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目前高中歷史教學和復習備考中存在的問題,高中歷史教師應從明確方向、研究高考、夯實基礎、能力培養(yǎng)、踐行課改、習題演練等方面努力,實現(xiàn)歷史教學與高考的有效銜接。
關鍵詞:歷史教學;高考;銜接;能力;素養(yǎng)
近幾年,老師和學生對高考歷史試題紛紛抱怨:“高考試題太難”“怎么教的內容一點都沒有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國家考試中心歷史學科命題人吳偉教授認為:目前中學歷史教學及備考存在的問題有:(1)知識學習缺乏必要的深度。(2)能力訓練缺乏應有的效度。(3)學科視野缺乏自然的廣度。這三個問題嚴重制約著高考歷史成績的提高。由于我校是普通高中,學生入學成績低,文化課基礎差、能力弱,雖然經過兩年努力,各方面有一些提高,但與高考要求還相差甚遠。為適應高考,我們將針對知識的深度、能力訓練的效度和學科視野的廣度進行以下努力:
一、明確方向
我們要加強對歷史學科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的研究。關注高考指導思想和考試目標的變化,關注學科能力要求的變化,做到課標明、考綱清、方向準、效果佳。
二、研究高考試題
弄清高考考什么?考知識,考能力,考素養(yǎng)。怎么考?通常是用材料命題考,大致分為三個層次進行考查:第一層是用材料考查對基本概念、基本史實的理解,這主要是考知識,例如:2014年全國文綜第25、26、27、31、32題。第二層是用材料創(chuàng)設半新的情景,考查論證結論。主要考查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例如:2014年全國文綜第24、29、30、34題。第三層是用材料創(chuàng)設全新的情景,考查論證新結論,例如:全國文綜第41題。研究高考試題時,要關注命題者的命題意圖,研究試題的參考答案,剖析試題難度等。
三、夯實基礎:采取三輪復習法
第一輪:通史復習:這樣做的原因是:規(guī)范辦以后,課時比往年減少了一半,而我校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家長對孩子期望值不高,學生不自信,也不舍得花錢去校外補課,全靠校內時間復習,可謂時間緊,任務重。
第二輪:專題復習:延伸知識、拓寬知識,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第三輪:綜合復習:以模擬練習為主,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
四、挖掘教材
高考試題是由大學老師命制,大學老師和中學老師對教材的看法是不同的,大學老師是用學術研究的視角看待中學教材。教材是高考與教學的交匯點(高考命題要依據(jù)教材,教學是用教材教),高考命題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在教材的基礎上重新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不僅是知識再現(xiàn)和知識建構的過程,更是知識升華的過程,從而加深知識學習的深度,以便有效地應對高考。
五、側重能力培養(yǎng)
高中歷史考試說明提出高中歷史教學要達到四個層次能力要求。在教學中要通過學案導學讓學生閱讀教材,了解主要知識,獲取有效信息,落實第一個層次能力要求;課上通過習題演練培養(yǎng)學生分析、運用、調動歷史知識的能力,落實第二個層次能力要求;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描述和闡釋歷史問題的能力,落實第三個層次能力要求;嘗試練習近年來的高考真題,逐步培養(yǎng)學生評析、論證、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落實第四個層次能力要求。逐漸把知識內化為能力。
六、增強習題演練的效度
練什么題?練高考原題最有效,每課課后都配幾道高考原題。怎么練?做選擇題時通常分5個步驟:讀信息—判立意—審關鍵—辯選項—定答案;做材料題的一般步驟是:讀題設、看分值—讀題干、判立意—提取有效信息—整理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做出答案。訓練題不求多,但求精,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努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提高習題訓練的效度。
七、踐行課改
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力求做到:先學后教、多學少教、多元互動、當堂訓練,課上堅持“三講”策略。即:講思路方法、講核心問題、講疑難之處。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能力和素養(yǎng)。一方面適應高考要求,另一方面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學科的考試已經從知識立意走向能力立意和素養(yǎng)立意;再加上規(guī)范辦學條件下學生在校時間縮短,我們只有把歷史教學與高考有效銜接,實現(xiàn)知識到能力的內化,才能提高復習備考效率,打破高三復習備考的瓶頸狀態(tài)。
參考文獻:
李卿.高中歷史教學之我見[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4(08.)
作者簡介:郭霞,女,1966年出生,漢族,研究生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就職于哈爾濱市第二十六中學校,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