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豪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6例急性膽囊炎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38例)和對照組(38例)。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術中情況及術后恢復情況。結果 治療組在手術用時、出血量、置引流例數上明顯少于對照組,治療組的平均切口長度較對照組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出現術后切口感染1例。對照組出現術后黃疸(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血腫(1例)。治療組的住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更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對較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膽囊炎具有效果好、手術用時短、創(chuàng)傷小、患者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關鍵詞】急性膽囊炎;腹腔鏡手術;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1-0048-01
膽囊管阻塞及細菌侵襲會導致膽囊炎癥,即急性膽囊炎。約95%的急性膽囊患者伴有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結石的急性膽囊炎即為結石性膽囊炎。急性膽囊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右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發(fā)熱。在患病初期,患者通常出現持續(xù)性右上腹疼痛,并朝肩背放散,陣痛逐漸加劇,同時伴隨惡心甚至嘔吐癥狀[1]。在患病后期,患者出現發(fā)熱(多為低熱),雖可能出現高熱或寒顫現象,但可能性不大。早期多無黃疸,若膽管并發(fā)炎癥,炎癥引起肝門淋巴結腫大,則可能出現黃疸。急性膽囊炎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不容忽視。以了解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為目的,展開研究并形成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8月-2014年2月期間收治的76例急性膽囊炎患者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為38例。治療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24歲~72歲,平均(48.5±6.1)歲;化膿性膽囊炎15例,壞疽性膽囊炎9例,壞疽性膽囊炎合并穿孔14例。治療組:男19例,女19例;年齡27歲~68歲,平均(50.1±5.8)歲;化膿性膽囊炎17例,壞疽性膽囊炎8例,壞疽性膽囊炎合并穿孔13例。已排除患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等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平均年齡、病情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分組研究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開腹手術進行治療。于患者右肋緣下斜行切口,再于患者右上腹經腹直肌行切口,根據情況對患者行順行或順逆結合手術。治療組行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行氣管插管全麻,建立二氧化碳氣腹。采用3孔法手術,必要時在右側腋中線處增加1個操作孔,并將粘連部分分離[2]。將膽囊管及膽囊暴露,根據具體情況采用順行或順逆結合法行膽囊剝離。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的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置引流例數、切口長度、術后患者住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14.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使用的手術時間更短,出血量更少,置引流例數更少,切口長度更短,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中情況比較(x±s;min;ml;%;cm)
組別 例數 手術用時 出血量 置引流例數 切口長度
治療組 38 42.3±15.4 31.3±8.5 14(36.84) 3.0±1.1
對照組 38 81.2±16.1 72.3±12.7 23(60.53) 10.6±2.5
χ?/t - 10.76 16.54 4.27 17.15
P值 - 0.0000 0.0000 0.0389 0.0000
注:兩組在手術用時、出血量、置引流例數、切口長度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中有1例患者因腹膜廣泛粘連導致膽囊三角顯示不清而中轉開腹。
2.2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腸鳴恢復時間更短,術后并發(fā)癥更少。治療組有1例患者術后出現切口感染。對照組共出現5例并發(fā)癥,分別為術后黃疸(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血腫(1例)。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x±s;%)
注:兩組在住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膽道外科中的一種常用手術,該手術分為逆行性切除及順行性切除兩種[3]。開腹膽囊切除術的針對性較差,給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大,術后常出現并發(fā)癥,這些問題都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卻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出血量少等優(yōu)點。因急性膽囊炎組織水腫粘連嚴重,使得手術風險增加,處理不當則會增加病患的痛苦及醫(yī)療費用,同時容易引起醫(yī)療糾紛,因此在該手術開展早期,急性膽囊炎被列入手術禁忌范圍[4]。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經成為首選的急性膽囊炎治療方法。
由表1可知:采用腹腔鏡手術的治療組的手術用時、患者平均出血量及置引流例數均比對照組少,術中切口長度明顯短于對照組。上述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表2可知:治療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共發(fā)生1例術后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63%。對照組共發(fā)生5例術后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3.56%。兩組比較,P=0.00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合上述分析可總結出以下結論:①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使用的手術時間更短,其效率更高。通過縮短手術時間、減小創(chuàng)傷,從而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5]。②接受腹腔鏡手術的患者的恢復速度較快,住院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較短。③手術時間縮短、創(chuàng)傷減小、失血量減少有利于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從而提高患者術后生存質量。④ 對膽囊三角進行恰當處理能提高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成功率[6]。⑤根據術中情況對個別患者進行中轉開腹是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中轉開腹能有效預防腹腔鏡手術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與傳統的急性膽囊炎治療方法相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置引流例數少、術后并發(fā)癥少、患者恢復快等優(yōu)點,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建榮,顧琤,陸孝道等.急性膽囊炎382例腹腔鏡手術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1,18(12):1600-1601.
[2] 于愛軍,趙洪濤,趙魯文等.急性膽囊炎腹腔鏡手術即刻中轉開腹原因分析[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2,41(4):173-174,181.
[3] 金文超.基層醫(yī)院急性膽囊炎腹腔鏡手術治療體會[J].安徽醫(yī)學,2011,32(12):2048-2049.
[4] 顏廷華,喬林,笪霞等.老年急性膽囊炎腹腔鏡手術及圍手術期處理探討[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3,13z1):96-97.
[5] 沈朝敏,張國強.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療效比較分析[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2,35(14):51-52.D
[6] 余武林,姚紅崗,劉文元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急性膽囊炎治療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06(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