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峰
摘 要: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的需求不斷加強,高職院校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同時,也要通過體育教育培養(yǎng)更多擁有強健體魄的人才。高校體育教育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組成,越來越受到關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也成為高職院校教學的重要課程。體育教學中的體驗式教學,非常適用于高職體育教育,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本文主要介紹體驗式教學的概念、方式,旨在為更好地完善體驗式教學提出相關意見,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
關鍵詞:高職體育;體育教學;體驗式教學方法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fā)展,具有高專業(yè)水平以及健康體魄的學生越來越受到廣大企業(yè)的喜愛。本文主要研究體驗式教學,通過對體驗式教學的研究,進一步推動高職體育教學效率,讓高職院校培養(yǎng)更多具有強健體魄的人才。
一、體驗式教學的特點與必要性
1.體驗式教學的特點
體驗式教學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注重教學過程,而不只是看結果或者一味地灌輸教學。在高職體育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比較重視學生學習的體育內容,把學生教學作為教學主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體育活動中完成教學任務。教學中更注重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關注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有助于學生多向思維的形成。學生在學習體育過程中就可以把握學習內容,教師不用刻意去講解,從而讓學生快樂地接受體育教學任務,對學生學習與發(fā)展都產生積極作用。
2.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性
如今,科技飛速發(fā)展,日新月異的時代要求教學要有創(chuàng)新,只有不斷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才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傳統(tǒng)體育教學方式單一,學生思維方式和個性特點都有局限。體驗式教學方法的運用,符合時代要求,也是時代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需求,是體育教學創(chuàng)新的重要表現。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是高技能型人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使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與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工作與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二、高職體育教學中體驗式教學的運用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最關鍵的組成部分,體育教師的態(tài)度決定著體驗式教學的實施情況。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學生身體素質,不斷加強體驗式教學的運用。體驗式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是提高體育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基礎也是學生完成體育教學的重要前提,這樣的體驗式教學方式才更加有效。
2.創(chuàng)設體育教學環(huán)境
體驗式教學過程中,若缺少相關體育教學環(huán)境也會降低教學效果,只有創(chuàng)設好的教學環(huán)境,才可以使得體育體驗式教學得到充分運用,有利于更好地開展體育教學,反之則會影響體驗式教學的開展。所以,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學校辦學能力不斷完善體育設施建設,為體驗式教學做好準備。
3.善于評價和遷移
對于體驗式教學的內容適不適合體育教學任務,需要教師不斷進行總結與評價,在評價的同時也要做到有效遷移。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巧妙談話,從他們談話中了解體驗式教學方式是不是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同時也要讓學生在進行體育課程學習的時候學會自我評價,通過建立彼此之間合理、真實的評價體系,讓教學變得更加客觀,讓學生真正理解體育學習的意義,讓他們在日后學習與工作中認識到體育活動的價值,培養(yǎng)他們終身體育的意識,讓體驗式教學得到升華。
4.利用情境滿足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職學生的思維處于一個高速發(fā)展的階段,而在這個時期的體育教學中,提高學生興趣、投其所好非常關鍵。高職學生的興趣很多,體育教師在平日教學中要不斷了解與掌握學生興趣,如哪些學生喜歡跳高,哪些學生喜歡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等。要針對學生不同的興趣點,利用體驗式教學合理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簡單地說,就是通過體驗式教學為學生構建一個真實生動的運動場景,幫助學生喜歡更多的體育項目,并逐漸對體育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再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的方式,大大提高體育教學的趣味性。
總之,體驗式教學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職院校把體驗式教學作為有效的教學方式,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可以緩解體育教學單一化的狀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喜愛體育運動,從而使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事業(yè)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玲.淺談對體育新課程標準實施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0(11).
[2]邵月欣,郝麗.“體驗式教學”在高校跳遠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2(4).
[3]劉燕.在高職院校健美操中引入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實踐體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