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階》是王小盾先生第一次探究音樂文獻學的著作,其內容豐富,貼近學術研究,創(chuàng)設學術訓練,為研究生的學習階段提供一個藍本。作者以其獨特新穎的視角,從自己成長出發(fā)、通過教學經驗的積累和學生成長為例,以嶄新的寫作思路為讀者,勾勒出中國音樂文獻學的獨特價值。不僅充分展示了作者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開闊的視野、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而且體現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鮮明特色。
【關鍵詞】《中國音樂文獻學初階》;自我成長;學生成長;價值;體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中國音樂文獻學初階》(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以下簡稱《初階》)一書寫作的出發(fā)點,也是其最為突出的特色。深黃色的封皮、簡潔的設計代表了這本書的性格,平和而內斂。作者在《初階》的后記中寫到“本書是和音樂研究者相互交流的產物。其中大部分的內容,作者曾經在不同的課堂上講授。特別是2007年11月、2011年11月在中國音樂學院開設了兩次系列講座,講座題目就是“中國音樂文獻學初階”①?;诖耍冻蹼A》的內容來自于王小盾②先生長期教學實踐和學術研究積累中的經驗,讓他在撰寫本書時,在內容、體例、架構方面,與其它音樂文獻學著作不同。
《初階》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術底蘊,堅實的文獻知識,更為我們展現了中國音樂文獻學寫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體系。全書包括正文、附錄、后記。正文由七講內容寫作而成;附錄由四個不同專題資料寫作而成,其資料來源是王小盾先生的學生提供初稿,再由作者校改定稿。作者以其獨特新穎的視角,從自己成長出發(fā)、通過教學經驗的積累和學生成長為例,以嶄新的寫作思路,為讀者勾勒出中國音樂文獻學的獨特價值。
拜讀完本書,掩卷沉思,筆者就讀后所悟淺談如下:
一、以自我和學生成長出發(fā),談中國音樂文獻學的價值
王小盾先生主要從事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的研究工作,在中國韻文史、古代音樂、古代宗教藝術等研究領域均有建樹,學術成果共達300多萬字,他取得的學術成就得益于在研究生階段做了充分的文獻學訓練。從自己的成長出發(fā),以研究期間的學習經歷和工作后的科研經歷總結成《初階》一書第一講的內容:作者的個人經歷和學術經驗,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學術之路的堅實基礎,文獻學成就一個人的學術成就。王小盾先生在碩、博研究生學習期間,除課堂學習外,都是在圖書館看書。他的碩士研究方向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他對《史記》、《孟子》、《詩經》、《文選》、《四庫全書總目》等經典著作及其注疏書作了反復閱讀,加強了自己在文史各方面的知識素養(yǎng),學會客觀、完整地掌握歷史著作的重要性。出色的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明曲本色論的淵源及其在嘉靖時代的興起》。博士研究方向是隋唐研究歌詞,在這三年里,他的讀書量遠遠超過了過去的想象,為其學術視野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不僅完成了45萬字的博士學位論文《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詞》,而且在此之前還編輯了一部長達120萬字資料考訂性質的作品《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詞集》。王小盾先生以自己的成長經歷,充分闡明了中國音樂文獻學這一學科對于音樂學專業(yè)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也告訴音樂學學子掌握中國音樂文獻學的方法是必要的,文獻訓練工作是必要的。
