組、針刺預處理組與梗死組神經(jīng)功能學評分、平衡實驗評分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 <0.05),針刺預處理組定位航行試驗逃避潛伏期(27.75 ±7.57)s,空間探索時間(45.63 ±4.37)s,與腦梗死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0.05)。提示針刺風池穴預處理,可以改善腦梗死大鼠神經(jīng)功能,恢復平衡功能,提高學習、記憶能力,可以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缺血性耐受。由于針刺無毒副作用、簡單易行、安全可靠、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1] 王北松.缺血性腦血管病研究近況與中醫(yī)治療概略[J].中醫(yī)藥信息,2001,18(3):2-5
[2] 王強,朱廣旗,胡蓉.針刺風池、“供血”穴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臨床療效與機制探討[J].中國針灸,2009,29(11):861-864
[3] Zea Longa E,Weinstein PR,Carison S,et al.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ectomy in rats[J]. Stroke,1989(20):84-91
[4] Jong Youl Kim,Masahito Kawabori,Midori A Yenari.Innat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stroke:mechanisms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J].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2014,21(18):2076-2097
[5] Rong Jin,Lin Liu.Role of inflammation and its mediator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translational research,2013,6(5):10
[6] Bolanle M. The Immune Response to Acute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nd Associated Post- stroke Immunodepression:A Focused Review[J].Aging and Disease,2014,10(5):307-326
[7] Lingfeng Wu,Kunnan Zhang.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neuronal necrosis in ra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4,9(19):1753-1762
[8] Savita Khanna,Zachary Briggs,Cameron Rink. Inducible Glutamate Oxaloacetate Transaminase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Against Ischemic Stroke[J].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2015,22(2):177
[9] Rachna S Pandya,Lijuan Mao.Central Nervous System Agents for Ischemic Stroke:Neuroprotection Mechanisms[J].Central nervous system agents in medicinal chemistry,2011,11(2):89
[10] Syamantak Majumder,M Ilayaraja,Himabindu Reddy Seerapu,et al.Chick Embryo Partial Ischemia Model:A New Approach to Study Ischemia Ex Vivo[J].PLoS ONE,2010,5(5):528
[11] Kitagawa K,Matsumoto M,Tagaya M,et al. Ischamic tolerance Phenomenon found in the brain[J].Brain Res,1990,528(2):21-22
[12] 張鏞,劉振芳,張曉.低氧預處理對腦缺血時沙鼠腦紅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06,39(2):135-136
[13] 黃朔,吳麗珉,孫連坤,等. 高壓氧預處理可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29(5):423-425
[14] 蔡宏斌,葛朝明.不同壓力高壓氧預處理與大鼠腦缺血灌注損傷缺血半暗帶神經(jīng)元細胞凋亡[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1):50-54
[15] 李明,代小秋,程愛國.低溫預處理對大鼠脊髓損傷早期病理形態(tài)學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0,13(6):920-921
[16] 陳淑增,王杰華.氟伐他汀預處理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腦組織及表達的影響[J].免疫學雜志,2012,28(4):309-311
[17] 華金雙,孫忠人.艾灸預處理抗腦水腫作用研究[J]. 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54-55
[18] 華金雙,李麗萍,孫忠人.艾灸預處理對腦缺血大鼠蛋表達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86-87
[19] 孫忠人,唐偉,王威,等. 針刺預處理誘導全腦缺血大鼠海馬區(qū)即刻早期基因c- fosmRNA 及其蛋白的表達[J]. 中國臨床康復,2006,10(19):125-127
[20] 陳麗平.百會、水溝穴不同時程電針預處理對腦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腦屏障的影響[D].杭州: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13:3
[21] 袁曉軍,郝喜書,賴仲平,等.針刺風池穴對腦血流的影響[J]. 中醫(yī)雜志,1996,3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