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賀杰
【摘要】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建立“大語文”教學觀,讓學生廣泛接觸語文、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 ?拓展性教學 ?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又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語文規(guī)律”。貫徹這一教學理念,就必須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大力開展拓展性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拓展教學空間,開展拓展性教學
學科的不同,所具性質不同。性質不同,其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就不同。語文教學最核心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具體概括為基本任務和其它任務。由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了它的基本任務;由語文學科的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決定了它的其它任務。由此而論,初中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為:著重完成基本任務和知識教學任務;高中階段著重完成思想教育和文學教學。語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特別是思想和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它對于塑造青年一代的靈魂,培養(yǎng)青年一代的人格魅力,是其它學科難以倫比的。所以,語文課的素質教育,更需要一個廣闊的天地。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的開放教學。當然,課堂教學是主陣地,還必須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
語文特級教師吳心田說過的這樣一段話: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動起來,建立訓練學生能力為主的教學模式;實行開放式教學,到閱覽室中去,到多媒體中去,到生活中去;建立多項交流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模式,使用多變化的教學方法。從拓展式教學的角度上講,由語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要求我們學生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書寫能力,有更廣博的知識,有更活躍的思維和激進的思想。所以必須在拓展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教學空間的延伸開拓。拓展式語文教學空間的延伸開拓其實就是突出"四個延伸",即:從課堂教學向課外活動(包括課外閱讀)延伸;從書本知識向社會延伸;從學校向社會延伸;從傳統的教學手段向現代化教學手段延伸。
二、明確教學目標,開展拓展性教學
確定目標,明確重點是語文拓展式教學的前提。在語文拓展教學活動中,目標及其重點的確定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起到先決性,指導性的作用。教師再對教材進行認真處理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合理劃分教學內容,選定學生感興趣的切入點,對目標進行有目的性取舍,將拓展式教學活動的目標進行導向鎖定,突出某一側重點,激發(fā)學生對作品的進一步思索與共鳴,最大限度地拓展對原作的理解。?如果不注重拓展內容的目的性,拓展內容與文章的教學目標嚴重脫節(jié),就會造成拓展的畫架子,起到得不償失的作用。
三、拓展語文教材內容,開展拓展性教學
由于拓展是對教學內容的引伸和展開,因此,在拓展教學活動中必然以原文為載體來進行。結合課文內容,從不同角度入手,并以此為有效的載體,在拓展活動中盡量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重點突出。在問題的設置上突出導向性,梯度性,在充分發(fā)揮學生閱讀主體地位的同時,引導學生把握文脈,理解情節(jié),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寫作特點等內容。教師對拓展重點的具體解讀和拓展內容的銜接是展教學功效落實與否的關鍵所在。?掌握特點,舉一反三是語文拓展式教學的內核。拓展就其本意來說,是一種學習遷移,它需要學習者對原知識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并在相似的學習情景中進一步展開。
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開展拓展性教學
語文拓展式教學不應該只是在課堂上的教學拓展,課堂上的拓展不應該只是教學課件的簡單知識羅列,教師應根本教學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拓展性教學的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1、加強書寫訓練,提高語文素質。就目前中學生的實際狀況而言,書寫極差,如錯別字,字的間架結構,大小不均,筆畫不到位等,是語文教師有目共睹的,甚至高考的評分都作了具體要求。作為我們語文教師,不能只作為旁觀者去嘆息,而更應該多做具體的,實際的事情。因為書寫,它不僅僅是寫幾個字的問題,而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學生學習的思維態(tài)度,學習習慣,是我們這無形間培養(yǎng)了學生生活,學習的嚴謹作風,無形間開拓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2、組織學生自主編訂作文集,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興趣。目前語文教學界,越來越重視作文教學。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在作文中。而好作文從來都不是老師改出來的,寫作苗子從來都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只是我們老師好方法的激勵罷了。初中階段,各冊的作文訓練重點不同,為培養(yǎng)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各種文體的寫作,我們利用學校的文學社刊物,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要求學生根據訓練目標,自己的實際愛好,內容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可討論材料的選擇,交一至二篇自己認為最喜歡和寫得最好的文章,經老師修改,集成集子在刊物上刊登。這樣,面廣,全體都參與,榜樣就在身邊。收到的效果為;1讓學生自覺把語文學習與他們的生活結合起來,寫出真情實感,加大語文生活化的內涵,拓展教學的空間;2,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提高了作文興趣;3了解了作文選擇素材的重要。
3、開展朗誦,辯論,演講活動,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每一屆學生我們都會進行一,二次關于朗讀基本要求的專題講座,讓學生掌握節(jié)與節(jié),句與句停頓的知識及根據背景內容融入自己情感的技巧,明確朗誦中的普通話標準,節(jié)奏和諧,抑揚頓挫,神情大方等。然后放錄音,聽名家朗讀,感悟文學藝術的美。再由班上朗讀較好的學生示范。一期開展一次年級性的朗誦比賽活動。一學期開展一次班辯論會,如“真正的友情是什么”,“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嗎”等。如要辯論的對方理屈詞窮,雙方學生的“武器”是圖書館,這樣,學生獲取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每月一次的活動,也不應該是簡單的心得交流。如果僅是交流心得太單調,搞過量兩次就會失去興趣,放任自流不去檢查效果,那也只會是熱熱鬧鬧一陣子,不久就會偃旗息鼓。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興趣更濃,我設計了“名人趣聞”,“我侃名篇”,“人物形象簡析”,“作品與背景”,“我所知道的某某”等話題寫讀書筆記,在教學中讓學生上臺講。此外,還舉辦故事會講《水滸》中的英雄好漢,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兼顧了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讓學生在輕松的讀書形式中潛移默化地學習知識,提高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