此外,王小盾先生還以學生成長的個案闡釋中國音樂文獻學的學習價值,通過活生生的例子,讓音樂學學子了解如何學習中國音樂文獻學,如何通過學習中國音樂文獻學使自己成長,如何在學術領域耕耘并結出自己的學術成果。1995年趙塔里木在揚州大學隨作者攻讀博士學位,作者對如何確定趙塔里木的研究方向很是謹慎,通過考察,他遵循一個原則性的出發(fā)點:其研究方向既要符合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學術規(guī)范,又要結合其民族音樂學的特長。由此,作者以比較特殊的方式指導趙塔里木教授完成學位課程。第一門課程是古典文獻學,除要求趙塔里木學習文獻學基本知識外,還對其進行文獻訓練。為此,趙塔里木為《四部精要》寫了八十多篇解題,增加了對古書的了解,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資料。第二門課程是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學術史,幫助其讀懂資料、正確分析資料。作者要求趙塔里木教授在學習過程中,一邊聽課,一邊采用比較閱讀,比較分析的方式寫作,達到學習新知、深化舊知的目的。最終,在作者的指導下,趙塔里木完成了高質量的博士論文《在中亞傳承的中國西北民歌:東干民歌研究》。該論文體現出新的眼光、視角和方法:把對象變?yōu)椤盎睢钡牟牧?,采用文學研究和民族音樂學相結合的方法,以及文獻資料和田野資料相互參證的方法而寫作,分析條理清晰而富有深度。
王小盾先生既注重了對我們有價值的科研知識,又注重學生的學習要求、發(fā)展方向。既了解作為研究者需要掌握的音樂文獻學知識,也了解作為學生需要掌握的音樂文獻學知識。通過自我和學生成長為例告訴音樂學專業(yè)學生應如何學習音樂文獻學,如何從這些音樂文獻資料中幫助自己,從而提高學術研究的質量,充分地論證了中國音樂文獻學對于音樂學研究的價值。
二、從教學經驗的出發(fā),架構中國音樂文獻學的新體系
通過閱讀,筆者以為《初階》一書與其他中國音樂文獻學著作的區(qū)別在于寫作體例不同。中國是一個具有文獻記載傳統(tǒng)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著浩如煙海的文獻,記錄著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文化發(fā)展軌跡,它的數量之多,內容豐富,是世界其他國家所不及的,這就要求我們對文獻進行合理分類,采用適合的體例書寫文獻,使文獻資料兼顧歷史的原貌和現實的使用?!冻蹼A》一書以具體的教學實踐闡釋如何學習中國音樂文獻學;以自己的教學經驗,構建了本書的書寫體例,開創(chuàng)中國音樂文獻學的新體系。
目前所見已出版的中國音樂文獻學著作以《中國音樂文獻學》③為代表,該書書寫體例是總論與分述的結合,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來介紹中國音樂文獻學。內容安排依次為緒論;音樂文獻的目錄;音樂文獻的版本與???;二十六史樂志、律志和藝文志中的音樂文獻;會要會典中的音樂文獻;《十通》中的音樂文獻;類書中的音樂文獻;古代音樂著作;古代著述中的音樂篇章;近現代音樂著作;樂譜類文獻;報刊類音樂文獻;佛教道教音樂文獻;使用于音樂學相關的工具書;機讀型音樂文獻。對中國音樂文獻進行梳理、整合,為學習者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可資參考的材料,便于查閱。但這樣一一進行中國音樂文獻資料的羅列,閱讀起來比較繁瑣、枯燥,在方法上,也未能給學習者提供一個如何學習中國音樂文獻學的方法論。因此,《中國音樂文獻學》是一本較好的工具書,但并非一部適宜于音樂學專業(yè)學生學習中國音樂文獻學的好教材。
而《初階》一書以“授人以漁”為出發(fā)點寫作。全書由兩條線索編寫。首先是正文,分為六講,主要介紹怎樣學習文獻學,怎樣使用文獻學。其次是附錄,主要介紹已有音樂文獻學的資料情況,便于大家在學術寫作過程中查找運用。二者結合,把音樂文獻學的內容和運用方法交代的很清晰。比如,第一講為進入學術工作的十條經驗。開篇就告訴讀者如何做好學術工作,以自己的經驗積累,讓學習者掌握學術工作的一些基本方法。方法如根基,根基不牢固,上方堆砌地再華麗也是虛的,沒有實用性。作者以個人經歷讓我們感受其作者學術之路的堅實基礎,文獻學成就一個人的學術成就。十條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在研究生階段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學會一種思維方式去掌握文獻學。這十條經驗是“1.從事實出發(fā),而非從原則出發(fā);2.讀原著;3.尋找材料、閱讀材料、分析材料——關于學術能力的三句話;4.即類求書,因書究學——完整地掌握歷史著作;5.讀書得間——兩種比較:同背景比,同相近事物比;6.小題大做;7.看起來難的事情容易做;8.天子狩獵和大禹治水;9.資料與理論并舉;10.做減法”。④條條經驗都讓我在論文寫作方面受益匪淺。我們做學術過程中,要從事實出發(fā),學會做減法,注意小題大做,避免欲望的膨脹,養(yǎng)成合理的習慣,只有具體細微的認識才能成為堅實的知識。
