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輝
一位教師說過:“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很難掌握的藝術。”一位稱職、優(yōu)秀的教師,就應從研究教學的藝術做起。
一、講的藝術
不僅指講課抑揚頓挫、生動形象,更重要的在于講課的準確性、條理性、邏輯性和啟發(fā)性,使學生聞其一而盼其二,聽而思、思而疑、疑而問。出色的教師無一不具有高超的講的藝術。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不能用幾十種方式說出的教師就不是合格的教師。”所以,為師者必須高標準地要求自己的語言,精心垂煉自己講的藝術。
二、寫的藝術
教師的工作,離不開寫。寫教案、寫評語、寫批語,尤其教師的板書,十分重要。三寸粉筆,耕耘不止,時時影響著學生,寫一手漂亮規(guī)范的字已屬不易,寫出點藝術來就是下功夫。每一節(jié)課,黑板上寫什么,寫在什么位置,怎么個寫法,一節(jié)課結束,黑板上留下了些什么,高超的教師無不勞神推敲。他們的板書,像一幅精美的圖畫,重點、難點如烘云托月;條理性、邏輯性脈絡清晰,復雜的教學內(nèi)容,經(jīng)過藝術的加工提煉,變得簡單明了,形象、藝術地在學生頭腦形成視覺表象,成為學和思維的“綱”。學生提綱帶目,便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大凡成功的課無不配以巧妙的板書,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三、運用教學原則的藝術
這一藝術貫徹于備課、講課、批改作業(yè)等教學活動全過程。教育學中提到的教育原則,諸如啟發(fā)性原則、循序漸進的原則,因材施教的原則等。法國作家拉丹有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試,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施展威力,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徐徐吹拂,頓時行人覺得春暖衣厚,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北風和南風都是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徑庭。一旦我們的教學行為與教學原則相違,或簡單粗暴,或挖苦體罰,或揠苗助長,結果適得其反,使本可以成才的細苗干枯,使聰慧的兒童愚蠢,誤人子弟、害人不淺。愛迪生曾被他們不懂教學原則的老師視為“低能”兒童,而被驅(qū)之校外,卻在其善教的母親下就讀,成為大發(fā)明家,可見運用教學原則之藝術的重要。
四、了解學生的藝術
優(yōu)秀的教師是學生的知心人。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懷,無話不說,教師對學生了如指掌。甚至面對陌生的學生。只三言兩語,師生之間就如同故友,上下配合、十分默契。著名年輕教育家魏書生,從東北到江南講課,與學生素不相識、簡短的開場白就使學生親切如故,課上配合自如,課下談笑風聲,聽課領導還以為是原班學生,其了解學生之藝主令人驚羨。
教師的勞動是藝術的勞動,一個期待的目光、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個贊許的點頭,甚至一喜一怒都需要藝術的手筆,精雕細刻,恰到好處。