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濤+孟長功+王慧龍+趙艷秋+陶勝洋+劉淑芹
摘??要:本文介紹了“化學與社會”MOOC的設計、制作以及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的使用情況,指出MOOC的建設過程是對原課程的提煉、濃縮和總結,MOOC的制作應量體裁衣,因“課”制宜。
關鍵詞:MOOC;化學與社會;中國大學;網絡;應用
在2013年初,“MOOC”對于大多數中國高校教師來說,還是一個嶄新的名詞。然而此后不過2年時間,國內已經有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等多個MOOC平臺投入使用,在這些平臺上,不同學科門類下開設的課程已經達到數百門。然而與MOOC的數量相比,關于課程的實際建設及使用的探討卻不多[1-3]。MOOC的前期設計、制作及課程的運行及管理依然是此類課程目前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否需要將所有教學內容全部以MOOC的形式展現?如何在MOOC平臺上實現實時師生交流互動?怎樣才能讓課程更加富有吸引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經過實踐來摸索和總結。2014年5月至10月,大連理工大學“化學與社會”課程教學團隊通過半年時間完成了“化學與社會”MOOC的制作,將一門本科生通識課程打造成一門受到學習者歡迎的MOOC。期間團隊成員對MOOC的建設和應用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在此我們拋磚引玉,與同行們交流分享課程建設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一、課程建設的背景
“化學與社會”課程在我國高校設課歷史不長。1994年國家教委高教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召開了“關于為高等學校文科、財經、政法等類專業(yè)學生開設化學選修課的教學和教材建設研討會”,此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高校都陸續(xù)開設了“化學與社會”課程[4-6]。
大連理工大學的“化學與社會”課程于2006年開設,主要是為經管文史類學生開設的化學類課程,同時也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是一門大學生綜合素質類課程。2010年,教學團隊對原有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并先后于2010年、2012年、2014年陸續(xù)得到大連理工大學教改基金和遼寧省教學改革基金的支持。2012年,教學團隊將課程體系中的精選內容制作成一門視頻公開課“改變世界的化學”,并邀請孟長功教授全程講授,這門課程入選了第三批“精品視頻公開課”名單;2013年化學與社會多媒體課程獲得遼寧省教育軟件大賽高教組一等獎;2014年化學與社會課程被評為全國大學生素質教育優(yōu)秀通選課。教學團隊在課程建設上的長期投入為MOOC建設提供了基礎和前提。
二、MOOC的前期設計
1.MOOC不應是“裁課程”,而是“講故事”
無論是在哪個MOOC平臺上開設的MOOC,課程的表現形式都有著很大差異,這些課程的多樣性反映了教學團隊多樣化的課程設計理念。但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去展現課程,MOOC都不應該是課堂教學90分鐘的翻版,也不應該是對課堂內容的簡單裁切。
MOOC與課堂教學授課形式的不同,決定了教師經常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手段不再適用于MOOC授課,例如設問式的提問方式、對知識點的多次重復等。這主要是因為課堂教學過程具有不可重復性,而MOOC則可以由學習者根據自身的學習體驗來決定是否需要反復學習。因此MOOC中視頻部分的設計思路需要跳出傳統精品課程教學視頻的模式框架,它應當是主講教師對課程的全新設計和思考。
在“化學與社會”MOOC的課程設計過程中,課程團隊花了1個多月的時間將32學時的課程拆成了100多個小故事,分成9講內容。每個故事都可以獨立存在,但每講所包含的故事都能夠體現該講共同的主題。當然,為了讓每個故事更加流暢,教學團隊還針對每個故事編寫和設計了錄像腳本,做了大量前期文字準備工作。這種“笨辦法”雖然大大增加了MOOC設計的工作量,但卻有效降低了課程拍攝和后期制作的難度,收到了“好效果”。
2.課堂教學是“擴展”,MOOC是“濃縮”
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某一知識點,主講教師往往會從不同角度分析、舉例,從而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教學內容。例如在化學與社會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對稀溶液的依數性這一知識點,教師經常會通過蒸氣壓下降、沸點上升、凝固點降低等加以說明。但是在MOOC視頻內容的設計中,可將這部分內容濃縮至一點,詳細解釋蒸氣壓下降,將其余內容留作課后閱讀或者在論壇中討論。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MOOC視頻中相似內容多次重復引起學習者的觀賞疲憊,另一方面也濃縮了課程內容,縮短教學學時,充分體現了“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
此外在MOOC視頻的設計中,還需要簡練語言、豐富表現,例如在視頻中穿插有代表性的實例、圖表、動畫等,可以讓MOOC的視頻更加精彩紛呈。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MOOC的課程視頻時長遠遠小于課堂教學學時。大連理工大學的化學與社會MOOC視頻總時長10個小時左右,大約是原課程時長的1/3。
3.MOOC的考核方式和內容需要“量體裁衣”
