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業(yè)枝
【摘要】古詩詞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瑰寶,語言精煉,含意深邃,感情強烈。鑒賞這種文學(xué)樣式,讀者必須具備較為豐富的文化知識、較強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情趣才行。本文以古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為鑒賞的切入點,探討了古詩詞寫作藝術(shù)。
【關(guān)鍵詞】古詩詞 ?寫作 ?鑒賞
古詩詞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瑰寶,語言精煉,含意深邃,感情強烈。鑒賞這種文學(xué)樣式,讀者必須具備較為豐富的文化知識、較強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情趣才行。那么,鑒賞古詩詞的隱形翅膀究竟在哪里?如何讓心靈在古詩詞的叢林中自由飛翔?
一、想象的意境
有句名言說:瘋子、情人和詩入都是滿腦子結(jié)結(jié)實實的想象。瘋子看見的魔鬼,比廣大地獄里能容納的還多;情人和瘋子一樣瘋狂,他從一個埃及人的臉上看到海倫的美;詩人轉(zhuǎn)動著眼睛,眼睛里帶著精妙的瘋狂,從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他的想象為從來沒人知道的東西構(gòu)成形體,他筆下又描繪出它們的狀貌,使虛無飄渺的東西有了確切的寄寓和名目。來讀辛棄疾的《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fēng)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經(jīng)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是一首頗具浪漫主義特色的詞,在歌詠明月這一題材上有新的發(fā)展和特色。一是構(gòu)思有新意,作者從月亮落下之后起筆,由此展開想象的翅膀,時而飛向太空,時而沉入海底。最令人驚嘆的是,生活在八百年前的作者,竟然在詞中想象出月亮繞地球旋轉(zhuǎn)這一科學(xué)現(xiàn)象。我們這里月亮西沉后,那邊才見月亮東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嘆曰:“直悟月輪繞地之理,……可謂神悟。”其次是本詞巧妙安排神話傳說,把有關(guān)月亮的神話傳說集中起來加以選擇提煉,創(chuàng)造出浪漫色彩濃厚的神話形象。
想象是詩的翅膀,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沒有詩人。想象本質(zhì)上是一種對客觀事物的準確把握和精彩表現(xiàn),是作者用新的形象來傳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想象力是在你的頭腦中創(chuàng)造一個念頭或思想畫面的能力,是人的創(chuàng)造力最寶貴的品質(zhì)。想象力越豐富,創(chuàng)造力就越大,對生活的理解就越深刻,情感體驗就越強烈,審美體驗就越豐富。
二、想象的類別
試舉幾例如下:
一是比擬法,或運用擬人手法,把物擬作人,賦予它人的思想感情,人的性格情趣,使無生命的物具有人的靈性和活力?;虿捎脭M物手法,把人擬作物,讓人物形象在物的映襯下更形象、具體。如陸雪滄先生的《鷓鴣天·水仙》:
“玉靨無須脂粉敷,青羅一襲凈如蕖。天生梅質(zhì)凌霜雪,自許蘭心羨雁鳧。湘洛近,女娥趨,輕舟蕩漾好風(fēng)舒。盈盈萬頃浮虛月,夢斷西窗杯水濡。”
把水仙想象為一位玉靨青羅、梅質(zhì)蘭心的美人兒,使人充分領(lǐng)略到水仙花的清雅、高沽。
又如李廣洋先生的《踏莎行·荷花》:
“翠蓋佳人,碧莢南浦,亭亭婉若凌波舞。江清月冷動新涼,紅衣脫盡芳心苦。 ?泥藕絲長,蓮房日慕,每思倚閭愁如許。一場惡夢已醒時,待歸兒向娘親訴。 ”
同樣也是采用擬人的手法,形容荷花為翠蓋佳人,這位佳人不但清麗而且深情款款,幽怨深深,令人同情。
二是比喻法,依照人或事物之間在性質(zhì)和形態(tài)上的相似性,在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的基礎(chǔ)上,對相似事物進行生動具體的想象,盡情展示描寫對象的形與“神”。比喻可分為近取譬和遠取譬。如黃勤先生“蔭庇一方揮大筆”,比古樟為大筆,就是近取譬,因古樟與筆在形象上有相似性。潘炎珍先生《游雁蕩山》:“遣望龍漱飄素練,近看玉屑濺晴空。”龍漱瀑布,仿佛素練,水花飛濺,猶如玉屑,也是如此。
遠取譬,則喻體和本體之間,時空相距遙遠,更需要一雙慧眼,才能發(fā)現(xiàn),于詩而言,更有價值。
三是幻想法,根據(jù)主題的需要,以社會或個人的理想、愿望為依據(jù),通過夢幻的方式,虛擬美妙的虛幻世界。以寄托自己的向往,追求和志向,從而提升、開闊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孟胧窍胂筇貏e重要的一個方面,許多詩人,都非常注意運用幻想加強作品的藝術(shù)性。
如“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充分表達了陳毅元帥高昂的革命斗志。杜甫對月懷人時大膽地想象“斫卻月中桂,清光應(yīng)更多”,反映了作者在艱難困苦中,希望掃除障礙,實現(xiàn)美好的理想。
四是聯(lián)想法,即由此及彼的想象。從空間言,可以由此處到彼處,也可以由彼處到此處;從時間的角度言,可以由過去到現(xiàn)在,也可以由現(xiàn)在到過去,或由現(xiàn)在到未來,互為補充,相互豐富。詩人大多離不開聯(lián)想,不必舉例了。
三、夸張的魅力
夸張,是詩人在反映客觀現(xiàn)實和表現(xiàn)主觀感受時,為了突出事物的數(shù)量、性質(zhì)、情狀特征,強化作者的思想感情,故意不拘泥于事物的常規(guī)形態(tài),而是合理放大或縮小描寫對象,使事物更鮮明豐滿。
李白的幾句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廬山瀑布高,也沒有三干尺;頭發(fā)最長,長不到三千丈;路最難走,不會比登天更難。但李白這樣寫,卻得到了讀者的認可并且贊賞,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這就是夸張藝術(shù)的魅力。
夸張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擴大”和“放大”,將“芝麻”夸成“西瓜”。上述李白詩句便是;另一類是縮小,將“西瓜”說成“芝麻”,也可以達到夸張的效果。如“五嶺速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句話把連綿的五嶺巍峨的烏蒙與小河里翻騰的細浪、孩子手中滾動的泥丸等同看待,更加突出了紅軍長征的大無畏精神和豪邁氣概。
夸張手法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生活中絕不會有的事,詩人寫來卻使人覺得合情合理,這就是藝術(shù)的真實。藝術(shù)的真實是從生活中概括出來的,反而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王之煥《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其實玉門關(guān)外并非沒有春天,只不過比關(guān)內(nèi)來得遲且比較短暫罷了。但王之煥卻說那里沒有春天,這就突出了關(guān)外的荒涼及駐守關(guān)外的兵士的愁苦。明朝有一首散曲《醉太平》寫道:
“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嗉里尋豌豆,鴛鴦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nèi)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
通篇用極其夸張的六個比喻,諷刺揭露了“老先生”對老百姓的殘酷壓榨。
運用夸張手法,應(yīng)從客觀現(xiàn)實出發(fā),以真情實感為基礎(chǔ),而不是隨心所欲胡說一通。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之句,有人認為太夸張了,魯迅認為:“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張,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點誠實在里面。使我們立即知道燕山原來那么冷。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就變成笑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