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超
摘要: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高校一直發(fā)揮著培養(yǎng)人才、創(chuàng)新技術、傳承文化、傳播思想的作用。
對于不斷進步不斷發(fā)展的我們來說,教育事業(yè)的突飛猛進也是十分喜人的,教師、學生的文化素質在不斷提升。然而,不斷變更的社會文化也體現(xiàn)在了校園文化之中,享樂主義、資本主義、過度強調個人主義的思想開始盛行,造成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因此,如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據(jù)著校園的主流思想,打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成為了新時代的任務。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校園文化;突破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6-0128-01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面臨的困境
首先,教育內容不夠與時俱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想要吸引人,就要關心學生所關心,而不是老師所掌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只有與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相一致,做到主觀教育與客觀實際相一致,才能真正被學生所加納。然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有些教師一味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教學,沒有關注的到社會的發(fā)展和學生的需求,對學生所關心的難點問題不做解釋,降低了學生有些教師不顧社會的發(fā)展與教學對象的需求,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學,對學生真正關心的熱點、難點置之不理,加劇了學生的困惑與不解,降低了教學質量。因此,這樣的教育不會取得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
其次,教育內容否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內在統(tǒng)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具有社會價值,還具有個體價值,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但是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通常重點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意義,忽視了它的個體價值,否定了兩者之間的內聯(lián)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一味的強調社會奉獻精神,忽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提出的提高個人素質、建立健全人格、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深層次意義,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被高高架起,脫離了人的發(fā)展。
再次,教育創(chuàng)新重形式輕內容。很長一段時間來,高校往往把社會主義核心觀教育所面臨的困境歸結于教育形式的單一,教育載體的單調,然后從本質上未能認清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深刻意義,僅僅把改革放在形式上、載體上是完全不夠的,這就造成了重形式輕內容的教學模式屢屢發(fā)生,很多教學活動也只在在意表面的形式,忽略了教育的實效性。當然,我們強調內容重于形式,并不是說教學形式的改革是不必須的。例如,名師講座、實時分析、文化禮儀培訓、社會實踐等這些新形式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最后,教育方法單一。
傳統(tǒ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施的主要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課。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單一主要指的工作思路和教育的形式墨守成規(guī)、缺乏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xiàn)在教室課堂“填鴨式”教育,忽視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降低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今高校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缺乏對媒體網絡和社會實踐活動的運用,尤其在快速進步的新世紀,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方法已經不能與時代的步伐相一致,也不能完全滿足學生不斷需求的知識,降低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
大學生都是新世紀的青年,他們熱愛學習卻討厭灌輸,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快,具有好奇心,可是面對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方式卻同意產生厭煩情緒,所以在過去幾年里,灌輸式的課堂教育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效果不佳,困難重重。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chuàng)新的路徑選擇
首先,教育理念更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樹立引導意識?!耙龑б庾R”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以提升學生的素質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教學的嚴謹性打動學生,充分實現(xiàn)教育的實效性。同時,也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以學生最關心的熱點、難點,以學生最喜愛的形式展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魅力。教師教學要在教學中豐富學生的知識,在生活中影響學生的行為準則,在未來發(fā)展中為學生指明方向。
其次,重視教育主體雙重性。教育主體的雙重性指的就是以學生本,以教師為導向?!耙詫W生為本”就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真正關心學生所關心的,傳授學生所想學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力,打造學生的健全人格,重視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與學生面對面的對話,心貼心的交流,這就向全體高校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不僅要考慮自己能教什么,想教什么,更要考慮學生想學生,愛學生么,不僅要思考自己能舉辦什么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也要清楚學生喜歡、接納什么樣的校園文化活動。
最后,教育效果的評價機制創(chuàng)新。以實效性為評價基礎,以學生為評價主體,以社會效應為評價目標。在教學形式上多引進新的教學手段,通過網絡、社會實踐進行教育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對知識的理解更深了,避免了“填鴨式”教育,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享受學習的樂趣。教學效果的評價按照學生的評價來評判,通過學生意愿對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進行修改,保證教育的與時俱進。同時也應該考慮到教育對社會的影響,培養(yǎng)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僅要體現(xiàn)在校園里,更要輻射到社會,通過很長一段時間來鑒定教育效果的深遠影響。
社會需要什么的問題,教學以學生為本,準確把握學生心理,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通過具體案例引發(fā)理性的思考,以新的形式、載體吸引學生,真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