第二講為學會閱讀:以《禮記·樂記》為例。首先談到關于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問題,作者提出要想在見解上超越前人,先要在讀書上超過前人。由此,提出三條建議:1.好讀書不求甚解;2.提要鉤玄,是一種鼓勵思考的學習方式;3.八面受敵,其要點是既要注意分析又注意綜合。其次,就具體個案進行分析,閱讀《禮記·樂記》的兩個方案。我們經常在懊惱,如何寫作,問題關鍵在于如何閱讀文獻,積累材料。作者在此提出兩個閱讀方案:1.閱讀之前需做必要的準備。認真對待一本書,給予它整體性的尊重,我們需要先了解這本書的背景情況、選擇好的版本等。就好比我們參加學術研討會,你必須要對會議主題有一定了解才能進入他們的研討的場域中,才能交流、學習,不然你只能是局外人,他們在你的面前也只是一群老人,沒有共同的話題。此內容作者通過具體閱讀《樂記》的方式分析出,我們需要新的角度理念,帶著審讀、研究、思考和批評的角度去閱讀這些論文和著作,便于我們透徹掌握文獻的精髓,從而習慣于古文的閱讀。2.通過比較,認識古書的歷史結構。作者把《禮記·樂記》與《史記·樂記》比較,便于更好的還原真實的文獻資料,探索文本來源真實性。在我們做學術的過程中,寫作材料必須真實,最好能找到最早的版本。作者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具體個案地闡述,意在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如何閱讀中國音樂文獻資料的方法,從而說明學術工作中引用文獻的價值性。
第三講為掌握文史研究方法的三條途徑。1.做一項練習,完成一項文獻學的聯系。作者用具體事例進行闡釋,他給學生講文獻學,都會布置練習題,如分類列舉60種比較重要的文獻學工具書,參考某文獻書,寫一篇書籍解體,有助于掌握文史研究技術。2.進行音樂文獻學研究。作者以自己的博士生李方元、孫曉暉、喻意志三人具體學習音樂文獻學的過程作了介紹,以此說明音樂研究者有必要進行音樂文獻學的系統(tǒng)訓練,幫助他們確立史源意識,重視最早的原始典籍資料。3.按跨學科研究的需要,系統(tǒng)閱讀。作者以趙塔里木教授的博士論文《在中亞傳承的中國西北民歌:東干民歌研究》寫作經歷說明,音樂文獻學是一門知識或一種研究、一種思維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學術素養(yǎng)。用具體的個案分析告訴我們學習文獻學途徑,學以致用,提升論文的深度分析。作者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告訴學習者在學術研究中,做學術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習中國音樂文獻學,就是要學習方法論,才能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找到有價值性的資料,才能讓中國音樂學術研究在世界學術領域中展示出獨特的東方價值。
附錄部分由四個專題寫作而成,非常詳細并且條理清晰地列出了音樂文獻學“即類求書,因書究學”的路徑,即便對于搞圖書情報學的人而言這附錄也是有含金量的,因為包含了圖書請報數最看重的信息檢索路徑。 附錄一為古典文獻學參考書解題;附錄二為音樂典籍在大型叢書中的分布;附錄三為類書中的音樂資料;附錄四為日本、韓國古代音樂文獻目錄。附錄部分的內容是參考書和文獻的羅列,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對中國音樂文獻學領域的書著或資料進行情況介紹,便于大家查找時,能找到適合地參考版本資料,體現出作者了解學生需要怎樣的中國音樂文獻學知識。
三、結語
《初階》雖然是王小盾先生第一次探究音樂文獻學的著作,但是其內容豐富,貼近學術研究,創(chuàng)設學術訓練,為研究生的學習階段提供一個藍本。該書的立論點是科研基礎和教學基礎,以具體的教學和科研個案闡釋音樂文獻學地使用對學習音樂的人是非常有價值的。
《初階》一書的書寫方法、內容安排,給予學習者以經驗、以方法、以行動,利于學術者的研究之路,對于音樂學學術入門者是不錯地選擇。從它的書寫視角看,其“文獻學不光是一門教人找材料的學問,而且是一門教人掌握學術規(guī)范的學問?!彼v究“類例既分,學術自明”,講究“述而不作”,講究“追求古本之真甚于事實之真”,核心精神是強調科學的操作規(guī)范,強調作為學術基礎的資料工作的獨立價值,強調學術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⑤不僅充分展示了作者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開闊的視野、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而且體現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鮮明特色。
