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魏良
摘 要:在小學教育中,信息技術教學對于擴展學生視野有著重要的作用;從學科發(fā)展上來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較以往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但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還有待加強,特別是教學有效性需要引起關注。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觀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在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需靈活應用教學活動規(guī)律并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善于利用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一個良性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感受知識、學習知識、領悟知識的同時形成自主學習觀念并養(yǎng)成自我思考習慣。通過課程教學讓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以此讓學生得以健康成長。
一、把握教學方向
信息化時代使得社會發(fā)展有了新的動力,而對于孩子而言信息技術則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新的知識吸收窗口,而通過有效的信息技術教學可以讓孩子豐富視野。為了讓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取得成效性首先應該要求老師對課程方向以及教學要求進行充分把握,對教材要點做到“了然于胸”,分清主次以及章節(jié)作用,這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便能游刃有余,將重點知識充分授予學生,使學生受益。
二、遵從個體差異性
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遵從學生個體差異性特點,充分結合因材施教理念來展開實際教學。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等深入了解,從而結合不同學生的個性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有些學生對電腦接觸較多,有一定的基礎,因此在布置作業(yè)時可適當提升難度,讓他們能夠通過訓練對自身技能深化鞏固;有些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稍弱,那么可布置相對簡單的課業(yè),讓他們先理解知識,然后再由淺及深。遵從個體化差異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學生的學習信心與學習勁頭,讓他們維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
三、采取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
探究式教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教學模式,它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特征明顯。探究式教學強調了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以問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對問題進行解答,并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討論,從而產生思維的碰撞,各抒己見后由老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并指出學生思考過程中存在的不全面之處,然后進行細化講解、鞏固,讓學生知曉自身的不足并逐漸完善自身思維模式,使其能夠逐漸掌握自主學習及思考的方式,這對于學生成長將帶來巨大的益處。由于小學信息教學具備了開放性特征,這與探究性教學相契合,例如,在“宇宙探秘網頁制作”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向學生布置網頁制作任務,讓他們自己去探知一些網頁制作方法,若學生自己具備獨立制作的能力,可讓他們先自行完成,然后在課堂上展示部分學生的作品以及一些作品進行比較,老師對此進行點評,同時向學生講述制作網頁的關鍵在于找到匹配的文字與圖片并教授學生使用搜索引擎的技巧,并講述相關素材的整理方法以及分類保存方法等。通過實踐性教學讓學生自主操作,激發(fā)他們的靈感與興趣,提高其對課程的理解與技術水平。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為學生提供了發(fā)揮想象力、擴充視野、實踐操作的平臺,通過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化使得教學成效性得以提升,以此來讓學生獲取知識。
參考文獻:
嚴大虎,姚曉慧.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探索[J].教學與管理,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