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娜
摘 要:Irving Wardle闡釋了哈羅德·品特的戲劇之所以為“房間劇”是因為場景多在一個房間里,一般都有角色相互詢問但是卻毫無意義。而正是在這樣有限的空間里,品特在戲劇《看管人》,《房間》和《生日派對》等劇中多創(chuàng)造三人角色,三人角色從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努力尋找平衡;通過看起來毫無意義的詢問,品特巧妙地安排了角色的模糊身份,在對話的文字敘述中呈現(xiàn)了角色對身份界定的訴求。本文著重分析《看管人》三人角色的沖突與身份訴求,解讀品特戲劇中的智慧與深義。
關(guān)鍵詞:三人;身份;訴求
《看管人》是一部三幕劇,由阿斯頓(Aston)、戴維斯(Mac Davis)和米克(Mick)構(gòu)成了一個三人矛盾關(guān)系。阿斯頓是一個安靜、內(nèi)斂的人,居住在倫敦一棟小小的房子里,他結(jié)識了剛被炒魷魚的戴維斯,帶他回家,他弟弟米克提出讓戴維斯做他家的看管人,最后以戴維斯被趕出兄弟兩人的生活謝幕。
從三人角色來看,戴維斯是一位外來闖入者,打破了原本兩兄弟生活的平衡,所以一開始米克是反感的,正如他所問“這是什么把戲?①”一樣,他不解并排斥這位闖入者,而之后逐漸接受他并邀請他作為這棟房子的看管人,這個圈子從不平衡漸歸平衡,直到兄弟倆意識到戴維斯企圖占上風,凌駕于他倆之上時,三人在沖突的過程沒有找準自己的身份定位,沖突再起,又是一個不平衡的三人圈,直到最后將他趕出房子,米克意識到哥哥其實會付出很多,三人各自尋回自己的身份,完成了一個身份訴求的過程,又歸結(jié)到平衡。
一、三人角色怪圈
從戲劇的第一幕開始,戴維斯就作為外來闖入者打破原有的“家庭”平衡。阿斯頓是出于同情,第二早對這個外來人并沒有那么多的包容心,而是抱怨他晚上說夢話,戴維斯也在竭力調(diào)整自己的位置,在這里能夠立足,所以把責任推給隔壁的黑人。不過阿斯頓對于他邀請來的闖入者還是留有足夠的余地,出門前要他照看房子,戴維斯逐步有了主人的意識,在這屋里東翻西看。米克對這陌生人的態(tài)度卻完全相反,兩人一會面便是沖突,米克抓住他,以為他是賊,對于入侵自己家的陌生人,賊是很好的界定。之后裝作什么都沒發(fā)生,米克說“我極其地高興。認識你我極其地高興。”(第39頁)他的原詞“極其地”用的是awfully,看似表達情感程度,殊不知這個詞也有“糟糕,可怕”的意義,這種矛盾用法體現(xiàn)了他的內(nèi)心世界。他大聲說“這是我的房間。你正站在我的房子里”(第43頁),明確地宣布了自己在這房子里的主人地位,把戴維斯界定為入侵者。
在不平衡與沖突起之后,米克逐漸接納了這位陌生人。從劇中都可以看出,兩兄弟沒有任何的直接溝通與接觸,為戴維斯把怪圈平衡下來奠定了基礎(chǔ)。阿斯頓住在臟亂的房間,一直想在花園里建一個棚屋,米克擁有這個房子卻很少住在這,只顧抱怨哥哥對生活和工作的遲鈍理解。棚屋將會給予阿斯頓自由和作主的權(quán)利,他渴望著從這房子里出去,變成圈外人,他早期的電療經(jīng)歷只留給了他遲鈍的反應(yīng)和理解,所以當他看到流浪漢戴維斯的時候,決定給他提供庇護所,證明了“我作主”(第21頁)的局面,天平也許會偏向他這邊。米克不斷地提醒著自己的所有權(quán),戴維斯目睹了這一切,自己能夠在其中周旋并取得有利地位。
戴維斯很開心地接手了看管人的工作,當阿斯頓意識到自己在房子里的位置正在被偷走的時候,他開始反抗,讓戴維斯另找住處,戴維斯認為自己勝算大,驕傲地說自己要成為看管人了。而當米克看到這一切,一起趕走了戴維斯,阿斯頓成功地奪回了自己在這房子里和弟弟的生活權(quán)利,兄弟倆最后會心一笑,米克首次開口和他講話已經(jīng)保證了這一切。戴維斯則出了門,回歸到原來的生活。也正如Almansi and Henderson所提及的,劇中角色通常都會被送到另外一個領(lǐng)域,“與他旁邊的人相互滲透獲得身份”②,而當平衡之后沖突再起,角色會再次歸位。
