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梅芳
【關鍵詞】學困生 轉化 閃光點 自卑心理 散漫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A-
0061-02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才,人完全是教育的成果。”這說明,不管是誰,只要他愿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就有可能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在我任教的十幾年生涯中,有因為家庭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造成思想和學習成績差別很大的“學困生”。在此,筆者結合具體教學實例,淺談自己轉化“學困生”的一些體會。
一、善于抓住“學困生”的閃光點,鼓勵其上進
蘇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兒童憎恨的是任何時候也不能從他那里得到表揚和承認的老師?!逼匠!皩W困生”都是在不同的場合受到別人的批評、數(shù)落、嘲笑等,因而他們的心里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和自卑感。教師在轉化“學困生”時,就得首先從“學困生”的一言一行中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如我所教的五年級(1)班有一名“學困生”盧××(化名),平時上課總是開小差,逗周圍的同學講話,有時弄出奇怪的響聲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有一次,教室的前門有一塊門板掉下來了,值日生關門時總是關不了,一時也沒辦法修理。有一天中午,盧××同學從家里拿來了木板、釘子和小錘子,利用午休時間把門修好了。當同學們知道門口是班上學習、紀律不佳的盧××修好的時候,他們紛紛投去了詫異的目光。我得知此事后,在品德課上對全班學生說:“盧××同學很能干,他有一雙靈巧的手,他幫助我們修好了門。在這一件事上,他超過了我們班上所有的同學?!蔽野选俺^”講得特別大聲,并帶頭鼓掌祝賀他,其他學生也跟我一起為他鼓掌。這名“學困生”第一次在受人贊揚、尊重的氣氛中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過后有個同學的桌子壞了,我特意請盧××幫忙修理,這樣,他在修理桌子的過程中發(fā)覺自己并非處處不如別人,終于找到了自己勝過別人的地方。從此以后,他不再調皮搗蛋,自信心逐漸增強,又把這樣的自信心轉移到了學習上,在期中考時,盧××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從這名“學困生”的身上,我感到要找出“學困生”的閃光點,恰如其分地給予表揚就會讓“學困生”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中不斷前進。而這樣的“學困生”也能為其他“學困生”樹立榜樣,從而轉化更多的“學困生”。
二、愛護“學困生”,轉變其自卑心理
有一部分學困生因為家庭的不幸、生活突變或者其他原因而產生自卑的心理,他們感到無人親近,人際關系淡薄,變得孤僻,更無心上學。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如果不及時予以幫助,他們就會越來越消極,向著不良的方向發(fā)展,甚至對其他學生產生消極影響。我認為,教師轉化此類“學困生”時要依順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去接近他們、愛護他們,用愛心去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氛圍,讓他們覺得老師是他們的朋友、親人,時時刻刻都在關心、注意他們的成長。我班上有一個男同學性格孤僻,平時不太合群,成績也很差。我找機會與他聊天,才知道他在讀四年級時父親因病去世,失去了溫暖的家庭。了解了情況后,我便時刻注意關心他,天冷了提醒他可以穿布鞋或有保暖效果的鞋,多穿一些衣服。在班上,因為他個子比較高大,被安排獨自坐在后排,輪到他打掃教室時,我請兩個同學去一起幫助他;上課時注意多走到他身邊,并指導他的學習與日常生活,使他知道老師和同學并沒有嫌棄他,而是很關心他。后來,這名“學困生”有了較大的改變,上課認真聽講,不再時不時地發(fā)呆,還主動與其他同學討論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成績也有所提高,遇到事情也愛跟老師交流了。
三、表揚和批評“學困生”要適度
教師的表揚是調動“學困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的動力因素。一方面,“學困生”希望教師對他的言行給予認同和贊賞,這樣會進一步激發(fā)其內動力,有利于“學困生”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批評也是教師教育“學困生”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通過批評,“學困生”懂得他們錯在哪里,達到糾正錯誤的目的。教師在教育“學困生”時表揚和批評方式方法要適度。首先要多表揚,少批評。教師有時常犯下濫批評“學困生”的錯誤,特別是對操行不良、學習成績較差的問題較多的學生,教師對他們的表揚往往過于吝嗇,批評過剩,這樣不利于幫助“學困生”改正錯誤或調動他們的積極心理。有些“學困生”偶爾犯錯時會自省自改,而一些“學困生”不經意重犯時也有悔改之意,這時,教師就沒必要對他們喋喋不休地批評指責或翻陳年舊事,以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這不僅會扼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會摧殘學生的自信心。其次,表揚要及時?!皩W困生”有了好的表現(xiàn),教師應該及時予以表揚,這會增強其言行意識,獲得成功感和自豪感,促進其產生繼續(xù)保持良好言行的心態(tài)。最后,要當眾表揚,批評則宜在私下進行。當眾表揚“學困生”,有助于學生產生內動力,讓他們在同學們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以獲得大家的好感,而由此產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個別表揚所不能比擬的。批評“學困生”則宜在私下進行。私下批評時學生容易接受,因為教師保住了他在同學們面前的面子。當眾批評“學困生”會使其自尊心受到傷害,讓他感到無地自容,產生自卑心理,過多的當眾批評還會造成逆反心理、對立的情緒,有些大膽的“學困生”可能會頂撞教師,出現(xiàn)偏激的舉動等。當然,教師還要注意說話的藝術,有一些批評的話語有必要在班上公開時,則要注意做到點事不點人。如在一次勞動課上,有幾個頑皮的學困生爬到扁桃樹上摘果子,還不小心摔下來砸到了其他同學。第二天的品德課上,我給全班講了一個小故事:“王戎7歲時,他和小朋友一道玩耍,看見路邊有株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斷了。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沒有動,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們經過分析,得出了結論:做事情之前要想清前因后果,不然只會適得其反。幾個頑皮的“學困生”領會了我的意思,紛紛露出悔過的神情。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鞭D化“學困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本著教書育人的宗旨,循序漸進地走進“學困生”的心靈,對他們多加關心,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困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立性,挖掘“學困生”的潛力,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綻放燦爛的笑臉。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