對于MOOC的課程設計,除了視頻以外,還需要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且有話題性的課堂討論主題,從而增強學習者參與的興趣;通過必須完成的測驗題來檢驗教學效果,這些都需要在前期課程設計中完成。由于MOOC在不同平臺上面對的學習對象差異較大,因此課程的考核方式和內容就需要靈活變通,做到“量體裁衣”。例如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化學與社會”課程的學習者來源廣泛,其中既包括高校教師、高中老師、對化學感興趣的大學生、高中生,還包括一些只有中學學歷的化學愛好者等。
面對不同的授課群體,MOOC考核的難度和考核方式都要有所調整。例如我們在實踐中發(fā)現,針對在校本科生,每周發(fā)布的課后作業(yè)可以給出特定論題,學生通過在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或者簡單的社會調研,能夠按時完成;而同樣的作業(yè),對社會學習者就不適用,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圖書資源和足夠的時間精力,很難完成這種類型的作業(yè)。
與之類似,課程測驗的難度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此外在設計課程測驗題的時候,教學團隊還需要留意線上與線下考核方式的不同,尤其是測驗題目的形式。例如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測驗題分為判斷、單選、多選和填空四種題型,都是由課程負責人錄入標準答案,由電腦直接給分。但電腦在填空題的判斷往往缺乏靈活性,導致出現誤判,所以在化學與社會MOOC第二期開課時,教學團隊將所有填空題都改為單選題。
三、MOOC視頻的拍攝和制作
1.盡早確定MOOC視頻的表現形式
MOOC視頻的拍攝和制作是MOOC制作最耗時耗力的部分。當前期設計準備工作完成后,進入正式拍攝階段前,確定MOOC視頻的表現形式非常重要。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MOOC的課堂表現形式非常豐富且各具特色。例如主講現代禮儀的袁滌非教授,設計的是比較親切的書房場景,采取坐姿拍攝;主講高等數學的朱建民教授,則是使用講臺、PPT與黑板結合,采用了與課堂教學非常相似的場景,采取站姿拍攝。我們的化學與社會課程則是選擇了黑色為主色調,書架為襯托,突出主講教師的場景模式,老師直面鏡頭,站立拍攝。
不同的課堂表現形式各有利弊。例如采取坐姿拍攝,受空間所限,教師的活動范圍比較小,手勢也會相對較少,但與此同時,主講教師會比較輕松舒適,不容易疲憊;如果采取站姿拍攝,教師在鏡頭前的移動會非常靈活,肢體語言可以更加豐富,但站立過久,教師由于疲勞會導致身體晃動,從而影響拍攝效果。因此,在開始正式拍攝前,教學團隊應根據課程特點和主講教師的實際情況,盡早確定課程的表現形式。
2.拍攝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MOOC的拍攝多半在室內進行,為保證光線穩(wěn)定,所以在拍攝過程中大多使用聚光燈。這就使得老師面部的汗水、稍微凌亂的發(fā)絲都在高清鏡頭前纖毫畢現。正是出于這種考慮,在“中國大學MOOC”上,很多門課程的主講教師都是帶妝拍攝。除了妝容服飾外,主講教師也需要注意在攝像機前授課與課堂教學差異較大。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夸張的表情,抑揚頓挫的聲調以及豐富的肢體語言可以讓課堂教學變得富有激情,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但這些表現在鏡頭前則會被放大,顯得過于夸張。所以主講教師在鏡頭前既不能表情太過豐富,同時表情也不能過于死板生硬,這需要主講教師在實際拍攝過程中多體會,多總結。
3.MOOC視頻的后期制作
MOOC視頻的后期制作是一項比較耗時的工作,需要主講教師參與準備的主要是視頻中圖片、flash和三維動畫的設計、制作,以及字幕的錄入和樣片的審查等。當然,如果已經有了拍攝腳本,那么會大大減少視頻在后期制作中出現的錯誤。后期制作需要教學團隊成員的指導和大力投入,因為精彩的后期制作不僅能夠讓MOOC的課程質量明顯提高,還可以呈現很多在課堂教學中無法實現的效果,讓課程質量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四、MOOC的使用和反饋
2014年9月4日,大連理工大學“化學與社會”課程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首輪授課,選課人數總計2763人。從系統提供的選課人數統計上看,開課之后一個月是選課人數增長最快的階段,但直到課程結束之前,依然有人選課。很顯然在后期選課的學員最終很難拿到合格證書,但這恰恰體現了網絡學習與課堂教學的差異,充分體現了MOOC學習的主動性。
從作業(yè)和測驗的完成情況上看,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學員對調查報告類的作業(yè)完成情況較差,最后能完成作業(yè)的人數不到10%,同學互評的結果也顯示大部分學生分數不高,這與校內的情況差異較大。其原因在前面我們已有分析,在此不再贅述。
MOOC的師生互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視頻播放過程中,教師設計提問環(huán)節(jié),只有學員正確回答問題后視頻才會繼續(xù)播放;另一處則是在討論區(qū)。就MOOC建設和管理而言,討論區(qū)都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討論區(qū)中,不僅學生能夠提出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還可以自由發(fā)表對課程、主講教師的看法,這其實也是對課程和教學團隊的促進,能夠幫助教學團隊發(fā)現教學中的問題。例如在“化學與社會”MOOC首輪授課中,論壇有人發(fā)帖提出“火力發(fā)電廠蒸發(fā)器中的水一般稱作‘爐水'而不是‘循環(huán)水”,為此教學團隊查閱了大量資料,認為的確應該用“鍋爐水”取代“循環(huán)水”。論壇中類似的帖子不僅可以幫助課程“除錯”,也能夠為課堂教學延伸出新的知識點,例如“鍋爐水”在實際操作中使用的正是“超純水”。 (下轉第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