二、身份模糊與訴求
在品特的劇中,我們不禁要問:他們是誰?他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在一些荒誕劇中,角色會在劇中問自己,而在《看管人》中,讀者和觀眾在觀看三人日常對話中尋找他們的身份。Eric Olson認為傳統(tǒng)意義上來說,個人身份依賴于自我記憶和身體繼存性,但是在品特的劇中,“社會聯(lián)系是不可信的,通常是致命的;記憶是不可靠的,通常會背叛的;其他人對我們來說是一團謎,我們對其他人來說也是一樣(甚至我們對自己也是一樣)③。在這個意義上,就得通過文字敘述來尋找角色的身份。Paul Ricoeur認為說、做、講述自傳性的故事、擔起責任保證人物的能動自我。他通過解讀行為和自我解釋來豐富身份的概念?!皞€人身份敘述性概念關(guān)鍵的一步是通過行動傳遞給角色來完成的。”④通過文字敘述,角色在連續(xù)性的敘述中形成身份,在此之后找到完整的特定身份,當然,這個過程需要催化劑以及自我的內(nèi)在意識。
戴維斯來的時候就是沒有身份的人,他沒有身份證明,有兩個名字,雙重身份也不表明自己是蘇格蘭人還是英格蘭人。Richard Dutton認為這是個人焦慮造成的,“承認出生地時他的(戴維斯的)不情愿—當阿斯頓問他出生地的時候他笨拙地解釋說不記得了—暗示著他不愿意被貼上任何外來者的標簽?!雹荼M管他保證自己的身份證明在錫德卡普(Sidcup),仿佛隨時可以去取,但他一直拖延時間。他列出了去取身份證明的前提條件:天放晴,但這從他改名換姓以來15年都沒有發(fā)生過;要有一雙好鞋,不能像阿斯頓給他找的鞋子那,要么太尖,要么顏色不對;還要有好的居住環(huán)境,而他住的地方滿是穿堂風。這些條件意味著他不可能去拿身份證明,也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成為了沒有身份的闖入者。他意識到自己所處的逆境,試圖與米克站隊排擠阿斯頓,以保證自己在房子里的身份。
這一明顯的身份迷失更讓阿斯頓的身份之謎顯現(xiàn),阿斯頓也有兩個名字。而阿斯頓對過去斷斷續(xù)續(xù)的回憶更讓讀者相信他在試圖找回記憶中失去的部分。在角色講述過去或身份的時候,都有意或無意地重塑了身份,這樣可以幫助角色尋找庇護所,以此為家。此處的身份不僅僅是證明他是誰或從哪里來的問題,而是在文字敘述的沖突或回憶中尋找原來的自己,不明身份的外來闖入者幫助構(gòu)成了三人怪圈,成了不平衡到平衡的有力催化劑。角色通過自己敘述或是他人補充來構(gòu)造一個過去和未來,在敘事中構(gòu)建身份。
在第二幕中,阿斯頓通過善舉來確立自己的身份,并描繪了他即將建立的棚屋。他敘述“一旦我把棚屋建起來,我將能夠?qū)@房子有更多的想法。也許我可以給這房子趕做一兩件東西……”,雖然從沒有見棚屋搭起來,他堅持著未來的計劃,用雙手的勞動來完成在這房子里的發(fā)言權(quán)(第49頁)。戴維斯和米克的對話補齊了他自己敘事中缺失的部分,米克認為哥哥應(yīng)該給自己做點事,“我留他在這做點小事……但是我得出的結(jié)論是他是個拖延的工人”(第58頁),這更看得出阿斯頓強調(diào)自己能做體力活的迫切感。他強烈的自主性給他帶來了困惑,自告奮勇要完成工作,對自己卻沒有完全的了解,這阻礙了他計劃的實施。正如Ricoeur所指出的,在這樣的敘事主體,人生計劃來自于角色衡量優(yōu)劣后的反思理想,但是在實施與計劃中間,有一個“孕育結(jié)局的秘密”⑥,在阿斯頓逐步恢復(fù)到自己的狀態(tài)之前,他還不能結(jié)束這個工程,不僅僅是因為他沒有修正計劃,還因為弟弟的不認可,而“人作為整體,需要從贊揚的角度來投射到自己身上” ⑥。