音樂文獻學學科的建立,最早始于1985年許勇三先生撰文在國內建立“音樂文獻學這門學科”⑥。為提高音樂學研究生的文獻研讀能力,延伸研究方向,部分音樂專業(yè)院校向碩、博研究生開設音樂文獻學課程。但直至今日,音樂文獻學課程內容的安排仍不夠完善:有的傾向于文獻宣讀,有的傾向于文獻理論與方法講解,有的傾向于文獻檢索和利用。通過對王小盾《初階》一書的學習,筆者拙見,在課程設置里以章節(jié)、專題等多形式進行教學,將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首先需對音樂文獻概論、音樂文獻常識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掌握文獻學的基礎知識。其次將古典文獻學理論與音樂文獻學結合且實踐,掌握音樂目錄學、版本學、??睂W、傳注學、輯佚學、辨?zhèn)螌W和史源學的知識且進行學術訓練。再次對正史中的音樂文獻、類書中的音樂文獻、經典名著選讀、近現代文獻、樂譜文獻進行梳理式地學習。最后充分地利用音樂文獻學資料,提升學術思考與寫作的廣度與深度。
《初階》是中國音樂文獻學領域的一部嘗試性全新的研究著作,體現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核心觀念。對于研究者來說,音樂文獻學除了對資料的一一例舉、分類,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掌握音樂文獻學的方法,如何運用文獻資料,使其在學術研究挖掘出最詳實的史料證據,提出最有價值的學術觀點;對于讀者來說,要學習的不僅是書中的學問,更要借鑒和傳承作者做學問嚴謹態(tài)度和終身學習的探索精神。史料詳實的文獻學定會在后繼者不斷學習和挖掘中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讓花香沁入學術海洋,培育出綠色有機的果實。
注釋:
①王小盾.初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第一版):368.
②王小盾先生學術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中國音樂文學研究,著有《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1990)、《漢唐音樂文化論集》(1991)、《唐代酒令藝術:關于敦煌舞譜、早期文人詞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1993)、《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1996)、《漢文佛經中的音樂史料》(2002)、《詞曲研究》(2003)等書;二是中國早期文化研究和文化傳播研究,著有《原始信仰和中國古神》(1989)、《中國早期藝術與宗教》(1998)、《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2003)、《從敦煌學到域外漢文學》(2003)、《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2007)等書,是當下中國音樂文學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
③方寶璋,鄭俊暉.中國音樂文獻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第一版).
④王小盾.初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第一版):7-30.
⑤王小盾.正史樂志律研究的學術意義——《兩唐書樂志研究》《宋史樂志研究》的方法與途徑[J].黃鐘,2005(4):140.
⑥許勇三.音樂文獻學之我見[J].音樂學習與研究,1985(1).
參考文獻
[1]方寶璋,鄭俊暉.中國音樂文獻學[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第一版).
[2]馮文慈.中國古代音樂文獻目錄概要(上)[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3):87-96.
[3]馮文慈.中國古代音樂文獻目錄概要(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3):85-90.
[4]陳建華.20世紀中國音樂文獻學研究概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2):20-30.
[5]鄭俊暉.中國古代音樂文獻的基本類型[J].樂府新聲,2011(4):99-102.
[6]王小盾.正史樂志律研究的學術意義——《兩唐書樂志研究》《宋史樂志研究》的方法與途徑[J].黃鐘,2005(4):140.
[7]孫曉暉.音樂文獻學的古典與現代[J].黃鐘,2005(2):3-13.
[8]許勇三.音樂文獻學之我見[J].音樂學習與研究,1985(1).
[9]雒有倉.關于音樂文獻學課程內容體系的構想[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2(3):185-187.
作者簡介:馬琴(1990— ),女,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2013級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