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 詹偉達
【摘要】學情分析對于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教學研究與改革的提供可靠數據和科學依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學情分析的內涵、功能和原則,總結了學情分析的基本方法,探討了課程教學對學情分析的要求和聯(lián)系,闡述了學情分析的重要性。對教育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學情分析;教學質量;人才培養(yǎng)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高等教育質量、教師評價制度、高等教育投入、大學生就業(yè)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宏觀層面的困難和挑戰(zhàn)。高等教育質量受到眾多因素影響,教師和學生對“教”和“學”有著不同理解,他們對教學環(huán)境各個因素具有不同的感知和認識,這些認識直接影響師生教和學的方式,并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結果[1]。因此,有關學生學習心理、學習目的等學情方面的分析、研究和實踐十分必要。
一、學情分析的內涵和功能
學情分析一般由兩個方面的內容構成:一方面是對學生主體存在的認知水平或程度和需求水平或程度的調查;另一方面是教師主體針對所搜集的學前調查信息做出的統(tǒng)計分析。
學情分析的主要功能[2]一般有:
(1)為教學預設提供基本依據與重要指導
教師可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學習經驗、認知特點、認知風格、學習動機等方面的基本信息,為“以學定教”提供重要依據。對學情的了解與深入分析,可為教學內容的取舍與分解、教學方法與教學媒體的選擇,以及教學流程的確定等指明方向。
(2)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調節(jié)與生成提供重要反饋
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動態(tài)性與生成性等基本特點,通過對學生的學習達成情況的分析,可以為課堂教學的即時調節(jié)提供直接信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提問和課堂練習等方式簡單而直接地了解學生課堂學習的達成情況,并據此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
(3)為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的生成提供豐富素材與有益啟發(fā)
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與學情分析是相互為用、共同發(fā)展的。豐富的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為學情分析提供了多向度的分析視角與多元的分析方法??茖W的學情分析過程以及豐富的學情分析成果也為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生成提供了豐富素材與有益啟發(fā)。
二、學情分析的基本原則
(1)學情分析內容框架的確定
針對課堂教學的學情分析,其內容框架可以依照兩個維度來進行,即影響課堂學習的學生自身的特征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因素。而針對學校日常教育的學情分析,則主要側重于學生成長的特征和影響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因素。針對課堂教學的學情分析中,學生自身的特征包括學生的認知、學習心理和情感,即學生的思維特征,學生原有知識,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偏好、學習風格等[2-3]。
(2)學情分析的內容要具體化和細化
如何對學情分析的內容進行細致的、具體的研究?筆者認為,首先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所分析內容的目的是什么?在教學上的意義是什么?所分析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分析這些內容?針對所分析內容的分析結果,采取何種教學策略、教學手段和方式?