在對過去的敘述中,戴維斯是含糊不清,也拒絕敘述,而阿斯頓斷斷續(xù)續(xù)地卻能補齊讀者所需要的訊息,這為他回到自己應(yīng)有的位置打下了基礎(chǔ)。他過去有痛苦的回憶,對痛苦的焦慮造成了他創(chuàng)傷性的無力感,隨著闖入者的到來,引發(fā)了他對自己無力感存在的擔憂,回憶大片涌來,不但開始恢復(fù)自我,還對開始對闖入者懷有敵意。在阿斯頓意識到自己恢復(fù)了敘事能力的時候,他不再懷疑自己的視力,知道自己看得清眼前的一切。之前懷疑自己的視力模糊不清,住在垃圾般的房間里,而現(xiàn)在看得清,也暗指他對未來生活和計劃的明了,更明白了與弟弟的親情。注意到戴維斯妄圖取代自己的位置,自己便站回到了哥哥的位置,和米克一起趕走了戴維斯。
自我的敘述和同他人對話交織在一起,片斷式的敘述塑造了角色,通過這樣讓別人和自己認可自己的存在。在時間層面上來看,如Riceour研究中一樣,一個人要保證時間上的存在需要不被打擾的持續(xù)性,但是這部劇中的角色都不斷地被打斷,這樣一來,過去的記憶或是人可以幫助他們區(qū)分自我的存在。當他們認可了現(xiàn)在的身份,可能會一直這樣下去直到可追溯到的自我存在感被喚醒,這對劇中角色來說都是一樣的,逐漸被喚醒之后,他們開始掌握自己的人生,回到本來屬于自己的位置上去?!皟尚值芤騼扇藭囊恍φ浇Y(jié)盟了,戴維斯回到了他一直應(yīng)該成為的一樣,毫無疑問是生活的受害者之一。”⑦米克也正式宣布哥哥可以裝修,可以修棚屋,這里本是他們倆應(yīng)該好好生活的地方。
三、結(jié)論
《看管人》中,由于戴維斯的闖入,形成了三人怪圈,通過三人兩兩的沖突與關(guān)系不平衡,幫助兩兄弟達到平衡的狀態(tài),而自己也隨之變成了一直以來的流浪漢。戴維斯作為催化劑,由于身份的缺失,推動了阿斯頓的敘事回憶,在自述式的和對話式的語言中找回了自己的身份,開始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找回了能動的自我,語言能力的恢復(fù),對未來的可見性也將兩兄弟的隔閡打破,又回歸到了平衡點,和諧地共存。
注釋:
① Pinter, Harold. Complete Works: One. New York: Grove Press, Inc. 1976.
② Almansi, Guido & Simon Henderson. Comtemporary Writers: Harold Pinter. Eds. Malcolm Bradbury & Christopher Bigsby. London&New York: Methuen, 1983. P25.
③ Ibid. P15.
④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 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P143.
⑤ Dutton, Richard. Modern Tragicomedy and the British Tradition: Beckett, Pinter, Stoppard, Albee and Storey. The Harvester Press, 1986. P103.
⑥ Ricoeur, Paul. Oneself as Another. 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P178.
⑦ Dutton, Richard. Modern Tragicomedy and the British Tradition: Beckett, Pinter, Stoppard, Albee and Storey. The Harvester Press, 1986. P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