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紅
籃球胸前傳接球是有目的的轉(zhuǎn)移球,是籃球運動的重要基本技術(shù)之一,雙手胸前傳接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傳球方法。眾所周知傳球時要蹬(地)伸(臂)翻(腕)撥(指)動作協(xié)調(diào)連貫,接球時要伸(臂)收(臂)屈(肘)??此坪唵蔚膭幼鳎W生初次學習總會有部分學生逃避學習,分析原因:1.學生心理上恐懼籃球,擔心被籃球砸傷或怕手指觸球后疼痛。2.傳球速度、力度、時間、空間尺度把握不準確,傳出去的球不到位,如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用力大小掌握不住;接球時手型不正確,條件反射性地躲球或習慣性地抱球而不積極主動的以正確手型接球。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總結(jié)以下策略。
一、激發(fā)興趣是戰(zhàn)勝恐懼心理的鑰匙
1.抓住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進行多種形式的耍球,教師嫻熟的示范等,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他們在多形式的反復嘗試中有了收獲,對籃球的興趣也就油然而生。方法有:圍繞身體不同的部位繞球(頸部腰部腿部)、兩手撥球、拋接球、一對一的耍球等。如圖(1)(2)(3)
(1)腿部繞球 (2)左右手撥球 (3)搶球游戲
2.提高對拍球、運球的思想認識。一位學生在學習拍球時說:“不就是拍球嘛!小學生都會的事情,我難道不會嗎?我拿到球,不以為然,但是聽了老師的講解后,我猛然發(fā)現(xiàn)這么簡單的拍球原來也是有內(nèi)涵的,在聽了方法后,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有許多不足”。教學中,引導學生不能只看事物表面現(xiàn)象,否則會被表面現(xiàn)象所蒙蔽。讓學生知曉運球技術(shù)實際上是對球的控制能力表現(xiàn)。通過多種形式獨立拍球、合作拍球,運球比賽等促使學生熟悉球性。人與球和諧就會有更強的求知欲,控制不住球,自然對拍球不感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推動了技術(shù)的形成。如圖(4)(5)(6)
(4)蹲姿運球(5)運球報數(shù)(6)行進間運球
3.讓學生體會到玩球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需求,積極主動的參與新知識的學習,如做游戲爭奪球權(quán)、捅球、人數(shù)不等的小比賽等,由于競爭性強,激發(fā)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玩的過程也是發(fā)現(xiàn)需求的過程,學生感受到需要準確的傳接球時,恐懼被需求淡化,選擇這個最佳時機進行傳接球教學。如圖(7)
(7)捅球游戲
二、明確學習籃球傳接球目的,遞進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反思中鞏固技術(shù)
1.了解傳接球的目的。傳球是為了什么?接球是為了什么?引導學生討論學習籃球傳接球目的。明確了學習傳球可以把球準確、及時的傳給隊友,不讓對方搶走球。接球的目的保護好球,以利投籃,以此總結(jié)出傳接球是籃球重要動作。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主動學習的意識增強,學習態(tài)度由要我學而成為要我學。
2.在靜止的球體上固定手型。球放于地面,手在球面上擺出正確的接球手型,學生直觀正確的持球手型,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如圖(8)(9)
3.動靜結(jié)合形成正確的手型。首先選擇合適的墻面,把球放在額前方墻面,固定手型。然后用球輕觸墻面保持正確的手型接反彈球,頻率由慢到快,距離由近到遠,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逐步熟悉球性,拉近人與球的距離。如圖(10)
4.抵擋對方來求,激發(fā)內(nèi)在需求。這一方法不急于接球而是面對傳來的球身體移動擺出正確的手型,擋住來球使其自然落地,目的促使學生產(chǎn)生對球產(chǎn)生迫切心理需求,降低對接球的恐懼心理。如圖(11)
5.接反彈球,初步體驗接球感覺。這一方法主要是面對墻傳接反彈球(反彈一次或反彈多次)或者接同伴傳過來的反彈球,籃球通過反彈空間和時間的變化延長,給學生留有更多的判斷接球點和時間的把握。為學生自信的產(chǎn)生起到良好的作用。
6.設計情景小組合作的傳接球。為控制學生的動作行為,把傳球喻為送出客人,接球喻為迎接客人,緩沖喻為家。教學時教師示范如何把客人送走送出(傳球姿勢),八字持球,兩肘自然下垂,兩臂由屈到充分伸直,抖腕撥球?qū)⑶蛩统龅綄Ψ降男睾透共恐g;出門迎接客人(接球姿勢)兩臂及早伸出呈八字手型兩肘自然下垂,等候客人的到來時手順勢接球;客人如何接回到家里(緩沖),雙手把球收回球持于胸前身體重心下降。情景使得學生理解加深,提高了接球準確率,戰(zhàn)勝了恐懼,學習興趣遞增,時間空間感增強,配合逐漸默契。如圖(12)(13)
7.反思中鞏固傳接球技術(shù)。為鞏固傳接球動作技術(shù),鼓勵學生寫出學習體會,便于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生甲寫到:“我最得意的是我的運球技術(shù),誰都比不過我,但令我最頭痛的是傳接球。我按老師說的“八字形”做好了準備接球,但對方故意給你出難題,要么扔的特別高,要么扔的特別斜,要么往你腿上扔,讓你跑到遠處去撿球……老師,我明白您說的“把籃球比作客人,要接客人和送客人,可是他們明明在‘欺負客人呀!”從甲同學的話語中,透視出了學生判斷空間位置移動受到身體靈活性、感知覺等因素的制約,不能積極主動地配合,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身體不靈活,腳底移動死板。行為來自于認識,在這種狀況下分析原因,提出要求傳接球始終處于底姿慢跑,這樣身體很容易啟動,提高了傳接球概率。
學生乙寫到:不標準的傳球不穩(wěn)定,標準的傳球感覺很穩(wěn);不標準的接球不好抓(控制),標準的接球很好抓(控制)。這充滿著童趣的語言,變成了我的良藥,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分析傳球的同學,首先要控制傳球的力度,高度,傳球的準確性,要求學生傳接球的距離2到3米,力量輕柔,速度放慢,有主觀意識地傳好球,把球傳到對方的胸和腹部之間,而不是憑個人喜好去傳球。
(8)地面固定手型(9)地面持起球(10)墻面固定手型
(11)傳擋球練習(12)傳接球練習(13)傳接球練習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