三、學情分析的主要方法
1、經驗分析法
教師基于已有教學經驗對學情進行一定的分析與研究。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越豐富、全面,對自身的教學經驗反思與總結越深入,學情分析就越易于進行,也越易于深入,其分析成果也更有教學價值。
2、觀察法
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育對象、教育現(xiàn)象或教育過程進行考察。在課堂上要多注意觀察學生各種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及其學習狀態(tài)的自然流露,在課下與學生交流和溝通,以便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目的和學習態(tài)度等深入而全面地掌握。
3、資料分析法
教師基于已有的文字記載材料間接了解、分析學生基本情況。材料包括檔案袋、筆記本、作業(yè)和試卷等。系統(tǒng)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個性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基本情況,對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等具有重要價值,對教學定向與教學預設具有重要指導。
4、問卷調查法
教師通過已有的相關問卷或專門設計的問卷對學生的已有學習經驗、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和學習期望等進行較為全面與深入的了解,并通過多元的統(tǒng)計分析,為教學活動提供更進一步的量化與質化數據。
5、網絡調查法
網絡平臺的應用可以擴展學情調查的范圍,并方便統(tǒng)計和分析。大數據、云技術等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為全省甚至全國的學情調查提供了先進的方式和手段。隨著采樣樣本的增加,學情調查和分析更科學、更可靠。
6、訪談法
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口頭談話的方式從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資料。通過一定的深度訪談,教師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已有學習經驗及其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等方面更為詳細、深入的信息,為教學活動有效開展提供更進一步“深度信息”。
四、學情分析和課程教學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聯(lián)系
根據中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問卷(NSSE-China),有效教育實踐五項指標是NSSE項目的創(chuàng)新點和亮點,它使得同一院校內部不同學科專業(yè)之間、同類高校之間及國際上不同高校之間的比較成為可能,為不同專業(yè)、不同學校高等教育質量的比較硏究提供了實證數據支持,它提供了可以在不同時間、不同個體甚至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間進行比較的指標[4]。
第一個指標:學術挑戰(zhàn)水平。挑戰(zhàn)性知識和創(chuàng)造性工作對學生學習和學院的質量是關鍵性的。學院和大學鼓勵高水平學生通過強調學術努力的重要性和建立高期望的學生行為而取得成就。
第二個指標:主動合作的學習。旨在測量學生對合作學習以及主動學習的投入程度。學生若能廣泛投入各項學習,主動思考并在不同環(huán)境中運用所學,將學得更多。而團隊合作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應對大學及日后可能會遇到的種種意外難題。
第三個指標:師生交互水平。通過與教職員在課堂內外的交流,使得學生明白了專家如何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是學生的行為榜樣,是他們持續(xù)、終身學習的引導者。
第四個指標:教育經驗的豐富度。測量學生是否獲得豐富多彩的教育經驗。除了課本知識,實習計劃、學習社區(qū)等教育經驗可補充課堂學習之不足,讓學生整合與應用其所學,并學到更多有意義、有用的知識、技能或態(tài)度。多元化的體驗讓學生了解自身和不同文化,推動同儕及師生合作,促進學習。
第五個指標:校園環(huán)境的支持度。具有支持性的校園環(huán)境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大學如果關注學生成功并能提供體現(xiàn)積極工作和社會關系的校園,學生會有更好表現(xiàn)。
五、學情分析的主要意義
1、學情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學生應該置于的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核心地位,充分了解學生對于教學十分重要。有效的教學不應該是教教材、教教案,而在于教學生。有了學情分析,教學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才能因材施教;有了學情分析,教學才有相應具體策略和方法[5]。
2、學情分析是教學研究與改革的重要前提和依據
教學研究與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yǎng)水平。如果離開學生這個參與主體、缺少學情分析、不了解學生,教學研究與改革是“無的放矢”、“紙上談兵”。學情分析為深化教改活動提供了科學、客觀、豐富的經驗或依據[5]。
3、學情分析是基礎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的必然要求
基礎課程由于覆蓋專業(yè)多、學生數量大等特點,相關研究與改革一直受到國內高等院校的普遍重視。課題組以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平臺,針對電子信息類本科生,開展學情分析、研究和實踐工作,力爭為基礎課程的建設與改革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5]。
六、總結
目前,大學生學習方式單一,還有相當多的學生持記憶知識的學習觀,使用表層的學習方式,從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質量,學情分析對于轉變大學生學習觀和學習方式,強化大學生的多維學習體驗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重視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對學生進行輔導并提供建議,重視教學準備、講課的條理性和教學評價,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收獲,學情分析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促進大學生多維的互動,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大學生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史秋衡等.我國大學生學情狀態(tài)與影響機制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12,2:109-121
[2]馬文生等.“學情分析”:功能、內容和方法[J].教育科學研究.2013,9:52-57
[3]劉智運等.大學生學情調查與分析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3,1:12-15
[4]涂冬波等.中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問卷的測量學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3,1:56-62
[5]邵燕楠等.學情分析:教學研究的重要生長點[J].中國高等教育學刊.2013,2: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